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預測師介紹什麼是易經文化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有許多,其內涵和外延非常豐富。那麼都哪些是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無論是黨內的,還是黨外的;無論是這個民族的,還是那個民族的;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華僑華人,所共同追求、崇拜的優秀精神文化?我認為這些傳統文化精華集中體現在“五經”“四書”等經典著作中。而易經則是這些經典著作中的瑰寶。

  那麼,究竟什麼是《易經》?《易經》又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奧秘,以致於七千多年來人們在不斷追求、研究、探索呢?

  要講解《易經》,首先要揭開易經的神秘面紗。在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有一個諸葛亮借東風的片段,諸葛亮站在祭神台上,手握七星寶劍,口中念念有詞,最後憑藉“上帝”的力量,祭來了東南風。其實,這是為諸葛亮用《易經》預測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紗。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一位對《易經》和《奇門遁甲》有很深研究的易學家、軍事學家,諸葛亮實際上是通過運用《易經》的預測方法,事先預測出了當時一定會有東南風的出現,否則諸葛亮也不敢拿自己的性命作擔保。

  過去,人民群眾對文化知識掌握極少,對《易經》只是口頭聽說,並不知道其中的文字語言。正因為許多人沒有讀過《易經》,不知道什麼是《易經》,加上《易經》基本組成部分是卦,卦有一種預測或者占卜的先知先覺作用,所以《易經》又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也有的人把《易經》列入“神秘文化”範疇。這就造成了人們對《易經》認識和理解上的錯覺。

  近代,由於各種原因,《易經》被認為是“四舊”,是封建迷信,是唯心主義,是受批判的禁書,《易經》的真實理論又被歪曲了,《易經》的真實面目又被掩蓋了。

  ●  清華大學校訓: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民國時期,梁啟超先生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曾給當時的清華學子作了《論君子》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希望清華學子們都能繼承中華傳統美德,並引用了《易經》上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後來,清華人便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寫進了清華校規,再後來這兩句名言又成為清華校訓。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是孔子在對《易經》的乾卦和坤卦深入研究之後,提煉的兩句最為典型、最為核心、最受到人們尊崇的至理名言。也是整部《易經》告訴人們的真諦。是最大的“普世價值”,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隨着傳統文化的不斷弘揚,現在許多家庭的書櫃中都有《易經》,許多人對《易經》不再認為是“封建迷信”,而是必讀之書,但就是“看不懂”。看不懂就把它束之高閣起來。曾仕強教授的五場講座之後,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場轟動,人們對《易經》的學習又有了濃厚的興趣。為了幫助大家學習和理解《易經》,我先從《易經》的三大組成部分開始,使大家認識和了解《易經》

  

  第一講  《易經》的三大組成部分

  《漢書·藝文志》記載:“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所說的《易經》,實際上是由中華民族歷史上三位偉大聖人,在三個不同的時代共同完成的一部歷史巨著,由“易”、“經”、“傳”三大部分組成。從時間跨度來看,“易”產生於上古時代,即伏羲、神農氏炎帝、軒轅氏黃帝所處的新石器時代;“經”發展於中古時代,即五帝及夏、商、周時代;“傳”撰寫於近古時代,即孔子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易經》創立、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先後歷經了五千多年,這還不包括在孔子之後的兩千多年間許多易學研究者新的成果。任何一部經書,都不可能是某一個人的專着,而是一個時代、一群人共同創做的產物,但都有其代表人物,《易經》也是如此。上古聖人伏羲創立了“易”即太極圖、陰陽觀和“八卦”。中古聖人周文王推演成為“經”即《周易》。近古聖人孔子進一步創作出了“傳”即《易傳》。

  歷經上古、中古和近古,由三位偉大聖人創立的《易》《經》《傳》,就是今天學習的《易經》。《易經》不僅為中國的文明和發展,而且為世界的文明與發展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一、關於伏羲創立的“易”

  1、什麼是“易”?

