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之卦“晉”,上卦離屬陰,為“兩地”之位。三、七兩數當之,用“兩分法”定之,三、七兩數有上下之位;再看下卦為坤,坤之兩分法屬下位,下位之數“三”,故為“晝日三接”也。
“是故易逆數也”,“是故”二字是承前文“數往者順,知來者逆”申述總結高度概括之辭。“逆”迎也,即是說易數的方法是用一往一來相“迎”而定。是用八卦相錯,“參天兩地”倚數之事。上面僅舉兩地之數三例,參天之數仿此。
參天兩地而倚數之法,是以本卦之卦相逆而成。一卦可變六十三,加本卦共六十四卦。本卦之卦又可互為主客,參伍錯綜,通變發揮,加以剛柔相推,更是變化無窮,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第四章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干以君之,坤以藏之。
此章文字,獨立成章,排列結構也不相同,前後似乎不相連屬,若說旨在類象,又何以不排列在第七章之後,與萬物類象編在一起,豈不條理井然;層次更加清楚,又何以將“干以君之,坤以藏之”排列最後?其中頗露端倪。馬國翰輯遺書《歸藏》引“何喬新曰:隋經籍志有歸藏十三卷,出於劉光伯所上,意甚淺陋,書雖不傳,《易》所謂‘坤以藏之’即歸藏之遺意也。”金景芳先生《說卦傳略說》“從天地定位,山澤通氣,到干以君之,坤以藏之,是《歸藏》易遺說”。的確此章是獨立成文,前後似乎不相聯繫。從前人早有《歸藏》遺說之發現,卻非偶然。其書雖己失傳,其術仍然流傳於民間,真是“禮失求諸野,易失求諸民”。其實在《繫辭傳》中,又不無蛛絲馬跡可尋。在古傳的先天八卦圖或後天八卦圖,以及中天八卦圖等,皆是八卦排八方,中間無卦,實際上在易學運用頗具奧秘,為什麼在傳承的《河圖》、《洛書》、《遁甲》、《太乙》都有中五?為何中宮無卦?而《遁甲》中五寄用中坤二,這就是“歸藏”所得為坤,井非寄用。《繫辭傳》曰:“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這個“神無方而易無體”就是論述“中宮”之神妙(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也),不落方所,沒有方位,故曰無方;沒有固定而卦象,故曰無體。在應用時,用“歸藏”法將八方卦體濃縮入中,於是中就得出個“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的總體卦象,就可根據這個卦象作出判斷。也即是《繫辭》“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顯諸仁”,“仁”為中心,如桃仁、杏仁。“藏諸用”,實用“歸藏法”得出歸藏入中之卦,可動用事物效人桴鼓,這個方法可以解決聖人的憂慮(聖人指後文南面聽天下,響明而治的帝王)。故曰“不與聖人同憂”。用《易》可以將自己的事業發展壯大,但必須要有“盛德”為基礎作前提,崇德廣業也,故曰“盛德大業至矣哉”。
“歸藏法”是“安土敦乎仁,故能愛”。安置在八卦圖中央,建中立極,“愛”者陰陽交相入中,是“通乎晝(陽)夜(陰)之道而知”,乃“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即中道,歸藏入中,無所方,無定體,故曰“神無方而易無體”。“繼之者善也”,陰陽得配為生,為陽為善,“成之者性也”,繼之者善,是成功於陰陽屬性的結果。故曰“成之者性也”。可見,“易以道陰陽”,事之成敗,是由陰陽屬性中體現出來的。
“歸藏法”很簡單,即“一陰一陽之謂道”在象數操作中的落實。以兩卦同位相歸藏,凡陰陽得配為生為陽爻,陰陽失配為死為陰爻;歸藏出另一個卦來。例如:用離與震相歸藏得艮。
同爻位相加,陽見陽,陰見陰為偶為陰爻。陰見陽,陽見陰為奇為陽爻。三爻備則一卦全。離震相歸藏得艮,艮為止,余類推。凡起首八純卦,上下卦相同者歸藏皆得坤,六十四卦全部歸藏亦得坤,故曰“歸藏首坤”,坤為地理之學常用之。活人歸藏於陽宅,死人歸藏於陰宅,民間傳承有歸藏法,陽宅有八宅法,陰宅有玄空大卦法、三元地理法和擇日學等(待另文專述)。
本章排列頗有“歸藏法”明顯的規律,最末一句為“坤以藏之”,的確八個卦全部歸藏即得坤。它的排列起始是從“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震巽二卦主爻在下,屬位地之道,歸藏屬地易,故曰首坤,然後由人天之位依次排去,直至“干以君之,坤以藏之”而終。凡陰陽正配者,歸藏皆得干,干以君之,震巽歸藏為干,君以地道也,坎離歸藏為干,君以人道也,艮兌歸藏為干,君以天道也。干君之以天地人,坤藏之以天地人。此章八卦之象義,其為歸臧入中卦象之義,故特提出而置於文中也。
《周易.小成圖》用法,中宮無卦象,就符合“神無方而易無體”,是無方所,無定體,待臨事應用時,將四正歸藏入中,則有象可見也。“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