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秦始皇焚書獨留易經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秦始皇焚書獨留易經

 
客觀地說,秦始皇不愧為千古第一皇帝。他13歲登基成為秦國的國君,在呂不韋專權執政中,他深藏不露卻早已開始謀划著如何奪回朝政大權。公元前238年,22歲剛舉行冠禮后的秦王鎮壓了繆毒發起的叛亂,滅繆毒三族,斬首參与叛亂的主要頭目衛尉竭、內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餘人,流放呂不韋,削職奪爵與叛亂有牽連者達四千家。這真是一舉兩得,既平息了叛亂,又消滅了異黨,鞏固了政權。
 
可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卻招來不少罵名——看來讀書人可得罪不起啊!其實從歷史上來看,秦始皇是很重視人才的,他是不得已才“焚書坑儒”的。據歷史文獻中記載,秦王贏政鞏固了政權后,廣納賢士,為己所用,加速了統一全國的進程。他任用了姚賈、李斯、白起、蒙恬、王翦等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這些人為秦王政出謀划策,能征善戰,在秦的統一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前後十年時間,秦軍南征北戰,先後滅掉韓、魏、楚、燕、趙、齊六雄,統一了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諸侯割據、戰亂頻繁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郡縣制的封建中央集權帝國。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具有開創性質的事件。自夏、商、周三代以來,還沒有建立過如此強大的統一王朝,政治結構、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也從未有過這般複雜的形態。這樣,一個現實問題便擺在這個空前的帝國面前,那就是該如何進行治理和統治。秦對六國貴族實行殺戮、遷徙和流放,進行殘酷的鎮壓,並收繳、銷毀六國兵器,拆除各國間阻礙交通的關塞、堡壘,設置郡縣統一管轄六國地區。但在文化上,態度卻特別優容,秦始皇“悉納六國禮儀”,最突出的表現是博士議政制度的建立和擴大。
 
博士一詞起於戰國時期,是學者的泛稱,也可以說是游士的又一名稱。可是到了秦朝,卻成為一種官職。從可考的博士看,其籍貫都在關東。這樣看來,博士是東方六國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收各國的士人參政,設置博士官,讓他們參議朝政,從而組建了參議輔政集團,創建了博士議政制度。這其實是對東方六國的適應和妥協,以及對六國矛盾的化解,是秦始皇鞏固剛剛出現的統一局面的統治術。《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員多至數十人。”可見秦始皇所起用的文人不單是儒家一門,而是代表知識階層的諸子百家。據《匹漢會要》載,有博士參与會議的,計有議廢立,議宗廟,議郊禮,議典禮,議封建,議功賞,議民政,議法制,議罪罰,議大臣等項。博士參与這些重大的朝政決策,反映了統治階層對博士的重視。
 
秦始皇還召集了兩千餘人的學生置於博士官之下,命之日諸生,以壯大文人的隊伍。針劉當時混亂的社會秩序,秦始皇英明地採用法家的學說治理天下(我們現代才開始以法治國,當刪的秦始皇怎麼能說不英明呢),任法家的代表之一李斯為丞相。秦始皇還派人從六國的宮廷和民間搜集了大量的古典文獻,讓博士與諸生們進行整理。並且以政府的力量禁止不利於封建專制政權的書籍傳播,獎勵那些對秦政權有利的書籍作者。因此,秦政權不僅對幾十位博士優牢倍加,而且對於諸生也“尊賜之甚厚”。
 
博士議政制度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對新的統治模式的嘗試,他試圖把東方六國的政治糕華吸納入行政體系,藉此消弭東方的反抗情緒。同時,依靠這些熟悉東方六國社會實際的人士制定針對六國的、符合統治要求的政策措施,加強對六國地區的行政控制。這一措施的實行貞疑說明了秦始皇的明智。
 