  古代,人們對宇宙的認識首先就是日月,人們的宇宙觀就是日月觀。《說文》“《秘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也有人說,“日月為易,剛柔相推”。從象形字的角度講,易的上面是日,代表太陽,下面是月代表月亮,日為陽,月為陰,易就是陰和陽組成的統一體,易就是陰陽觀。 “易”的最大特點就是變化。如同日月一樣,白天是太陽,晚上變成月亮,陽變成陰,陰變成陽。

  在《易經》中,“易”是由太極圖,陽爻“—”、陰爻“--”,八卦和進一步排列組合后產生的六十四卦。

  

  2、什麼是“太極圖”。“太極圖”也就是“無極圖”。 “無極”就是陰抱陽,陽抱陰,陰陽尚未分離,天地尚未形成時期。伏羲認為,在天地沒有分離之前,宇宙是陰陽混沌於一體的“無極圖”,在混沌狀態下,是沒有極可分的。

  太極圖

  “太極圖”俗稱為“陰陽魚”。描繪的是開天劈地之前乾坤的渾濁狀態,其中蘊含了對稱哲理、陰陽平衡哲理等深奧的無字語言。這種混濁狀態大致分為“未見氣”、“氣之初”、“形之始”、“質之成”四個階段。一旦由氣而形,由形而質,就會由量變發生質變,輕清之氣上浮成為大氣層,也就是天,重濁之物下沉凝聚成為地。中華傳統文化中“自從盤古開天地”,描寫盤古手持一柄板斧,揮手一砍,將混沌一劈兩半,一半為天,一半為地,是對宇宙形成和人類形成的美好傳說。

  太極圖中兩個美麗的陰陽魚,也是人們早期對人的認識。也就是說,在開天劈地之前,陰陽就已經在孕育了,產生人類生命的物質就孕育了。開天劈地產生了生命,並且是分出了陰陽、雌雄的生命,這種具有陰陽之分、雌雄之分的魚類就是人類生命的前身。

  《易經》是講形象的,我用一個更為直觀的形象比喻,通過人類生命產生過程的四個階段,使大家隱約感受到宇宙形成的四個階段。

  一是“未見氣”階段。在成熟女性的卵巢內,經過長時間的化合,最終形成了陰氣高度聚集的陰卵子,成熟的陰卵子開始尋求陽精子,最終進入了子宮。在成熟男性的睾丸內,經過長時間的化合,最終形成了陽氣高度聚集的陽精子,成熟的陽精子通過男女之間的性愛活動,也最終到達了女性的子宮。若把子宮比喻為太極圖,那麼這個陰卵子和陽精子就好像是太極圖內的兩條陰陽魚,魚眼則是精子和卵子的核心部分。如果這個女性生理上沒有問題,男性的陽精子也是健康的,陰卵子和陽精子最終會相互吸引到一起。從陰卵子和陽精子的逐步成熟和最終吸引碰撞到一起,這個階段就是“未見氣”階段,感覺不出來。

  二是“氣之初”階段。陰卵子一旦和陽精子發生碰撞,就相互結合在一起,象太極圖內的兩條陰陽魚一樣,開始發生新的化合。這種化合又象兩個人在纏繞着打太極拳一樣,你來我往。這種新的陰陽二氣化合性質不一樣了,是將要產生生命的化合,這種化合在子宮內是劇烈的,吸收着母體內最精華的營養,對母體帶來很大的衝擊,最終形成了人類生命的雛形。這就是女性的“妊娠反應”期,這就是陰陽化合的“氣之初”階段。

  三是“形之始”階段。小生命一旦形成,就在子宮內通過母體的陰陽化合和自身的陰陽化合,不斷吸收營養,慢慢成長為“嬰兒”。但嚴格地講,這時的“嬰兒”還不能叫嬰兒,只能叫有生命的陰陽化合物,而且在子宮內高興時或不高興時就動一動,為母體帶來一些不安。這就是“形之始”階段。

