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世界通用的公曆(陽曆)也經過一個長期演變的過程。有人曾似是而非地稱之為“西曆”。我們先看,公曆每個月的日數是固定的:"七前單大,八后雙大"。也就是說,一、三、五、七、八、十、臘月(十二月)是31天,四、六、九、十一月是30天,只有二月,平年28天,閏年29天。 其實,究其根源,這種曆法並非產生於西方,而是產生於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
古埃及氣候炎熱,雨水稀少,但是農業生產卻很發達。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與尼羅河的定期泛濫有着密切的關係。埃及的大部分國土都是沙漠,只有尼羅河流域像一條綠色的緞帶從南到北貫穿其間。直到現代,埃及95%以上的人口都集中在這條綠色的生命帶中。因此,在希臘時代,西方人便把埃及稱為“尼羅河送來的禮物”。古代埃及人更是將尼羅河視為“母親河”。
在埃及境內,尼羅河每年6月開始漲水,7至10月是泛濫期,這時洪水夾帶着大量腐殖質,灌滿了兩岸龜裂的農田。幾個星期后,當洪水退去時,農田就留下了一層肥沃的淤泥,等於上了一次肥。11月進行播種,第二年的3至4月收穫。尼羅河還有一個特性,那就是每年的漲水基本是定時定量,雖有一定的出入,但差別不是太大,從沒有洪水滔天淹沒一切的大災。這就為古埃及人最早創建大規模的水利灌溉系統和制定曆法提供了方便。
埃及的太陽曆將一年定為365天,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回歸年)相比較,只相差四分之一天,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準確了。但是,一年相差四分之一天不覺得,可是經過4年就相差一天。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儒略·愷撒(又譯朱利烏斯·愷撒)決定以埃及的太陽曆為藍本,重新編製曆法。愷撒主持編製的曆法,被後人稱為“儒略曆”。
二月平年為什麼只有28天?
原來,我們今天用的公曆是從儒略曆變來的。在公元前46年,羅馬的統帥叫儒略·愷撒。據說他的生日在7 月,為了表示他的偉大,於是他決定:將7月叫"儒略月",連同所有單月都定為31天,雙日定為30天,只有2月平年29天,閏年30天。因為2月是行刑的月份,所以減少一天。
愷撒的繼承人叫奧古斯都,他的生日在8月。偉大人物生日的那個月只有30天那怎麼行?他決定將8月叫"奧古斯都月",並且將8、10、12月都改為31天,9、11月都改為30天。這一來不就少了一天嗎?於是又從2月里拿出一天來。從此2月平年就只有28天,
閏年為什麼要多一天呢?
前面我們說過,地球繞太陽一周要365天5小時48分46秒。為了方便,一年算365天。那麼,多出的5小時多怎麼辦呢?人們想,每隔4年,就差不多可以湊上一天了,於是四年一減,在閏年2月加一天,現在,公曆年數,凡是都被4除的,如1984、1988、 1992、1996年都定為閏年的。可是,問題還沒有完,因為四年實際上只多了23小時15分4秒,還差44分56秒。這個差數積累400年,又少了3 天。也就是說,每隔400年要少設三個閏年才行。於是又規定,整百年的數必須能被400整除才算閏年,否則不算。例如1600、2000、2400才算閏年。1700、1800、1900年都不算閏年。這樣,每400年差的三天就扣出來了。
當然,還有一點點差距,但是那隻要3000年以後再調整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