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探秘孟子對周易思想的發揮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在先秦諸子中,孟子是對《周易》琢磨最透、領會最深、發揮最為出色的人,其特點是不講卦爻,不拘泥文字,不分義理象數,只注重它的精神實質,而又能融會貫通,運用於實際。 在整部《孟子》中無一處提及《周易》,更無一處引用《周易》,而其言論卻處處充滿了《 周易》思想,處處閃耀着《易》理的光輝,而特別善於在一些具體問題的闡述中自然而生動地將《易》理的奧秘精微發揮得淋漓盡致。其突出的有:

  一、對繼善成性思想的發揮

  《易》的主旨在《干》,而《干》的主旨在善。《干》卦卦辭:“元亨利貞。”《 易傳·文言》解釋說:“元者善之長也。”《易傳·繫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 之者性也。”元者始也,天地之始是什麼性質的呢?《文言》說“善之長也”,《繫辭》說 “繼之者善也”。《文言》說善是就既成的天地而言的,所以說“善之長”。《繫辭》說善 是 指未成的天地而言的,所以說繼之者善也,都是說的天地的本質是善,其具體表現是能覆載 萬物,生成萬物,一片仁慈之心,所以說“天地之大德曰生”。推之人事,人的本性是什麼 呢?是與天地一致為善呢,還是與天地相反為惡呢?或者從天地的兼收並蓄引伸出有善有惡、 無善無惡呢?在這個問題上,孟子高揚人性本善的大旗,兩千餘年來深刻影響着中國的倫理道德。

  孟子認為,人之性善,是先天的,而不是後天的,是“我固有之”的,而不是來自外部的。 何以見得是我固有而非外來呢?他舉出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孟子說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 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孟子·公孫丑上》)

  
何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舉出了上述的例子,一個小孩眼看就要掉進水井了,凡是看到了當時情景或是聞到哭聲的人沒有不十分緊張恐懼,擔心害怕的,惟恐小孩掉了下去,為什麼會有這種心理呢?孟子排除了各種外來的因素,認為是生來俱有的不忍人之心,這就叫本性。於是據以推斷:“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而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 心都是美德,都是善,可知人的本性是善。

  孟子不僅認為善的本性是人固有的,由善引伸擴展的仁義禮智也是固有的。孟子據此推論說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 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不把仁義禮智看成是一種教化的結果,而視為是人本身固有的良知良能。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知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孟子·盡心 上》)“孩提”指一歲左右的小孩,能孩孩發笑,故叫“孩”;知道要人提抱,故叫“提” 。人在“孩提”之際,應該說還未曾受到社會的影響,卻知道親自己的親人,由此可知良能良知都是天生的,而不是後天才有的。

  告子不同意孟子人性本善的說法,認為人性無所謂善惡,然而可善可惡。他以流水作比喻說 :“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與不善也,猶水之無 分於東西也。”(《孟子·告子上》)

  告子以水流無分於東西來比人之性的無分善惡,認為全是外界的影響所致。孟子反駁說:“ 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 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同上)

  水的流動確實是不分東西的,往東流,往西也流。然而卻分上下,往上不流,往下則流。孟 子認為,不分東西不是水的本性,分上下才是它的本性,水的本性無有不下,就像人的本 性無有不善。水是不是也有向上流的時候呢?有。但那是勢使之然,而不是它的本性。比如 ,你對着流水猛一掌,它可以超越你的面頰;如採取特殊的處置,還可以引向山頂。而無論 是超越面頰和引向山頂都是“勢”所使然,並非水的自然本性。既然水的趨下之性可以逼而使之向上,人的善的本性亦逼而使之成惡也就成了自然之理了。

  孟子以水比性的這段議論儘管不無牽強,但也不是全無道理。人之為不善不一定全由誰強制 ,但環境的影響至關重要。一旦環境形成了一種不善的勢,許多本來是善的,也會變成不善 ;不是自己願意變,而是勢所使然,不得不變。比如在盜賊滿山的地方和時代,凡有為盜條 件者很少不為盜,原因是形勢所逼,不為盜無以自存;不是錢米無着不能自存,而是直接威 脅着生命安全不能自存。於此時也,只有加入諸盜一夥,才能自保,否則必遭戕滅。在這種 情況下,要使人不為盜,就必須折盜之勢,徹底剿滅山中之盜,但山盜 並非那麼好剿,剿 完這山有那山,剿完此地有他地。故明儒王陽明提出不但剿山中賊,還要剿“心中賊”。賊 從何來?這倒不是“人固有之”的,而是社會造成的,分配不公,政治腐敗,惡吏橫行,不 敢言而敢怒,於是就有了山中賊,也有了“心中賊”。

  告子覺得孟子用水性比人性不切,因為人與水並不同類。所謂不同類,是指人是有生命的, 而水則是無生命的,於是指出:“生之謂性。”(《孟子·告子上》)意思是說性只能存在於 有生命的活物中。水非活物,故不能與人比。但即使同是活物,也不一定有相同的本性,於 是孟子反駁說:“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