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法器的作用及其具體分類
佛寺和佛像是佛國在現實的世俗天下中的詳細展現。布列種種寶物、寶器、雜花和寶蓋、幡、幢以裝飾嚴凈殿堂,用瓔珞、環釧、袈裟或天衣等莊重尊像,也都屬於莊重的局限。那麼我們來釋教法器看看法器種類之莊重具的三類器物解說。
佛寺和佛像是佛國在現實的世俗天下中的詳細展現。布列種種寶物、寶器、雜花和寶蓋、幡、幢以裝飾嚴凈殿堂,用瓔珞、環釧、袈裟或天衣等莊重尊像,也都屬於莊重的局限。這些裝飾用的道具,稀奇是殿堂中用的,稱為“莊重具”(alamkara-upavicara)。
廣義地說,殿堂四壁和欄柱上刻繪的種種圖像(稀奇是其中的裝飾性彩繪),尊像前的供養具,都可算是莊重的一部門。然則,狹義地說,近現代釋教殿堂內的“莊重具”,僅指以下三類器物:
一、龕[kan刊]、帳之屬;
二、幡、幢、蓋之屬;
三、桌與桌帷、桌袱之屬。
以下分述。先述龕、帳之屬。
龕,原是南亞次大陸石窟的一種小型石室,聽說佛可在其中棲身與打坐、入定。僧人固然也可模擬着,在可棲息的龕內禪定,作為一樣平常學習與生涯的一部門。中國的早期大型石窟群內,就有許多這類禪定窟。固然,更有許多是為供佛像用的。寺院中供養佛像時,往往也模擬石窟的做法,在佛像外罩上一個龕類的莊重具,這就是厥後人稱為“佛龕”的了。
中國古代,就說是漢代吧,供貯藏用的傢具主要是“廚”和“櫃(匱)”。關於這兩種傢具,我的大學長孫機先生所着的《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文物出書社1991年9月出書)一書的217—219頁有詳細說明,請有興趣的讀者參看,不贅述。要說的是,廚的形狀是屋頂形,似乎一座有四個短足前開兩扇門的小屋子;櫃則像一個現代的有短足的箱子。它們都不是供展示用的。
以是,南朝梁簡文帝《與僧正教》(載於《廣弘明集》卷十六)一文中,指斥平時把佛像貯藏起來的作法紕謬,說:“……此土諸寺,止乎應生之日則暫列形像,自斯以後,封以篋笥〔qie si竊四〕……或十尊五聖共處一廚,或大士如來俱藏一櫃。信可謂心與事背,貌是情非……”可見廚與櫃是供珍藏而非果然供奉用的。
固然,漢化釋教供佛的龕,在製作時可能參照了廚的形狀。以至於厥後——好比說宋元之際——把龕也俗稱為廚,或稱“廚子”,至今日本釋教界照樣云云稱謂,中國早就不這麼稱謂了,近現代一律叫龕,俗稱常叫佛龕。
佛教法器之一天蓋的種類介紹
近現代的佛龕多種多樣,總的說像一間小屋子,前面開門,常為開而不設門。現代化的龕則常為一個大玻璃罩,有似展覽櫃一樣平常。修飾華美的龕可特稱為“閣”,常為中國傳統小木作手工藝精品。形體偉大的像無法入龕,也就不加龕供奉啦。無論加龕照樣不加龕,佛、菩薩像前常懸門字形大幔帳,此種幔帳稱為“歡門”。歡門上常以彩絲綉成飛天、蓮花、瑞獸珍禽、奇花異草。歡門前常當空懸挂供佛琉璃燈一盞,俗稱“常明燈”者是也。在歡門兩側一樣平常懸幡,故又稱為“幡門”。
有一種特殊的龕,俗稱“花亭”的,應該在此談一談。漢化釋教的花亭,是一個四方形的小亭子,它有特定用途:專門用來安置“降生佛”,也就是剛剛降生的釋迦牟尼佛。這尊佛像的特點是:直挺挺地站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上身赤裸裸,下身掖着一條手巾(也有全身赤裸裸的,非漢化釋教即常供那種像)。
多為金屬像,身下有一個盤子,常連盤子鑄在一起。釋迦牟尼佛的降生日,漢化釋教定在陰曆四月初八,藏傳釋教則定在四月十五日。那一天要舉行“浴佛”法事,其主要行事就是紮好花亭,將降生佛請入,抬佛遊行。由於勞民傷財和壅閉交通及故障維持治安等緣故原由,在中國大陸,此禮久已不行。屬於南傳釋教系統的雲南傣族釋教等則把佛誕日定在清明節后十天,並生長成民族節日“潑水節”。那是需要另作別談的事了。
有關花亭,要說的尚有兩點:一是,亭上常懸小型匾額,上面寫的是“毗藍園”或“義成殿”。“毗藍園”是釋迦牟尼佛父國迦毗羅衛國和他在母國的降生地藍毗尼園的團結漢語省略簡稱。“義成”是釋迦牟尼佛當太子時的名字“悉達多”的意譯“一切義成”的簡稱。二是,花亭上的花,原來是由僧人到野外採集,可是眾僧人所采有好有次,有多有少,用誰的不用誰的,發生爭鬥。厥後一樣平常改成人人着手扎手工假花。
附帶說一下,僧人遷化后安置遺體的棺材特稱“靈龕”,簡稱也叫龕,又稱為龕棺、龕柩、龕子、龕船等。那是另一種龕,不能與佛龕混同。有關僧家的喪葬之事,我們當另外作文講述。
佛殿中用以遮擋、區劃空間的是幔幕。一樣平常為縫合長布條製成。豎縫者稱為幔,橫縫者稱為幕。總稱幔幕或帳帷。一樣平常在作法事時張掛使用。
你可能也喜歡:
佛學基礎解說:十二因緣法的主要內容
佛學必知:釋教五觀指的是什麼意思
佛學的最高境界是什麼?修出佛心
基礎佛學探討:佛和菩薩有什麼區別
佛龕不用了怎麼處理?可以隨便扔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