  四是“質之成”階段。這個階段既是慢慢形成的,又是突然爆發的。“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就是這個意思。新生命一落地,“哇”地哭了一聲,好,一個新的嬰兒誕生了。這就是“質之成”階段。

  人們對太極圖的認識是無窮盡的,為了幫助大家對太極圖的認識,這裏介紹一下太極圖的畫法原理。其實,畫好一個太極圖,只要有一把有刻度的直尺和圓規就行了。首先用直尺畫一條直線,根據需要的太極圖大小,確定適當的直徑。然後以直徑的一半為半徑畫圓,這就是太極圖的周邊。嚴格意義上的太極圖是沒有周邊的,因為宇宙是沒有周邊的,是嚮往擴散的,所以這個周邊只能化成虛線。現實中人們為了直觀,也有的太極圖畫出了周邊。直觀和美觀就在這一個圓上,有圓是直觀,無圓是美觀。再以半徑的一半為新的半徑,在通過圓心的直徑上面,從圓心到圓周的一半為新的圓心,以新的半徑為半徑,畫半圓。太極圖圓心的左邊畫下半圓,右邊畫上半圓。兩個半圓形成一條彎曲的“S”形曲線。兩個新的圓心經過適當擴大,就是陰陽魚的眼珠,再塗上黑白兩色,就畫成了一幅美麗的太極圖。

  《易經.繫辭》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也就是說伏羲在長期對天、地、人的觀察研究中,“悟”出了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道理。現在人們無論學易也好,學經也好,學道也好,重點在“悟”。星雲大師說,“悟”是一種內在本質,是既無法形容,也無法傳給傳達,更是急不得的。大家學習《易經》,學不會不要緊,不要急,慢慢來,慢慢“悟”。

  

  3、什麼是太極生兩儀。

  太極生兩儀就是太極圖中清、濁物質開始分離。用直觀的形象表示就是:

  

  用更加直觀的陽爻和陰爻表示,就是:

                             ▅▅▅▅▅            ▅▅ ▅▅

  一畫代表的是太陽,是白天,稱為陽,二畫代表的是月亮,是夜晚,稱為陰。

  

  4、兩儀為什麼又叫做陽爻和陰爻。

  “爻”,字義從交,形如網,是由我國古代結網、結繩等活動而萌生的象形字。爻如網中經緯之線相互交叉,象徵萬事萬物錯綜複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變化無窮。爻也是指是漁網中結成的一個一個眼,即目,古代眼就是目,實際現在仍然稱眼為目。目和兩畫相對應,代表陰,人的雙眼不是很象陰爻嗎?僅有網還不行,必須有繩子把網貫穿起來,撒出去。繩子是綱,網眼是目,成語“綱舉目張”就是比喻繩子和網眼的關係。古代“綱”和“剛”是通用的,所以,許多書也把陽爻稱為剛爻。綱是起引導作用的,為陽;目張開是一個一個的眼,為陰。這就是代表繩子的陽爻和代表目的陰爻。陽爻是實的,陰爻是虛的。陽爻、陰爻是組成八卦的最基本符號。

  5、什麼是兩儀生四象。

  用直觀的形象表示,四象就是陰陽爻的進一步組合,陽爻上面加一陽爻,就是太陽;陰爻上面加一陽爻,就是少陽;陽爻上面加一陰爻,就是少陰;陰爻上面加一陰爻,就是太陰:

  

                ▅▅▅▅▅    ▅▅▅▅▅     ▅▅ ▅▅    ▅▅ ▅▅
                   ▅▅▅▅▅      ▅▅ ▅▅     ▅▅▅▅▅    ▅▅ ▅▅
                      太陽             少陽            少陰          太陰

