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周易》歷史價值的準確定位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周易》自產生以來,延續五千年,人們不中斷地對它進行研究、探索。各家仁智互見,不盡相同,所以,對《周易》的價值判定也存有較大差異。正確地肯定《周易》的價值才能正確地對待《周易》,制定正確的研究方法以及運用原則,開發其現代的公道價值,服務於當今的實踐活動。要解決這個問題,對先要搞清楚《周易》中到底有哪些有價值,值得鑒戒、開發利用的東西。假如這個問題搞不清楚,或不能落到實處,貝大家的非常多工作都將是徒勞無益的。

要給一部幾千年前的爭議頗多的古典著作一個正確的價值定位,存在着相當大的困難,但也不是完全不可克服的,關鍵是要找到一個正確的研究思路或方法。在探索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傳統的訓詁考據顯得蒼白無力,這個判定己被前人的研究證實。現代的比附穿鑿顯得荒誕迷離。一個問題是不是很複雜,與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法有關。一個看起來很複雜的問題,假如換一個角度去思考,或許立即就變得柳暗花明,局面開朗了。給《周易》價值定位的問題也是這樣,當大家的目光緊盯在具體的事件的局部時,大家將不可避免地陷入複雜的歷史現象的迷宮,正所說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為此,大家不妨從大處着眼,換一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即從各種爭議的表面現象入手,“大膽勇敢勇敢假設,小心求證”一番.

假設一,看來很表面的現象,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問題的本質;

假設二:複雜的《周易》現象,都無一例外地包含了古今人士對《周易》的評價;

假設三,《周易》從產生到現在歷經五千年,朝野人等之所以對它有不盡的愛好,表明《周易》中一定存在着一種具有相對永恆的,有價值的東西。不管這些認識與評價有多不同,都可以理解為是人們從不同角度或不同層面研究《周易》所得出的結論。

在這三個假設的基礎上,大家試着從人們對《周易》的各種評價入手,來透視《周易中可能存在的價值特徵。人們對《周易》的諸種評價中較為一致的約有以下若干種:

卜筮書。

群經之首,設教之書。

原道之書,大道之源,文化之祖。

研究變化的書。

樸素的古代的哲學書。

神奇的書,神秘的書,看不懂的天書。

假如大家能夠合乎情理地解釋出,為什麼《周易》會有如此多的評價特徵,並且將各種評價用一條共同的線索貫串起來,即找到它們之間的共性,那麼,大家的結論就有可能接近《周易》的本質,進而,大家還可能得出超越以往認識水平的,對《周易》價值的正確定位。——當然,這時,這一切仍然只是假設。

一、 卜筮書

這個評價可以說認識到了《周易》的根本屬性。《周易》本經確為卜筮而設,任何人都不能否認《周易》是卜筮書的事實。時至春秋,出現了以《繫辭》為上的《易傳》等文字主要意在說明《周易》的體用,比如現代某產品的使用說明書,說明了《周易》的體例、創作原理、功用和具體運用中的留意事項等。漢以後的研究者們更願意將《易傳》認作哲學的總結,——假如沒有《周易》本經在前,《易傳》的非常多說法的確象哲學,———這又明《易傳》這個說明書的境界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值得思考的問題是,關於卜筮書的“說明書”何以能和哲學搭上界?豈非是牽強附會嗎?至少這是一個令現代人不可思議的事實——現代人以為卜筮是迷信活動,從迷信活動中產生的哲學究競有多少公道的成份?所以現代人大多對此持懷疑態度,因而也就缺乏最少的研究愛好。

卜筮,是通過一定手段實現猜測未來的活動,是認識手段的一種。對未來的事情進行猜測估計長短常重要的,假如沒有對未來的估計猜測,那麼,人類的生活將永遠沉醉於無邊的黑暗之中。不管現代人對卜筮活動進行多麼苛刻的批判,也僅僅是對於猜測手段——卜筮的否定,而非對猜測活動的否定。

