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塘的一生
韋睿的作風
土地公與土地婆
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投巨資裝備了一支號稱百年未見的最壯大的軍隊,並任命他的親弟弟臨川王蕭宏為統帥。軍隊旌旗招展地剛開到洛口(今安徽懷遠境),就收到了北魏人送來的婦女用的頭巾和髮飾,並附上童謠一首:“不畏蕭娘與呂姥,但畏合肥有韋虎。”在他們看來,這支貌似壯大的軍隊的正副統帥不外如女人一樣平常,而他們心中所怕的只有一小我私人——韋睿。
韋睿何許人也,竟讓剽悍的北魏人畏之如虎?無論是在平時走在街上,照樣在兩軍交鋒的戰場上,誰也不會把韋睿看成一個領兵接觸的將軍,由於他從來沒有穿過制服,平素一身儒裝,寬寬鬆松的,像個教書先生。這倒不是韋睿像現在的新新人類一樣,四處想標新立異,而是由於他身體柔弱,騎不了馬,縱然指揮作戰,也只能坐在平板車上,手裡拿着竹子做的如意宣布下令。別看他外表像個弱不禁風的書生,可一但打起仗來,馬上讓人心生畏懼。
公元506年,梁朝北伐,合肥之戰發作。一天,韋睿帶人偵探小峴城(今安徽含山北)的敵情,溘然城門洞開,魏軍數百人出城列陣,高聲吶喊。韋睿想發動進攻,部將們都不贊成,說咱們不外是出來偵探,以是都是輕裝,沒有準備,不能硬拼。如若進攻,怎麼著也得先回營穿上鎧甲再說吧。韋睿說:“城中魏軍有兩千餘戎馬,若是閉門緊守,足以自保,而這次無緣無故開城列陣在野,肯定有驍勇之兵,如若能挫傷他們,那麼此城不攻自破。”部將們仍然猶豫不決,韋睿馬上板起面貌,拿出代表軍令的符節說:“朝廷把它授予我,可不是用來作裝飾的,我的軍法,是不能違抗的!”於是突然提議進攻,士兵們無不以一當十,殊死作戰,效果大北魏軍,一舉佔領了這座軍事重鎮,為爭取合肥掃清了障礙。
公元507年10月,北魏集結數十萬雄師,號稱百萬,發動吞併梁朝的戰爭,連城四十餘座,圍攻位於淮河南岸的鐘離城。梁武帝命右衛將軍曹景宗督軍20萬救鍾離,效果走到邵陽洲就不敢前進了,梁武帝震怒,派鎮守合肥的韋睿發兵,並賞給他龍環御刀,授權說“諸將有不用命者斬之”。韋睿接到下令,馬上啟程,取直道而行,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晝夜急行軍,只用了十天就到了邵陽。那時梁軍都畏懼魏軍兵勢強盛,都勸韋睿慢點走,以靜觀事態轉變。韋睿說:“鍾離現在危在旦夕,馬不停蹄還怕來不及,況且還逐步走呢?你們不用憂鬱,魏人早成了我腹中之物了!”夜裡抵達后,就在距離魏軍城堡僅百餘步的地方,挖壕溝,樹鹿角,到破曉時分,一座城堡似的營壘便建好了。魏軍主帥元英早晨起來巡視,開門一看大吃一驚,嚇得用手杖一直擊打地面,說:“這是哪個仙人所為的啊!”他親自率領數倍於梁軍的軍隊攻城,箭矢麋集如下雨一樣平常。韋睿的兒子韋黯請求到城下去逃避一下,韋睿不許,他如往常一樣乘坐一頂白轎,手拿白角如意,鎮靜自若地指揮軍隊。看他云云,士兵們的心馬上清閑下來,勇猛作戰,打退了敵人一撥又一撥的進攻。魏軍士氣受挫,韋睿乘勢火燒魏軍賴以聯繫淮河南北兩岸的橋樑,元英見事態已去,棄城逃跑,鍾離之圍遂解。
身不能騎馬,手不能提兵刃的韋睿卻能讓手下的士兵信服得五體投地,打起仗來人人願效死力,依附的可不都是皇上授予的權杖。就像他的儒者裝束一樣,韋睿是個異常慈祥仁厚的人。他曾經撫育成了孤兒侄子,比對自己的親生兒子還要好。他從來不置辦產業,反而把自己的俸祿,都發散給親戚故人,家中並無什麼蓄積。韋睿不光對親人好,他對手下敬服備至,常恐不及,以是投奔他的人士爭相前來。他因戰功所得犒賞不能勝數,但每次都分賞給將士。他珍惜士兵,行軍接觸,每到一個地方,士兵的營帳沒有立起來,他從不願進自己的大帳休息,士兵的鍋灶沒有建成,他從不願自己先用飯。受到云云關愛,士兵們上了戰場,哪能不勇猛如虎呢?
在梁朝,韋睿功高蓋世,但他卻從不恃功自傲,相反總是見了勞績就躲,見了利益就讓。鍾離之戰勝利后,曹景宗和其他諸將爭先恐后地向朝廷告捷,只有韋睿獨居厥後,啞口無言。鍾離守將昌義之十分感謝韋睿,宴請曹景宗和韋睿之後,又請他們娛樂一番,他拿出二十萬錢作為賭注,讓他們二人擲骰子。曹景宗擲了個“雉”,韋睿擲的是“盧”,“盧”該贏“雉”,二十萬錢本該韋睿贏,他卻趕快又拿過骰子,說:“怪事,沒擲好!”效果擲出了一個“塞”,輸給了“雉”,錢自然裝進了曹景宗的腰包。曹景宗為人爭強好勝,看謄寫字,有自己不懂的地方,從不去問別人,全是自己望文生義,甚至自己締造新字,縱然是在公卿眼前也從不謙遜恭讓,唯獨稀奇敬重韋睿,無論在什麼場所,對他總是尊重三分。
不貪功,不貪財,韋睿也不媚上。梁武帝極其信佛,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要說政界,天下都形成了民俗,四處建寺院,開道場,拜佛誦經,香煙繚繞。但韋睿身居要職,卻不願追隨世俗之風,不信不聽,言談舉止一如往常一樣。
韋睿外柔而內剛,與士兵處,像慈父一樣仁愛,打起仗來卻武斷勇敢,身先士卒;對勞績、政績和財富,都不以為寶,淡然處之,想別人多,想自己少;與人相處,堅守自己的信心,不因上級嚮導的好惡而跟風媚俗。這樣的一小我私人,怎麼不讓人感受高山仰止,令人肅然起敬呢?
胡錢孫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