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宗教文化 正文

佛學解說:十二因緣圖解是怎樣的

佛教七寶是哪七寶?七寶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自制力強的人,都不會很差:能堅持早起,能堅持磨鍊,能堅持念書;不會消耗自已的時間去和人家爭論,不會虛耗太多精神去討好無關的人。”那麼,接下來追隨小編一起來領會佛學解說:十二因緣圖解是怎樣的?

十二煙緣

  圖中每一個箭頭就是指一個單向的因果關係(A導致了B)。無明是一切的源頭,有了無明,就有自以為自己存在,世間有器械屬於自己的“行”。

  這種執着影響着“識”,我對“識”的熟悉是人類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價值觀之類的。“識”的作用影響着我們怎麼看天下(名),同時也會引發我們去刷新客觀天下(色)來知足自己的慾望。我們看待天下和影響天下的行為通過五感和頭腦(六入)影響我們(觸),這裡有讓人愉悅的“受”(“觸”的效果),也有痛苦的“受”。痛苦和愉悅兩種差其餘體驗引發出偏好(愛)的心理。而有了偏好,就有了偏好的行為(取),“取”和“行”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行”的泉源是“無明”自己,而“取”摻雜了因緣循環中的其它器械,加重了“行”。

華嚴經主要講的是什麼?華嚴經的功德

  以上的整個從“行”最先最後又回到“行”的另一個面,“取”的循環叫做“有”。也是“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歷程。這個“有”就是沒有覺悟的人的人生,是肉體在世的時刻的循環。而在“有”的基礎上就有了“生”和“老死”的效果。人死後,身體撲滅,然則仍有“識”留在世上,以是死後也存在着循環,痛苦沒有止息。

  需要說明的是“行”到“識”的箭頭與其說決議不如說影響,由於唯識學以為識內里也有執着以外的器械。同時有的箭頭是不能制止的,好比有了“六入”就一定會有“觸”,然後一定會有“受”。能夠終止的是從“無明”到“行”的箭頭。

  這裏談一下末學的小我私人看法,我以為成佛的人同樣會“死”,這個死指的是肉體的撲滅。所謂的不入循環着實是說沒有“有”的循環,而且死後基本不會留下“識”,由於佛是不執着沒有對立看法的(唯識的理論還沒詳細學習,這裏先不詳細形貌)。消除“無明”到“行”的因果不是說就能永生,而是對殞命有了新的明晰而不會履歷殞命的痛苦。

你可能也喜歡:
釋教六根是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人生一切煩惱的總稱:無明從何而來
佛學基礎解說:十二因緣法的主要內容
釋教主要基礎理論:十二因緣出處

佛教四大名山求什麼,保佑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