由於猜測未來對於人的生活非常重要,中國的古代人對猜測手段的探索研究也就不遺餘力,並且“碩果”累累,在世界範圍內可稱奇迹。據本人的見聞,中國古代猜測古代猜測技術中,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的猜測手段不下十餘種。表面上看來,這些形形色色的猜測術已與《周易》無關,被人指為《周易》之旁流、遠脈,或乾脆斥為“早認官親”,必欲清除之以保衛《周易》的“清白”。豈不知,恰是這些所說的的旁流通脈,使得《周易》譽滿天下,婦孺皆知;也恰是這些所說的的旁流通脈,使得《周易》逃過歷史的“劫灰”,而又免於湮沒於迂腐的故紙堆;也恰是這些所說的的旁流通脈,使人們深切地感受到《周易》的大道不離日用常行。各種猜測技術都從不同的側面或不同的層次反映了《周易》的基本原理,是《周易》原理的具體生動的實際運用,認識猜測技術的應用,對於理解《周易》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將這些與《周易》淵緣深厚的猜測術歸於《周易》文化的範疇,涓滴不玷辱《周易》之清名。

現在討論卜筮與哲學的關係。從某種角度考慮,卜筮能用一套系統,解釋人們所能碰到的各種問題,這本身就頗具有哲學的意味。具體言之,卜筮並不象非常多人誤解的那樣,純粹靠胡說八道蒙人,而是有着嚴格的操縱程序,其中有相當多的指標長短常客觀的,不許隨意歪曲的。卜筮具有相當的正確性,而這種正確率絕不是憑主觀猜測所能達到的。逐一也就是說,卜筮系統必須具有極其廣泛的適用性才能滿足複雜的猜測需要;進而可以推斷,卜筮系統說實話捉住了足夠眾多的事物之間的共性:共性反映了本質的聯繫。假如這種推斷能夠成立,則《易傳》(關於《周易》的使用“說明書”)被以為是《周易》哲學思想的概括和總結,也不純是誤會。大家不妨如此對待:站在《周易》本經的角度,本經為卜筮而設,《易傳》是使用說明書;站在《易傳》的角度,《周易》本經是《易傳》哲學思想的載體,卜筮是《周易》哲學思想的具體應用。既然如此,學習卜筮離不開《易傳》的指導,而學習《易傳》的哲學思想卻可以拋開卜筮嗎?

二、群經之首,設教之書

《莊子.外篇.天運十四》記載:“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大概是關於經的概念的最早記載經的官方概念大約始於漢代,史載漢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令諸儒於石渠閣講論《五經》異同,宣帝親身臨決。《五經》中包括《周易》。又漢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詔諸儒正《五經》文字,命議郎蔡邕用古文、篆、隸三體文字書寫,刻石立於太學門外。這時,《經》的官方標準文本方才確立。

《周易》是《五經》之一,后被奉為“群經之首”。大家理解,“首”乃首要、首領之義,比如現代教育中所說的“五育並重,德育為首”。作為“首”的意義,絕不同於一般。《周易》為什麼能為“首”?主要不是由於它的卜筮功能,而更在於其哲學思想,即《傳》了。《周易》作為《五經》之首的地位一直延續到清末,二千餘年,並非由於中國古代人因循守舊,或者不抉剔,而是由於《周易》的道理具有較為永恆的、可以利用的價值。並且,《周易》的道理直指本質,圓通周備,坦言大道,無所偏執。想當年,明太祖朱元璋抉剔《盂子》,搞出個《孟子節文》,宋明理學常有“殺人”之怨,……而不曾聽說什麼人廢了《周易》,包括“焚書坑儒”那一場文化浩劫。

在古代,《五經》之設本來就是教化庶民的。在這一點上,《周易》也不例外。但在通過什麼方式教化庶民的問題上,《周易》異於其它“四經”。《周易》教化庶民,是通過卜筮的手段,聯繫具體的生活實際,教育人們認識天道,並自覺地順應天道,求得各種實踐的最大成功。(關於這一點,《繫辭》中有明確的說法。)自漢以來至清代的統治者們,以“四書五經”為教化庶民的工具。他們設教的目的,更側重於教化庶民成為服從統治的順民,服務於一家一姓的政治統治。在這個目的或者說在自身利益的驅動下,統治者頻繁按照自己的意願閹割經典,誤解聖人之義。這樣一來,他們所說的的設教也就頻繁背離大道,而成為愚弄庶民的圈套。所以,這種偏狹的設教終極也沒能阻止朝代更替、山河易主。一個朝代滅亡了,新興的王朝可以繼續借用前朝的經典實現教化庶民的目的。也就是說,經典具有相對的不亂性。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經典也只是,或者必須具備一個寬泛的,可以任人自由發揮的框架。在諸多古代經典中,《周易》似乎最具備這個特徵,以至於在古代經典式微多年的現代社會,獨佔《周易》等少數幾部著作,仍一如既往地吸引着眾多的人們。

