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在唐代就有了“茶道”一詞,如《封氏聞見記》中載:“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唐代大詩僧皎然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有:“孰知茶道全而真,唯有丹邱得如此。”的千古絕句。從史料上看,“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經使用了一千多年,至今日,我們翻開《新華詞典》、《辭海》、《辭源》等工具書,查找對茶道的註解而無果。
究竟什麼是“茶道”呢?由於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思想的影響,歷代茶人都沒有給茶道下一個準確的定義。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着世界第一部茶恭弘=叶 恭弘專着——《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奉為“茶聖”,祀為“茶神”。
陸羽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原是個被遺棄的孤兒。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陸羽3歲,被竟陵龍蓋寺住持僧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之濱拾得。據說,當時因群雁哀鳴,引起了禪師的注意,慈悲為懷的禪師前往看個究竟,發現在大雁羽翅下護着一個被遺棄的嬰兒,智積禪師把嬰兒抱回寺內,即以《易》卜筮一卦,恰恰佔得“漸”卦,“漸”卦上九爻辭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吉。” 由於嬰兒是在陸地拾得,故定姓為“陸”,取名為“羽”,以“鴻漸”為字。在“漸”卦的六爻辭中,共有兩句“鴻漸於陸”,智積禪師取上九爻辭乃因上九位處全卦的最高位,窮上反下,鴻雁從高陵返回到大陸上,進退有序,故取上九爻辭而不取九三爻辭,從此茶聖陸羽就同易經結下不解之緣。
《易經》為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學,陸羽以《易》得名,其人生之成長事業之成功,均得益於易道。
陸羽三歲入龍蓋寺,在黃卷青燈、鐘聲梵唄中學文識字,習誦佛經,還學會煮茶等事務。但他不願皈依佛法,削髮為僧。9歲那年,有一次智積禪師要他抄經念佛,他卻問積公曰:“釋氏弟子,生無兄弟,死無後嗣。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家人能稱有孝嗎?”並公然稱:“羽將授孔聖之文。”積公惱他桀驁不馴,藐視尊長,就用繁重“賤務”磨鍊他,迫他悔悟回頭。要他“掃寺地,潔僧廁,踐泥污牆,負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陸羽並不因此氣餒屈服,求知慾望反而更加強烈。他無紙學字,以竹划牛背為書,偶得張衡《南都賦》,雖並不識其字,卻危坐展卷,念念有詞。積公知道后,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曠,又把他禁閉寺中,令芟剪卉莽,還派年長者管束。12歲那年,他乘人不備,逃出龍蓋寺到了一個戲班子里學演戲,作了伶人。他雖其貌不揚,又有些口吃,但卻幽默機智,演丑角很成功,後來還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州人聚飲中,看到了陸羽出眾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和抱負,當即贈以詩書,並修書推薦他到隱居於火門山的鄒夫子那裡學習。
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禮部郎中崔國輔貶為竟陵司馬。是年,陸羽揖別鄒夫子下山。崔與羽相識,兩人常一起出遊,品茶鑒水,談詩論文。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陸羽為考察茶事,出遊巴山峽川,行前,崔國輔以白驢、烏犁牛及文槐書函相贈。一路之上,他逢山駐馬採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訪,筆不暇錄,錦囊滿獲。唐肅宗干元元年(公元758年),陸羽來到升州(今江蘇南京),寄居棲霞寺,鑽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陽。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陸羽從棲霞山麓來到苕溪(今浙江吳興),隱居山間,闔門著述《茶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