但是,事情的發展並不按秦始皇的設想進行,有些博士和諸生滿腦子都是復古思想,認為復古周禮的儒家思想都是好的。所以,他們不但對加強專制統治思想沒有幫助,反過來對秦始宴的所作所為指手畫腳、說三道四。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宴會,始皇很高興。可是有一個思想保守的博士名叫淳於越(原齊國人),他當場批評周青臣是阿諛奉承。他說:“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他批評秦始皇廢分封,置郡縣。他又譏諷說:“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他的這種言論無疑代表的是那些失去地位的奴隸主的利益,也代表了一些對建國有功的大臣的想法,所以對國家的安定與統一是極其不利的。更何況不甘失去權勢的奴隸主們經常揭竿而起,並且多次派刺客刺殺秦始皇。所以這些話引起了秦始皇的極度反感。丞相李斯當場進行了批駁,他指斥淳於越是“愚儒”,還譴責儒生們“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人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他認為這樣一群儒生是一種危險勢力,建議始皇堅決制止他們的非法活動,並提出了焚書的建議。主要內容:一、除《秦紀》以外的六國史書一律燒掉;二、《詩》《書》、百家語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書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監督燒掉;三、談論《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後發現私藏書者罰其為修城的奴役;四、醫藥、卜筮、植樹等書不在禁列;五、如果有人想學法令,以官吏為師,不準私辦學堂。
 
淳於越的言論是對秦政治制度的徹底否定。秦制,凡宗室或有軍功者,均可得到賜爵、賜地、賜官等獎賞,不分封。“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進官之職”,也未曾師古。因此,淳於越的主張,觸動了秦始皇對戰國分裂割據狀況的擔憂,引發了他對分封思想的反感。於是,秦始皇批准了這個建議,開始在全國範圍開展“焚書”運動。
 
第二年,又發生了坑儒事件。起因是由於有些儒生對始皇不滿,說他“專任獄吏”、“樂以刑殺為威”、“貪於權勢”等等。秦始皇認為他們“或為妖言,以亂黔首”,就把他們逮捕,嚴加拷問。又抓起了一些妖言惑眾、招搖撞騙的術士,一共有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在咸陽坑殺。
 
其實秦始皇所“坑”的“儒”不過是一些迂腐或自私之士,和我國五四運動中獻身的大學生是沒法比的。五四運動中的大學生們是看不慣政府的腐敗與無能,而秦朝被“坑”的“儒”卻是想讓歷史回到分封制的奴隸社會中。而後世的文人大概是惺惺相惜吧,所以把秦始皇罵得名譽掃地。而事實上,秦漢以後的“儒”與孔子的“儒”已不是一個概念了。秦始皇所“坑”的“儒”,正是打着“尊古”、“尊孑L”的幌子為自己謀求私利的“儒”。
 
從上面焚書的內容來看,諸子百家的一些書也給燒掉了,而主要燒的還是孔孟的儒家書籍。可是孔子所整理過的《易經》卻沒有燒。對此,民間傳說是因為《易經》是至高無上的神書,所以秦始皇也敬畏它,不敢燒。其實這主要由於《易經》與占卜有關的緣故。李斯焚書的內容寫得很明白:“醫藥、卜筮、種植等書不在禁列。”李斯提倡“焚書坑儒”並非是門派之爭,主要是禁止以古非今,為了統一思想,而不是為了禁書。更何況所禁之書只是禁止百姓私自藏書,對學者所藏圖書並不禁止。當時人們都很相信佔b,尤其是秦始皇,更是對與易學有關的陰陽家極其崇拜。儘管“焚書坑儒”中也“坑”了一些鄒子所傳弟子中的“術士”,但這主要是由於秦始皇給了“術士”很多賞賜,結果這些“術士”不是騙了錢財后紛紛離去,便是對秦始皇進行誹謗攻擊。而秦始皇對陰陽家的創始人鄒子是非常推崇的。
 
鄒子去世時秦始皇已經9歲了,所以鄒子的傳奇經歷與輝煌事迹應該給小贏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在統一六國之後,便採納了鄒衍的“五德始終論”學說。《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秦王朝便是以水德王,“農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更名河日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始皇這些措施就是配合水德需要的“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
 
