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易能不能測准你要測的事,不在於你學會了多少技巧,而是能不能學會用你的心,如何用你的心呢,就是你能不能把你的心安放在易之道上,如果,你學會了許多許多的易測技巧和方法,卻不能把你的心安放在易之道上,那麼當你測準的時候,是你的運氣好,測得不準卻是你的必然,當你把你的所學的易學知識能濃縮升華到一個點時,這個點就是你的易道,否則,你永遠是一個易學的門外漢。
早年就讀長沙,學校的前身是有“千年學府”之稱的嶽麓書院。常在朱子手書石刻之古迹前留連。面對空蕩蕩的赫曦台和只有講台及座椅的古舊講堂,常有這樣一個疑問:那些慕名而來的莘莘學子,聽朱夫子講的是些什麼呢?當時年輕,未知答案。
現在想來,課程應是有博大精深的<周易本義>的!
嶽麓書院是深具靈氣的,弦歌不斷,千年不衰,學術淵源,人材輩出。最忘不了書院講堂上的一對名聯,它是乾隆年間的書院山長(院長)曠敏本撰寫的:
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
陟嶽麓峰頭,朗月清風,太極悠然可會;
君親恩何所酬,民物命何以立,聖賢道何以傳,
登赫曦台上,衡雲湘水,斯文定有悠歸。
對聯的大概意思是:“世界上的是是非非,複雜萬千,全憑自己去慎思辨別,然後根據自己的分析思維決定自己走的路:那些是應該做的事,那些是不應該做的。經過自己獨立思維決定去做了以後,社會上必然有人讚揚,也會有人毀謗譏罵。對此,自己要泰然處之,任人評論。至於事業的成功與失敗,只能取決於數(術數,命運,自然規律)。只要登上嶽麓山頭,感受一下朗月清風,天地萬物之理便悠然可知,榮辱得失即可以置度外了;君親恩如何來還報,民物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何把握,聖賢的道統如何傳播,當登上赫曦台,感受這衡雲湘水的魅力,一切便有答案。”
真是哲理名言,尤其是開頭的“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實可作為人生的座右銘。不少名人都在這一名言中得到啟示、參悟人生。***就是其中之一。
據說蔣公在75年臨終前,曾深有體會地向從人道出一生的處世哲學就是這句:“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易經》哲理對他的影響,可見一斑。或許他敗退台灣后,曾遭受過許多人的譏諷,幸而能在《易經》的哲理上,得到參悟,重新勵精圖治,臨終前有感而發吧。
還有偉人***。愛晚亭、赫曦台是他早年常到的地方,據說還曾在書院的“半學齋”留宿過。他對湖湘理學定有超人之見,可惜沒有文字留下來,應是因為不大方便吧。直至建國后的1955年,他還給早年的朋友寫下了“莫嘆韶華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的詩句,可見書院對他的印象是很深的。
不是名人的我,也希望在名言中領悟點什麼來。
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這個“數”,足夠我們用心領悟畢生的。
<易>是要靠悟的。在學寫卦爻辭詩時,有時翻遍群書也寫不下一兩個恰當的字來。不是意思沒搞懂,而是欠缺靈感,拿不定主意。靈感一到,實是得來全不費功夫。學解卦時亦有類似的情況,終究是未參透。
學易后一直沒有去過長沙,如果現在有機會重遊嶽麓書院的話,應是會有較以往更深刻的人生感悟。或許能領悟到當年朱夫子在書院中講的<周易本義>之哲理。易不僅是靠學,而更是要靠參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