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易經》是什麼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一:《易經》入門 

  ◎一、《易經》是什麼? 

  《易經》是一本最古老的書,被稱為“群經之首”、“文化之源”。不過,現代人聽到《易經》所想到的可能是:它可以用來算命嗎?沒錯,《易經》確實敎人如何占卦,但是占卦不等於算命;並且,除了占卦之外,《易經》還談做人處世的道理。 

  翻開《易經》,我們看到總共有六十四個卦圖,這些卦圖都是由下而上六條橫線所組成的。橫線分兩種,一條不斷的稱為“陽爻”(),另一條斷為兩半的稱為“陰爻”()。 

  陽爻代表主動力,陰爻代表受動力。有主動也有受動,兩者配合才使變化一直持續下去。《易經》的“易”字,首先就指“變化”而言。西方人翻譯《易經》,大都將它譯為《變化之書》(TheBookofChanges)。任何變化都是由陽與陰兩種因素的消長所造成的。“爻”這個字代表“效”,在仿效或描述變化時,陽與陰不可或缺。至於“卦”,則是指“掛”而言,有如掛在我們眼前的自然現象。當大自然出現變化時,人類要如何因應?要如何趨吉避凶?要如何修養自己以求安居樂業?這些都是《易經》所要答覆的難題。 

  《易經》本身的材料很少,只有六十四個卦圖,這代表六十四卦。每一卦有一句卦辭,說明此卦的占驗(如元亨利貞,利涉大川等);並且,每一爻有一句爻辭,說明此爻的處境與後果(如潛龍勿用,亢龍有悔等)。因此,原始的《易經》包括:六十四卦,六十四句卦辭,以及三百八十四句爻辭。用今天的方式來印刷,大概只有二三十頁。 

  然而,為什麼我們眼前的《易經》卻有幾百頁呢?這是因為加上了《易傳》。古代有“易歷三聖”之說。首先畫出基本的八卦,再將其重疊為六十四卦的是伏羲氏(在《繫辭傳》稱為包犧氏)。到了姬昌(后稱周文王),他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達七年之久,就在牢中寫下卦辭與爻辭。也有學者認為這一部分的作者包括周文王之子周公,或西周後期的某一位卜官。到了春秋時代末期的孔子(551-479B.C.),特別用心探討了《易經》。 

  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也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韋編三絕”是說綁在竹簡邊上的繩子多次斷裂,由此可見他用功之勤。孔子對《易經》的貢獻,在於他開始撰述《易傳》。這一部分的工作應該有後代弟子的合作才得以完成。《易傳》又稱“十翼”,有如十篇輔助的說明,其內容為:《彖傳》(解釋卦辭),《象傳》(解釋卦象的稱為《大象傳》,解釋爻辭的稱為《小象傳》)。這兩部分都依《易經》分為上下(前三十卦為上經,后三十四卦為下經),如此就有了四篇。接着是《繫辭傳》,由於內容較長,也分上下。然後是《文言傳》(只談到乾坤二卦),《說卦傳》(有如小字典,介紹基本八卦的各種象徵),《序卦傳》(解釋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以及《雜卦傳》(扼要就卦名綜述其旨,可視為附錄)。 

  自漢代以來,學習《易經》的人是經傳合併一起念,所以今日所謂的《易經》,包含《易傳》在內。此外,還有“易學”一詞,那就無所不包了,是漢代以來學者將《易經》應用到各個領域的成果,如天文、地理、醫藥、兵法、養生等。至於與占卜有關的部分更是發展得多姿多彩。 

  簡單說來,《易經》有兩大系統:一為“義理”,要由觀察自然現象的變化,體驗出做人的道理,此時強調的是德行、能力與智慧。另一則為“象數”,要由卦象與数字的搭配,經由特定的運算程序,而得出某一疑難之事的解答。換言之,象數即指占卦而言,確實可以預測某一抉擇的後果。但是,“占卦容易解卦難”一語正好提醒我們:理性思維依然是人生的光明大道,學會《易經》不能靠神秘直覺,而是需要長期認真用功的。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