  太陽是日,太陰是月。在陰陽的進一步化合中,不斷產生新的物種。

  四象就像是父母生育了兩個子女。太陽為父,太陰為母,少陽為男孩,少陰位女孩。

  四象又代表了一個晝夜中間的四個不同階段,太陽(也稱老陽)代表正午,少陽代表日出時的早晨,少陰代表日落時的旁晚,太陰(也稱老陰)代表午夜。

  四象又代表了一年中的四季,少陽代表溫暖的春天,太陽代表炎熱的夏天,少陰代表陰涼的秋天,太陰代表寒冷的冬天。

  四象,還代表了方向中的四方,因為伏羲生活的地方在赤道以北,所以太陽代表炎熱的南方,太陰代表嚴寒的北方,少陽代表日出的東方,少陰代表日落的西方。

  6、為什麼四象生八卦

  四象僅兩層,不能完全反映客觀實在。伏羲在四象的基礎上,即在太陽的上面再加一陽爻,再太陰的上面再加一陰爻,分別成為純陽、純陰的三層畫象;其它六個卦象是通過純陽、純陰的變化產生出來的:

             ▅▅▅▅▅   ▅▅ ▅▅    ▅▅▅▅▅    ▅▅ ▅▅

             ▅▅▅▅▅    ▅▅▅▅▅   ▅▅ ▅▅    ▅▅ ▅▅
                ▅▅▅▅▅    ▅▅▅▅▅    ▅▅▅▅▅     ▅▅▅▅▅ 
                   天象           澤象           火象           雷象

  

             ▅▅▅▅▅    ▅▅ ▅▅    ▅▅▅▅▅    ▅▅ ▅▅

             ▅▅▅▅▅     ▅▅▅▅▅   ▅▅ ▅▅     ▅▅ ▅▅

             ▅▅ ▅▅     ▅▅ ▅▅    ▅▅ ▅▅     ▅▅ ▅▅

                 風象          水象           山象          地象

  

  伏羲為什麼把四象再推演為八象,這也與自然現象中有八種物象存在的最為普遍有關,即自然現象中的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人有父、母、長男、長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方向不僅有東、西、南、北,而且還有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等等。

  大家都知道,伏羲時代是沒有文字的,這八個畫象就好比是無字天書。下面的畫是最初畫的,稱為初爻,上面的畫稱為上爻。

  

  八種象的名干、兌、離、震、巽、坎、艮、坤又是怎麼來的呢?是在文字的創造過程中得出的。

  “干”字是簡化字“干”的繁體字。我們現在大街上的店名“乾洗店”,在台灣仍然用“乾洗店”。“干”字在古代表示的是意思是“上面”,指的是相對於地球的宇宙天空。直到現在,在壯族語言中,“干”仍然有“上面”的意思。所以後人把伏羲的天象稱為“干”象或者“干為天”

                                    ▅▅▅▅▅

                                    ▅▅▅▅▅

                                    ▅▅▅▅▅

                                      干為天

  

  “巽”是消散之意,“風起雲散”,風又起消散的作用。古代,巽也是傳說中的一種風神。所以,後人把風象稱為“巽”象或者“巽為風”

                                   ▅▅▅▅▅

                                   ▅▅▅▅▅

                                   ▅▅ ▅▅

                                      巽為風

  

  “離”的本義是隔開的意思,而火象是由一陰爻把二陽爻隔開了。所以,後人把火象稱為“離”或者“離為火”。

                                   ▅▅▅▅▅

                                   ▅▅ ▅▅

                                   ▅▅▅▅▅

                                     離為火

  

  “兌”字從口,是說話、喜悅的意思。而澤的卦象是一浪接着一浪,好像人說話時上下嘴唇一張一合的樣子,所以,後人把澤象稱為“兌”或者“兌為澤”,是一種無心的喜悅,澤水在說話,澤水在喜悅。另外,兌也指液體從一個容器倒入另一個容器,好比水從這一個湖泊流入下一個湖泊,所以,把澤象起名為“兌”

                                   ▅▅ ▅▅

                                   ▅▅▅▅▅

                                   ▅▅▅▅▅

                                     兌為澤

  