《周易》為群經之首,是有深刻的道理的,值得深思。

三、原道之書,大道上源,文化之祖

對《周易》給予這樣高的評價,並不是現代的事情,而是古來有之。《繫辭》中已經努力地試圖將《周易》的內涵放在“道”的水平上來考察研究。大家還應留意到,這樣評價《周易》的人們,他們思考問題的層次遠遠超出了“設教”之類的說法。換言之,這種評價是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審閱《周易》的價值而得出的結論。這個結論超越了狹隘的個體、群體利益。能這樣評價《周易》的人,只能是一群冷靜睿智的學者。

什麼是道?按《道德經》的說法,“道可道,非常道”,“道之為物,惟模糊。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的確是不易言說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言說的。為了表述的方便,必須“強為之名”,稱之為道。道是一種依附於有形事物,而又不拘於有形事物的、具有決定性質的形而上的東西。用通俗的文字來表述“道”的含義,可以說,道是制約大地萬物存在、發展、變化狀態的,恆久不亂的,不可容易改變的劃定性。假如大家透過《周易》身上層層籠罩的“迷霧”,就可以發現,《周易》的確可以稱為探索大道的著作。大家理解,凡是能稱為“道”的東西,應具備如下特徵:1、不可改變的劃定性。2、恆久性。廣泛的適用性。在這三個特徵中,“不可改變的劃定性”與“恆久性”己被《周易》研究的歷史所證實。至於“廣泛的適用性”,《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中說:

“易之為書,推天道明人事者也……又易道泛博,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數,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

這段話曾被非常多現代《周易》研究者援引,用以批判“好異者”的牽強附會。其實,這些話真實地說明了一種現實存在,即《周易》可以和非常多的、表面看來兒乎不相干的領域發生密切的聯繫(以中醫為甚)。假如進行稍微深入一些的研究就會發現,《周易》與非常多領域的聯繫並不是机械的、牽強的,而是圓通的、有機的。不僅如此,《周易》還被奉為非常多領域的指導思想,不但從哲學的高度,而且從實踐的方法的基礎層面,有力地指導人們的各種實踐。——《周易》思想“廣泛的適用性”是沒有辦法辯駁的。

為什麼《周易》又被譽為“大道之源,文化之祖”呢?所說的“源”與“祖”,應該具各以一下特徵:

時間之先。甲骨文是最早的成體系的中國字,但《周易》的卦象符號的出遠早於甲骨文,那麼,將《周易》視為有據可考的“源”與“祖”有何不可?而在探索大道的層次上看來,甲骨文是沒有辦法與《周易》相提並論的。

境界之高。在中國文化的範圍里,若不能體會“境界”一詞的深切含義,就沒有辦法體會中國文化的精深內涵。近二十年國內外掀起一股關注中國古文化的高潮,出版了相當一批著作和探討文化的文章,可惜境界不高。在歷史教科書上,從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開始講中國的哲學思想。那時的思想流派五花八門,爭奇鬥異,其實不過是諸於從各自的角度來闡發自己對大道的見解,雖不乏真知,卻多失於偏狹和膚淺。《周易》的境界遠高於諸子百家。

源之對於流的劃定性。“源與“祖”對以後的發展具有極強的劃定性。源頭的清純,固然沒有辦法保證河流不被污染。然而,究竟曾有過清純的源頭,時常喚起後人對清純的嚮往,鼓勵人們不中斷地努力,清除污染,回歸清純。中國文化是具有高度覺悟的文化,恰是覺悟的存在,使人們不中斷地反思自己的行為,努力地從錯誤的極端回歸中正的大道。

連綿不中斷,久長之義。中國文化歷經風雨,連綿數千年,一脈相承以至本日。中國文化極強的生命力與其起源階段就具備的優良素質有關。在這個方面,《周易》功不可沒。

四、研究變化的書

這樣的評價顯然涉及到了《周易》的具體內容,並且捉住了本質。古代人說:“易以道陰陽。”假如《周易》僅僅以為世界是變化的,那說實話即是什麼也沒說。《周易》對變化的研究相當全面:從變化的原因到變化的全過程,又從具體事物的變化到整個世界的變化,再從變化中總結變化的規律,以及運用規律把握變化……並且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可以說,變化是《周易》的靈魂,而這個靈魂又是具體生動地存在於世界的各個方面。在理清了這樣的線索之後,大家又可以說,《周易》是匡助人們認識變化,把握變化的有力工具。

