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易經》的特點,如何學習易經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易經》有哪些特點呢?我們應該如何更好的學習易經呢?讀《易經》的人,往往感到難於讀懂,這是由於不了解這部書的特點。《繫辭傳》說:“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這一段話把《易經》的基本特點都提示到了。計有以下幾點:

1、設卦以盡情偽;

2、言不盡意,聖人立象以盡意;

3、書不盡言,繫辭焉以盡其言;

4、變通鼓舞以盡利盡神。

歷來的易學家對於這幾個問題都沒有作出明白的註釋。且看孔穎達的疏:

此一節夫子自發其問,謂聖人之意難見也。所以難見者,書所以記言,言有煩碎;或楚夏不同,有言無字,雖欲書錄,不可盡竭於其言,故雲書不盡言也。言不盡意者,意有深邃委曲,非言可寫,是言不盡意也。聖人之意,意又深遠,若言之不能盡聖人之意,書之又不能盡聖人之言,是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也,故雲“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疑而問之,故稱乎也。

自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以下一段話,孔疏的說明是:

此一節是夫子還自釋聖人之意,有可見之理也。聖人立象以盡意者,雖言不盡意,立象可以盡之也。設卦以盡情偽者,非唯立象以盡聖人之意,又設卦以盡百姓之情偽也。繫辭焉以盡其言者,雖書不盡言,繫辭可以盡其言也。變而通之以盡利者,變謂化而裁之,通謂推而行之,故能盡物之利也。鼓之舞之以盡神者,此一詞總結立象盡意,繫辭盡言之美。聖人立象以盡其意,繫辭則盡其言,可以說化百姓之心。百姓自然樂順若鼓舞然,而天下從之,非盡神其孰能與於此?故曰鼓之舞之以盡神也。

我們再看看朱熹的註解:

言之所傳者淺,象之所示者深。觀奇偶二畫,包含變化,無有窮盡,則可見矣。變通鼓舞,以事而言。(《周易本義》)

為《繫辭》所說的一段話作注,犹如解答謎語。孔氏只是反覆解釋謎面,終於不肯揭示謎底。朱氏本人不知謎底,所以胡亂解釋謎面。言之與象,有何淺深之別?而且傳之所說,立象盡意,並非立象盡言。應說象與意的關係,何必牽扯象與言的問題?奇偶變化無窮,聖人之意應是難測,反說可見,豈不可怪!

《繫辭傳》告訴我們《易經》作者設卦以盡情偽,是以作謎語的方法反映當時的社會。情和偽是謎語的兩個方面:偽是假意,指謎面;情是真情,指謎底。《易經》不是為作謎語而作謎語,而是如孔疏所言,在於“盡百姓之情偽”,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事。就寫作方法上說,曹雪芹寫《紅樓夢》,假語村言,真事隱去,可謂深得聖人設卦以盡情偽的用意。

《易經》為了掩蓋其變革的內容,利用筮占的外衣,從事卜筮的巫者傳統上有利用隱語的習慣。他們為了保持卜筮的神秘性,採取了象徵文學的創作方法,利用隱語作成卜辭或筮辭。《爾雅•釋言》:“隱,占也。”郭璞注:“隱,度。”邢晨疏:“占者視兆以知吉凶也,必先隱度。”度是推度或推測,即是預測卜筮的結果。卜者或筮者並不明言其結果,而是用隱語表達,故曰“隱度”。《易經》利用隱語作成筮辭,就這一特點來說,它是我國最古的一部謎語集,是利用象徵文學的創作方法寫成的偉大作品。

乾卦初爻,其爻辭中的龍,就是隱語。《象辭傳》解釋說:“潛龍勿用,陽在下也龍就是太陽的象徵。《說文》釋龍雲:“麟魚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這是以隱語釋隱語,所指的是太陽。凡作謎語,謎底只能是一個,而謎面可能有多個。太陽作為謎底,僅此一個,影射太陽的謎面可能有多個。例如:謎面簡單的只有一個龍字,謎面詳細的就有《說文》對龍字的釋文。

