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名為《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時候研究《易經》所作的結論。我們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國的文化,都是從文王著作了這本《易經》以後,開始發展下來的。所以諸子百家之說,都淵源於《易經》所畫的這幾個卦。事實上還要兩種《易經》,一種叫《連山易》。《連山易》是神農時代的易,所畫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樣的。黃帝時代的易為《歸藏易》。《連山易》以艮卦開始,《歸藏易》以坤卦開始,到了《周易》則以乾卦開始,這是三易的不同之處。說到這裏,我們要有一個概念,現在的人講《易經》,往往被一本周易範圍住了。因為有人說《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遺失了,絕傳了。
我經常對同學們說,有兩種東西必須要學----佛學與《易經》。但這兩門學問,窮一輩子之力,並不容易學通,也不需要學通。不學通,永遠追求不到,是通非通的那個樣子,其味無窮,一輩子有事消遣。
老了也不寂寞,越研究越有趣。古人說,“夜讀易”,如果夜裡讀《易經》,鬼神都受不了。我的經驗,是夜裡讀《易經》,保險睡不着覺。剛剛讀啊讀,看出一點名堂,便想弄個清楚,繼續看下去,等告一段落再睡,結果一段接一段,不知不覺天已經亮了。真是“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一整個春天何時溜走了都不知道,這個味道很好。
事實上有沒有?這是一個大問題。可以說現在我們中國人講的“江湖”中的這一套東西,如醫藥、堪輿、還要道家這方面的東西,都是《連山》、《歸藏》兩種易學的結合。 《周易》這門學問中,有一個原則叫作“三易”,就是變易、簡易、不易。研究《易經》,先要了解這三大原則的道理。第一,所謂變易,是《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譬如我們坐在這裏,第一秒鐘坐下來的時候,已經在變了,立即第二秒鐘的情況又不同了。時間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中,非變不可,沒有不變的事物。所以學《易》先要知道“變”,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變而且能適應這個變,這就是為什麼不學《易》不能為將相的道理了。
第二簡易,是說宇宙萬事萬物,有許多是我們的智慧知識沒有辦法了解的。我常常跟朋友們講,天地間“有其理無其事”的現象,那是我們的智慧不夠。換句話說,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這樣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們的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經》的簡易也是最高的原則,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了解它以後,就變成平凡,而且非常簡單。
我們看京劇里的諸葛亮,伸出幾個手指,那麼輪流一掐,就知道過去未來。有沒有這個道理?有,有這個方法。古人懂了《易經》的法則以後,把八卦的圖案排在指節上面,加上時間的關係、空間的關係,把數學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來。這就是把那麼複雜的道理,變得非常簡化,所以叫作簡易。第三不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成萬象來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那是永恆存在的。那個東西是什麼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薩”:哲學家叫它是“本體”;科學家叫它是“功能”。
我常常告訴同學,最好不要去鑽研《易》這門學問,如果鑽進去了,會同我一樣,爬不出來。如果一定要學,也最好只學一半;如果真把‘易經’學通了,做人就沒有味道了。譬如出門了,因為“易學”通了,知道這次出門會跌倒,於是不出門了,一步都懶得動了。像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味道?所以我說學‘易’最好只學一半,覺得奧妙無窮,如黑夜摸路,眼前迷迷茫茫,蠻有趣的;天完全亮了走路,眼前有一個坑,會掉下去,看得清清楚楚,於是不走了。可是學通了《易經》非常乏味,何必去學?話雖這麼說,但學《易》真的通了,哪裡還用來講《易經》?我現在還來講《易經》,可見就是半吊子,還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