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宗教文化 正文

大慈大悲,釋教放生歷史先容

放生的方法,放生注意事項

  放生,早在魯國時期,中國漢地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說法,但連續、普遍的放生習俗的形成,照樣在釋教傳入中國之後。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釋教放生中詳細領會關於放生的歷史吧。

釋教放生

  放生習俗的淵源
  先秦時期,孔子以舜為好塵楷模,強調環境珍愛;孟子則強調惻隱之心,並以仁義頭腦啟發梁惠王,《呂氏春秋·異用》、《列子·說符》等已經開創戒殺放塵的民俗。釋教傳入漢地后,曇無讖譯《金灼爍最勝王經·流水父老子品》為釋教放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商湯之以是誅討樂成,除了擅用萬物之外,更明白珍惜生靈,不讓一切生命被趕盡殺絕,其治國所行仁愛之風,山“成湯解網”事迹可見一斑。《呂氏春秋·異用》紀錄:
  湯見祝網者,置四周,其祝曰:“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離吾網。”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為此也?”湯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網罟,今之人學紆。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漢南之國聞之曰:“湯之德及禽獸矣。”四十國歸之。人置四周,未必得鳥;湯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網其四十國,非徒網鳥也。’

  成湯仁民愛物,強調放塵為上合天心,下順民意,仁君不忍見獵人四周布網,有違上天好生之德,於是去除三面,僅存一面:並更改祝禱詞,化殺戾氣為和祥之氣,显示了統治者若行放生將比殺塵較易獲得民心。

  “成湯解網”對後世影響很大,明代蓮池《戒殺放塵文》仍然引用其故事。《列子·說符篇》紀錄了“周簡子正旦放生”的故事:

  邯鄲之民,以正月元旦獻鳩於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然。”’由此可知,邯鄲在春秋時代已經泛起專門打魚鳥以供放生的習慣,然則民間放生主要是示意對生靈的恩惠,先捕生靈然後再放之,則功過難以相抵。那時,周簡子聽眾門客疏導,將“捕物放生”的作法改為“禁民捕捉”,這是中國阻止屠釣的早期紀錄。

放生髮願三個程序,謹遵可功德倍增

  宋以前的放生流動
  南北朝以來,放塵習俗逐漸盛行。北魏獻文帝下敕,勿用牲畜祭祀天地宗社,每年活七萬五千牲畜的性命。北齊文宣帝實踐釋教的慈悲教法,起勁隔離肉食。天保七年(556)五月,文宣帝以為肉食是違反慈悲,故不食肉。天保八年(557)四月庚午頒詔禁取蝦、蟹、蛤、蜆等,只准打魚;同月乙酉,豈論公私禁絕以鷹、鵄獵狩。天保九年(558)二月下詔,限令在陰曆十一月和一月准許燒野,此外一律禁絕用火。

  梁武帝撰寫《斷酒肉文》,下敕以蔬果為宗廟祭祀用品。而且,梁武帝造十三無盡藏,實踐放生與布施二科。蕭子顯《御講摩訶般若經序》說:別敕至到張文體,日往屠肆命切鼎俎,即時救贖濟免億數,以此為常。文休者先為運吏,輒散運米與窮人,應入大辟,上愍其一分,惻然不許。非唯赦其重奉,乃加以至到之目,既非憑暖之市義,又無汲黯之請罪。人微宥重,過於昔時。文休既荷嘉貸,未嘗暫怠,日中或不得食,而足不得息,周遍京邑,行步如飛,擊鼓揚幢,肩負馳逐,家禽野獸殫,四生之品,無不放舍焉。是時朝臣至於民庶,並各隨喜。

  梁武帝下令張文休天天去屠宰場,買下即將被殺的生物,然後放生。王公貴族以及市民受梁武帝的影響,起勁介入、推廣放生。

  梁元帝(55l—554在位)下詔確立放生亭,而且撰寫《荊州放塵亭碑》:
  魚從流水,本在桃花之源;龍處大林,恆捻浮雲之路。豈謂陵陽垂釣,失雲失水;莊子懸竿,吞鈎天餌。雖復元龜夜夢,終見取於宋王;朱鷺晨飛,尚張羅於漢后。譬如黃雀伺蟬,不知隨彈應至;青鶴逐兔,詎識杠鼎方前。北海之食,鸚鵡未始,非人西王之使傳信,誰雲賤鳥。故知魚鳥之觀,俱在好生。欲使金床之膈更返,街陽之侶,雪山之鹿,不充食萍之宴。

  梁元帝將昔人好生的典故重新整理詮釋,顯出他懷仁心以治天下,廣收教養民心之功效;陳宣帝太建十三年(581),智顥勸請陳宣帝下詔阻止采捕。智頡眼見民眾以打魚網罟相連四百多里,於是購置江海彎典型段為放生池:而且為漁民講《金灼爍經》,漁民聞法轉業轉業,好生從善,並獻臨海江滬溪梁六十三所,達三四百餘里,為放生池,徐陵樹碑說明因緣。

你可能也喜歡:
來自釋教大宗的放生:密宗放生儀軌 
來自釋教大宗的放生:凈土放生儀軌
放生是什麼意思,遵照善惡有報的理論
釋教入門:藏傳釋教和漢傳釋教的區別

放生的儀規與要求,簡單有效的放生儀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