《易經》以龍虎象徵天地,以龍鳳象徵日月。龍虎相對的觀念,近來才知道早在仰韶文化時期就形成了。1987年,河南省濮陽縣西水坡遺址的發掘,證實了這一點。古之帝丘,為顓頊之墟,又為夏后相建都之處,就在濮陽西南一帶。遺址中有墓葬,據發掘簡報記載:

在墓室中部壯年男性骨架的左右兩側,用蚌殼精心擺塑龍虎圖案。蚌殼龍圖案擺於人骨架的右側,頭朝北,背朝西,身長1.78,高0.67米。龍昂首,曲頸,弓身,長尾,前爪扒,后爪蹬,狀似騰飛。虎圖案位於人骨架的左側,頭朝北,背朝東,身長1.39,高0.63米。虎頭微低,圜目圓睜,張口露齒,虎尾下垂,四肢交遞,如行走狀,形似下山之猛虎。(《文物》1988年第3期)

從墓室中人骨左右陳列龍虎圖像看來,《周易》中天地人三才的觀念已有其久遠的淵源了。

這種龍虎對立的觀念為天文曆法家所接受,並反映在《易經》里。龍是潛龍與飛龍,坤是兕虎(虞翻語),兕指月,虎指地。坤字從土,從申,土為地,申為月,申即神。日落為鬼,月出為神。

龍虎表示天文,在曾侯乙墓中,發現一個漆箱,箱蓋上保存一幅天文圖像。.上面寫有二十八宿名稱,北斗繪在當中,青龍、白虎繪在兩邊。這是戰國早期的實物。後來由龍虎對立而擴充為四靈。《三輔黃圖》雲:“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

《禮記•禮運》又別有四靈之說,謂:“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這是龍鳳對舉,象徵日月。戰國後期的楚國帛畫有龍鳳相對的圖像。

長沙有兩處木槨墓,先後出土戰國後期的帛畫。一幅畫上,有一女子立於新月形物上。女子髮髻后垂,兩手作合掌狀,身着長袍,博袖長裾,上飾雲氣紋。女子左上方有一龍一鳳,龍無角,夭矯直上;鳳有冠,作探爪攫取狀。另一幅畫,繪一男子馭龍而行。龍作舟形,其下有魚,尾端有鶴。男子高冠長袍,手撫佩劍,頂有傘蓋。鶴在《易經》中,象徵月亮。中孚卦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即是其例。帛畫中的龍鶴,同於龍鳳。魚在《易經》中是兒子的意思。孔子的兒子孔鯉,字伯魚,伯魚為長子的隱語。帛畫中繪魚,或是象徵人丁興旺。這兩幅帛畫都體現了《易經》的三才思想。

以上所說,聖人設卦,採用謎語的方法,這是《易經》的第一個特點。既是謎語,故言不盡意。言是謎面,意是謎底。言不盡意者,言與意之間,只是相似,並不相等。兩者有似,也有不似,故不能盡似。

由於言不盡意,便產生了《易經》的第二個特點:立象以盡意。所謂的象指天象。立天象使人“明於天之道,以察於民之故”。言中之意寓有民之故。天象與人事有其相似之處,故能由天象以知言中之意。 

聖人所立的天象為日、月之象,從而建立了陰陽五行思想體系。乾卦表示日象而有陰陽,坤卦表示月象而有五行。六十四卦中有三十二卦屬於乾卦系統,今定名為天道卦;又有三十二卦屬於坤卦系統,今定名為地道卦。在六十四卦序次中,其數序為奇數者,皆屬於天道卦;其數序為偶數者,皆屬於地道卦。唯有一例外,即渙、節兩卦,渙卦五十九而為地道卦,節卦六十而為天道卦。並非錯簡,而是序卦時遷就上下文意,必須先渙而後節,故不能不破例加以顛倒。

 