而也正因為秦始皇非常相信鄒子的話,所以他儘管從來不願意封任何人為王為君,但還是破例封長江以南百越地區的吳芮為“番君”。《鄒子》中說:“周重火德,秦重水德,五德之數周而復始,而古番百越之地,五德具聚,只可和之,不可征之”。秦始皇很聽鄒子的話,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征服六國后,果然沒有去征服長江以南的百越之地,儘管那裡是大秦版圖的四分之一,秦始皇還是把它封給了“番君”。
 
陰陽家的思想對秦始皇最大的影響,便是“方士”、“術士”的成仙學說。其實這隻是陰陽家及道家或隱士所傳下的一個支脈,可是秦始皇由於三大原因對它深信不疑,至死無悔。
 
首先,這與秦始皇的祖先及居住地有關。秦國雖然起源於東夷,但是他們長期居住在西北,在羌族的包圍之中成長和強大起來,因此他們已相當羌戎化了。西方的羌族很早就有了肉體毀盡、靈魂永生的觀念。傳說中,神仙的老家在西方,在甘肅、新疆一帶的昆崙山上。《山海經》、《穆天子傳》等古籍中,也記載着傳說中西方的不死民、不死樹、不死葯等。駕車西遊與西王母幽會的極富傳奇色彩的穆天子,正是秦人的老前輩。所以秦人相信祖上的傳奇是真的,相信神仙的存在。並且第一個成就如此大國的秦始皇,自然也會認為自己是一位與神有緣的人,甚至認為自己就是神。所以他自然對術士們的神仙學說非常感興趣,並且堅定不移地相信這是真的。
 
其次,穩固政權的需要。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后,政治局面動蕩不安。儘管他焚了書,坑了儒,並且殘暴地以法治國,但叛亂仍然時有發生。而面對眾多的子女,秦始皇無法保證繼承王位者能夠繼續按照郡縣制把天下治理好。所以他需要更長的壽命,以滿懷統一六國的信心把大秦帝國鞏固得穩如泰山。
 
最後,享樂的需要。秦始皇前無古人地享有如此之廣的天下,自然欲享盡這天下之樂了。秦始皇無休無止地徵調賦稅和夫役,修長城、建宮殿、築陵寢、開邊戊守,使剛剛脫離戰亂之苦的廣大农民,又陷於疲憊奔命的勞役之中。秦始皇很喜歡金屋藏嬌,所以,每當滅掉一個國家,他都要讓人將宮殿的圖畫下來,然後在咸陽照樣仿造。
 
秦始皇修建很多宮殿,單單咸陽的周圍就建有宮殿二百七十多座,行宮在關外有四百多座,關內三百多座。在這些宮殿中,最大最有名的便是阿房宮。據歷史記載,光阿房宮的前殿的東西就寬達五百步,大約相當於七百米。南北有五十丈,相當於一百一十五米。從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中我們可以領略其建築的恢弘與龐大。《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着秦始皇的淫亂生活:“……乃令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復道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
 
秦帝國巨大的建築工程及常年的兵役徵發,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數達三萬之多,男子徵發不足,有時還要徵發女子。於是,社會底層的奴隸及貧民階層不堪忍受殘酷的壓榨與剝削,而失去權勢的舊奴隸主也時刻渴望着復讎,雙方合在一起,終於導致了秦朝的滅亡。而曾經帶有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思想的易學,在秦朝變為極其龐大的封建迷信體系,給秦朝甚至後世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這確實是值得人們深思的一大教訓。不過,誰又能想到,正是這已經走上末路的易學一支,竟然歪打正着地發明了火藥——術士們給秦始皇的仙丹裏面竟然放了硝石與硫黃!並且可喜的是,一些道家及術士(當然,秦漢以後都可歸為道家了)又以樸素的唯物辯證易為指導思想,完善了中國的養生學,真是絕處逢生!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