  “坤”字,《左傳》的解釋就是“土也”,而地字也是“土也”,所以“坤”字就是代表大地,後人把地象就稱為“坤”象或者“地為坤”。另外,“坤”字的左邊為土,右邊為申,申的部首從田,所以申也代表田。“坤”字既有土,又有田,就是田地,就是地球。

                                   ▅▅ ▅▅

                                   ▅▅ ▅▅

                                   ▅▅ ▅▅

                                     坤為地

  

  “震”字的意思除了特指的“地震”之外,還有一層意思是指“疾雷使物體振動”。古代人不知道地震,只知道地下在打雷。所以,後人就把雷象稱為“震”象或者“震為雷”

                                   ▅▅ ▅▅

                                   ▅▅ ▅▅

                                   ▅▅▅▅▅

                                     震為雷

  

  “坎”字的意思,直觀上看就是“欠土”,另一層意思是“陷”,而水的卦象就好像一陽陷於二陰之中。所以,後人把水象就稱為“坎”象或者“坎為水”。

                                   ▅▅ ▅▅

                                   ▅▅▅▅▅

                                   ▅▅ ▅▅

                                     坎為水

  

  “艮”字有“止”、“靜止”的意思,而山的最大特點就是靜止不動。“艮”字還有“堅固”“堅硬”之意,大部分山都是由堅硬的石頭形成的。所以,後人把山象稱為“艮”或者“艮為山”

                                   ▅▅▅▅▅

                                   ▅▅ ▅▅

                                   ▅▅ ▅▅

                                     艮為山

  至於伏羲為什麼把八象分為上中下三層以後,就不在擴張了,這裏面的道理很多,也很難講解清楚。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一個生動的比喻,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裏的三,就已經不再是人們傳統理解上的“三”,而是指很多,包羅萬象。伏羲畫到八象為止,每一卦分三層,伏羲認為,八象到此就已經足矣,它完全可以包括宇宙中的萬事萬物萬象了。這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魅力。這裏的三層,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三層”,而是多層,不是嗎?直到現在,人們還有“九重天”的概念,九也是指多的意思。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三這個数字,與其它数字不同,它既可以理解為三,又可以理解為多。而《易經》、《道德經》中的三,基本上都是代表多的意思。

  另一方面,八卦的三層,正好又代表了天、地、人三才。上面的一畫為天,中間的一畫為人,下面的一畫為地。為什麼古代稱國家的元首為“王”,因為“王”最大,代表這個人上頂天(干),下立地(土)。

  由於爻分陰陽,由爻產生的卦也分陰陽。所以就有“陰陽八卦”之說。凡是單畫的卦都是陽卦,如干、坎、震、艮;凡是雙畫的卦都是陰卦,如坤、離、兌、巽。除了純陽卦干、純陰卦坤之外,陽卦多陰,陰卦多陽。繫辭從卦德方面對此做了解釋:“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由於易反映的是日月變化、宇宙變化、人世變化,所以易集中代表的也就是變,易的變化是無窮的。《周易》中的“易”實際上包含了簡易、變易、不易三種情況。

  所謂“簡易”,闡釋的是宇宙萬物的變化雖然是無窮的,但它只有陰陽兩種符號所組成。這其中蘊含的道理是,越是複雜的變化,其法則越是簡單。問題是要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伏羲把這世間萬事萬物變化無窮的東西找出來了,這就是“陰”和“陽”

  所謂“變易”,是說世界一切事物變化雖然是無窮的,但都是有規則、規律可循的。人們一旦認識了這種規則、規律,人的意志就可以來適應、變革和決定事物的變化。

  所謂“不易“,是說,有些自然法則的變化有些看起來是永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根據這一哲理,人們要順其自然法則,不能違背自然法則,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7、八個畫象為什麼又稱“八卦”。

  人們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口頭禪,比如當別人思考問題時間太長或太細緻時,你會開玩笑地說,別“算卦”了;當別人改變了原來的想法或主意時,你又會開玩笑地說,你怎麼又“變卦”了。