言不盡意,立象何以能盡意呢?我們舉例加以說明吧。

(例一)屯卦六三: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屯卦屬於天道卦,第三爻的日象是酉時。《易經》射之正邪,即以箭之中與不中判斷吉凶。酉時日落,無光不利於射,則此爻之不利於事,最為明顯。

屯卦六三爻辭言逐鹿,作為謎面,逐奴乃是謎底,鹿象徵奴隸,因兩者有其相似之處。鹿善走,故可影射奴婢善逃。

所立天象,固然可以盡意,也有助於對言的理解。捕鹿的君子,何以知難而退?爻辭並未明言。爻辭言之未盡,由象可以得知。日落無光,不利於射,故不如舍。

其次,就謎底來說,追捕逃奴何以難得?言所未盡之意,立象可以盡之。由於酉時天黑,所以難於捕獲。

(例二)睽卦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后說之弧,匪寇婚媾。遇雨則吉。

睽卦屬於地道卦,上爻天象為月朔。這一天象,有助於我們理解謎面,進而揭開謎底。

月朔三日,月始生光。未生光時,月為睽孤。豕象徵地,塗為塗泥,即石灰。石灰可塗牆壁,故曰塗泥或塗炭。月在地之背,地如豕負塗。日在地下為鬼,其形如車。張弧為開弓,發矢為說弧。日月相遇,而月生光,陰陽調和,由雲而雨。有光則射箭無疑。

這一爻的謎底是奴婢勢力的再一次抬頭,如同月之復蘇。

《易經》的第三個特點是書不盡言,繫辭以盡言。

言不盡意,意是謎底,言是謎面。書不盡言,是說謎面也是不完全的。孔疏所謂:“書所以記言,言有煩碎”,隱約地說到了這一點,只是不肯明言。謎面不完全是說某卦的一條爻辭,只是謎面的一半。其他一半,存在於變卦相應的一爻。將本卦的一爻和變卦相應的一爻聯繫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謎語,這名為繫辭。

過去的易學家解釋繫辭的意義,認為有卦畫再加上卦辭,以及有爻畫再加上爻辭,這就是繫辭。如果是這樣,大傳以繫辭名傳,就毫無意義。繫辭者,辭與辭相系。若有畫無辭,書辭謂之繫辭,乃是畫與辭相系,非辭與辭相系。辭與辭相系是書有爻辭之後的一個程序。

我們仍然利用上面兩個例子加以說明:

屯卦六三變為陽爻,則成既濟卦九三。由震下坎上變為離下坎上。

屯——既濟

既濟卦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這一爻辭應與屯卦六三綴合起來成為一個謎語。屯卦六三離開既濟九三,兩者都不是完整的謎面,都屬於書不盡言。兩者的辭經過聯繫,其謎底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鬼方是北方少數民族,有人認為即匈奴的祖先,這裏影射昏暗的地方。髙宗武丁代表光明(丁為火)。《易經》以成丁象徵晝,小人象徵夜。屯卦“即鹿無虞”,王肅本鹿作麓。虞翻曰:“山足稱麓,鹿林也。”這又是隱語,鹿林即奴林。漢代綠林之名,來源於此。屯卦所講的是殷周時期的綠林豪傑,難怪非得國王興師動眾不可。

再就睽卦來看:

睽——歸妹

睽卦上爻變為陰爻,則卦變為歸妹。

歸妹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到羊,無血,無攸利。

睽為本卦(又名遇卦),歸妹為變卦(又名之卦)。單據本卦,變革勢力得以復蘇,但變卦表示其發展,反抗的結果尚無所獲。

本卦是簡易,變卦是變易,繫辭變而通之以盡利,便是不易。簡易如箭,變易如弓。弓鼓而箭舞以盡神。月光是日光又不同於曰光,可以說:是易又不是易,就是矛盾的統一。《繫辭傳》說了以下的話:

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這裏所講的就是繫辭的方法,在於使卦辭變通,繫辭的作用在於神而明之。這是研究《易》的一條基本規律。不過,存在於客觀的,須得有主觀的認識。能否神而明之,則存乎其人。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