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的璀璨明珠——紫微斗數心理學
東方受儒家文化影響,孔子崇尚周禮,中國人喜歡說一套做一套,一會兒“英雄不為五斗米折腰”,一會兒又“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你能信奉哪套標準?而且這些都是儒家文化的產物。
心理學的主流在西方,有重大成就和貢獻的心理學家都是西方人而沒有東方人,東方的心理學家很少?看了許多那邊的作品,確實也有這樣的感受,西方心理學發展得益於科技進步和思想解放吧,而東方思想比較傳統封建,至今仍然是這樣啊。覺得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知情意,這點上有共性的,無論弗洛伊德,人本主義,行為主義等流派,都能產生許多共鳴的。
認知理念不一樣,文化的差異決定了分析事物的態度不同。只是現在國人對心理學還是了解得太少,誤讀的太多,這種心理學基本知識的差距越拉越遠。
至於西方的理論是否完全適用於我們?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心理學是研究人的,人的變化必然導致心理學的變化。事實上由於社會以及文化的變化,西方的心理學主流都一直在變化。中西方的文化差如此之多,如果能完全適用簡直是扯談。東方的思想佔據了幾千年,不是說改就改的,“心理問題”在國人看來不是問題,患者認為自己就可以治療,除非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花錢去試試。基本個性和特質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在熔融社會就會被社會慢慢磨合掉,成為普遍的存在現象了。
佛家“明心見性”的狀態,在道家通常稱為“無為”也,或是返樸歸真,復歸於嬰兒等等。佛家更偏重於精神層面,而道家更偏重於生理層面來通達此等境界也。而儒家因為是主張入世的,其認為理想境界是一種具備高度道德修養的,能夠圓滿地處理人際關係。在大家都為了汽車、房子而奔波、追逐、競爭,這是我們時代的特徵;當然也有不少人,他們不追求這些物質,而是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內心的自由和安寧。
東方心理學更傾向於個體性的分析,西方心理學傾向於綜合性分析,1879年德國的馮特開設心理學實驗室,用科學的研究方法研究人類感知覺、注意、聯想等心理現象,使心理學脫離哲學範疇,成為一門獨立學科。艾賓浩斯的著名評價:“心理學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卻有一個短暫的歷史。”
東方几千年封建社會統治,對於人文學術的研究遠勝於科學理性的思考,統治者只期望忠心的奴僕們,並不支持科學的自我心理發展,這是心理學在東方發展比西方滯后的原因。()
紫微斗數心理學,是東方的璀璨明珠,更免去了複雜而且容易作假的心理測試,經過518400種人格特質和心理分析,遠超於西方心理學的F16、EPQ等人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