首頁 小故事 宗教文化 正文

佛經大全:《楞嚴經》里的能知與被知

功課每天都要做,佛教做早課的禮儀

  佛經都共有一個作用,就是凈化人的心靈,使得心靈沉澱下來,這就是佛經的作用以及魅力,而《楞嚴經》其中講述的能知和被知,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經文中的能知和被知可能太過深奧與龐大,本期的佛經大全就為你剖析《楞嚴經》里的能知與被知。

佛經大全
還想要領會》》佛經里的經典戀愛名句

  經文講所有的器械都可以送還,像灼爍可以歸到日,漆黑歸到黑夜……等等,這樣一個一個送還,共有八類,以是稱做「八還」,八類中又有很多多少現實的例子,固然就變得很龐大。不外把灼爍歸到日,漆黑歸到黑夜,日與黑夜照樣被知,以是「八還」照樣在被知的局限。

  最後,經文才講「妙明至心」是沒有設施送還的,也由於云云,以是「妙明至心」就是你的真性。「能知」原本就不是被知的器械,「被知的器械」還來還去還在被知當中。「能知」固然無法送還了,「能知」就是「汝之真性」,「汝之真性」送還到那裡呢?找不到可還處,以是「汝之真性」就是真正的自己。

  整個敘述就是這樣,「十番展現」則是用一個個的例子來展現真性。實在也可以這樣講:有「被知」就證實有「能知」,否則怎麼會有「被知」呢?被誰知?固然是被你的「能知」所知;若是你沒有「能知」的話,怎麼會以為那些器械是被你所知的?

  《楞嚴經》的文字對照不這麼直接,以是人人讀的時刻對照難讀;若是順着人心的運作方式來講,就是我的這種講法了。

大悲咒能消災難?遇火不焚,遇水不溺?

  看到這裏,我可以這麼說:在用辭上,「能知、被知」的這種講法比「能、所」要提高;而「能、所」的說法又比《楞嚴經》那樣的說法提高。以是要把想法、看法說清晰,在用辭上是可以不停地求提高的,而其原本意義卻是一樣的。像釋迦佛所說的與我們現在所說的是完全一樣的,也可以說是否有對照好的語言來說明,對於看法轉達的影響是很大的。

  《楞嚴經》里有一段敘述什麼是你的至心?至心在那裡?譬如說你的心向外看出去,所出現的山河大地、芸芸眾生、千變萬化的整個宇宙……這樣的天下、宇宙就是你的至心!這個狀態若是用「能知與被知」來說的話也很簡樸:能知與被知是脫不開的,兩個雖是對照的;然則二者同時存在。能知與被知都是我們心中的一部門,若是只有「被知」而忘記「能知」,就少了一半;若是只取「能知」而忘記了「被知」,也是少了一半,只有所有具足才是完整的。

  我們的心完整的話,必須二者具足,許多眾生只有被知,忘記了能知;羅漢只有能知,忘記了被知;而菩薩則是能知與被知皆具。從定慧來講的話,羅漢是定多慧少,菩薩是慧多定少,雙方分量上不平衡,固然也是不完整,而佛呢?就是定慧均等了。

  有了這個看法,山河大地、芸芸眾生、千變萬化的宇宙萬象就是被知的,而至心就是能知。以是《楞嚴經》所說的「七處征心與十番展現」,完全可以用「能知與被知」說得清晰:眾生只有「被知」,忘記「能知」,以是要起勁的去體會「能知」,由於陷在「被知」中太深了。以是就教他先把「被知」的撇掉不要管,誰人「能知」才氣展現出來。

  然則經由一段時間,若是修得很好了,「被知」的都撇掉,「能知」展現出來了,此時可以成羅漢,成羅漢以後,又只有「能知」,「被知」的都撇掉,沒有了,這樣照樣誤差。以是還要往上修,要修成菩薩,要入世,就是要進入「被知」的天下,這樣就可以做到「能知與被知」平衡。

你可能也喜歡:
經典佛經名句大搜羅:金剛經經典名句
釋教經典佛經都有哪些,主要的佛經有哪些
大乘佛經有哪些,最經典的大乘釋教佛經
傳統文化:傳統漢族衣飾文化

佛經中關鍵?《楞嚴經》是諸經的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