五、樸素的古代哲學書

這是現代社會一部分人對《周易》的評價。所說的樸素的,也就是沒有現代科學實證為基礎;既然是古代的,也就只存在文物的價值。正如某些人所言:《周易》中有優美的語言動人的典故,純樸的風俗,自然的屬性等等,研究《周易》可以了解《周易》產生的年代的社會狀況……至於《周易》是哲學書的評價,主要還是基於《周易》的產物——《易傳》。這種無關痛癢的評價,基本上沒有什麼意義。而且,大家相信,這樣評價《周易》的人們根本也沒有愛好來研究《周易》。請看以卜引文,是課本上對們《周易》價值的定位,代表權威的結論。

《周易.繫辭》:《周易》提出了一些富有樸素多辯證法的觀點,有着积極的意義,昆裔哲學和中醫學的影響很大。《繫辭》主要論述自然界中陰陽、消息、剛柔等相反勢力的“摩”、“相盪”是事物變化的普遍規律。但在承認一切皆變的同時,卻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來論證社會等級制的永恆性。

現代人在給古代人的思想作評價時,還有一個現在看來很有趣的毛病,就是,凡言思想,必須首先判別其為唯物,或者唯心。唯物的,將受到熱情的歌頌;唯心的,將受到冷酷的鞭撻。——絕對省力,而且“保險”。經過這樣的”嚴格”篩選,眾多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便分為陣線分明的兩派:唯物派和唯心派。而且令人遺憾的是,唯心派的勢力弘遠於唯物派如此說來,中國五千年古老文明豈不是由唯心派來支撐?

六、神奇的、神秘的、看不懂的天書

這種評價的背後,說實話是探奇的渴望,與無功而返的失望。《周易》從產生到現在,其中的神奇和神秘的確不少。然而,這不是“看不懂”的原因。

《周易》之難懂在於兩個方面的原因:

《周易》揭示的道理過於寬泛。在習慣了接受現成結論和頻繁將目光局限於具體事物的人看來,悟性的貧乏成為認識理解《周易》的障礙。

《周易》的結構獨特。

為了表達那種高明的道理,《用易》的創作者發明了一套完備周密的結構系統——抽象的象徵之象與具有象徵意義的文字互為表裡。在理解《周易》本經的過程中,若只着眼於卦象,則會陷入迷離的遊戲,不得自拔,反而遺失了卦象的象徵之義;若將目光集中於可讀的卦爻辭,又頻繁誤以象徵為實指,局限於字間和事實的考訂,將《周易》當作文物來鑒賞。宋代有一首詩以嘲諷死讀書的人,正可移於此:“堆幾盡埃簡,攻之如蠢蟲。誰知聖人意,不在古書中。”越研究得精細,離書中的本義越遠。  

這兩個原因又可歸納為一點,就是說學習《周易》的人群中,有相當人的一部分人割裂了經典與實踐的關係。實踐是認識《周易》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脫離了實踐的驗證,一切學說都將變得“神奇、神秘”,使人看不懂。除了以上諸種認識結論,現代研究者還提出:

《周易》是史前文明的遺物,或謎語。可稱之為“猜謎派”

《周易》是周文王等人的日記,反映了奴隸反抗奴隸主鬥爭的史實可稱之為“史實派”。

用現代科學的結論來證實《周易》的某些說法,可稱為“實證派等等。

前兩種說法和者日稀,第三種做法雖則“科學”,卻不易證實《周易》思想體系的全貌。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中說:

“易之為書,推天道明人事者也、”

《周易.繫辭》中說:

“夫易,作甚也者?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此而已者也。”

“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大家以為,《周易》是我國古代的,匡助人們認識世界,把握變化的方法論著作。《周易》中包括了三種具有恆久價值的內容:

中國式的思維方式方法。

世界變化的規律。

認識變化,把握變化的具體方法。

恰是這些內容的存在,使得《周易》具備了“大道之源”、“文化之祖”的資格,確立了“群經之首”的穩固地位,成為教化庶民的有力工具,也將終極確立《周易》在文化範圍內的,無與倫比的重要地位。將《周易》的思想體系完整、正確地整理出來,並給予現代人可以接受的公道解說,是現代《周易》研究者的最迫切的任務、這也是歷史賦予現代《周易》研究者的不可推卸的責任。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