  學習或者研究《易經》離不開卦。卦是什麼意思?《說文》講,“卦,筮也”。“筮”的基本字義就是古代用蓍草占卜。再劃分,“龜為卜,策為筮”。也就是說,古代人把龜甲燒裂,然後根據上面呈現的裂紋預測未來天氣的變化等為“卜”,把蓍草折斷成一節一節,然後用50根進行起卦為“策”。策的意思是謀划、籌劃,顯然,古代“筮”法也是一種預測方法。

  古代人為什麼發明卜筮呢?這與古代人的生產生活有着緊密的聯繫。古代人主要靠外出捕魚謀生,古代沒有現在先進的天氣預報,漁民外出打魚遇到颱風、遇到暴雨怎麼辦?除了跪在地上祈禱上帝保佑外,他們還要發明一種自己的預測方法為未來進行一些預測。伏羲就是把古代民間的預測方法進行總結,創立了“八卦”。用台灣曾仕強教授的話說,伏羲是上古時代最大的氣象台台長。

  “卦”字是由“圭”和“卜”兩個字組成的複合象形字。“卜”,最早是人們為了掌握時間和方位,創造的一種計時和定向方法。人們在地上樹立一根標杆“|”,日影就是“、”,測量影長的尺是用泥土做的,長五寸,取名叫“圭”。“圭”也取“龜”音。就是用大龜的龜甲燒成紋,然後根據紋理來推斷。

  《呂氏春秋》曰:“卜,擇也”,就是選擇的意思。在古代,“卜”與“擇”以及“測”三個字是通用的,所以,現代人們又把“占卜”稱為預測。因此,圭和卜在古代都是占卜的工具。

  “卦”,是由“圭“和“卜”組成的,說明伏羲創造“八卦”最早主要是用來預測,所以,後人把伏羲的八個畫象就稱為“八卦”。

  “算卦”是對得出的卦進行推演,根據卦象為未來尋找依據。

  “變卦”是指某一爻變動之後得出的新卦。比如乾卦的下爻變,得出的新卦就是巽卦。

  八卦產生之後,由於排列順序不同,又分為伏羲“先天八卦”和文王“後天八卦”。伏羲先天八卦與方位是這樣對應的:干代表南方,坤代表北方,震代表東北,巽代表西南,坎代表西方,離代表東方,艮代表西北,兌代表東南。

  與先天八卦圖所對應的還有先天八卦數,即干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先天八卦數在用於預測起卦時非常重要,大家必須牢記。

  伏羲先天八卦象,經過夏商時期的演變,並且由周文王對其進行了系統總結,用陰陽五行學說對先天八卦進行了系統改造,最終形成了現在常用的後天八卦圖。

  後天八卦圖從方位上從新進行了對應,即:干西北,坤西南,震東方,巽東南,坎正北,離正南,艮東北,兌正西。後天八卦圖更直接地反映了人們對客觀世界方位的認識。

  後天八卦圖也非常重要,現在的九宮八卦就是用的後天八卦圖。後天八卦圖和八門、八方對應,西北干為開門,北方坎為休門,東北艮為生門,東方震為傷門,東南巽為杜門,男方離為景門,西南坤為死門,西方兌為驚門。在八門中只有兩個最好的吉門,就是西北干所佔據的開門,東北艮所佔據的艮門。研究《易經》的人為什麼說***非常懂得《易經》,就是他首先佔據了開門,接着佔據了生門。當然這是后話,今天不多講了。

  後人從預測的實際需要出發,把各種物像都納入到了八卦之中,最典型的就是《梅花易數》。

  二、關於周文王創立的《周易》

  1、文王之父,即先王西伯侯把西周(岐地)治理的越來越強大。

  2、岐地的強大導致了周文王被紂王囚禁在羑里“中國最早的,也是世界最早的國家監獄”。周文王忍辱負重,歷時七年,創造了一部偉大的不朽著作,這就是今天所看到的六十四卦及其文字解釋。

  3、周文王及其周公的偉大貢獻。如果把伏羲創造的太極圖及其八卦看做是無字天書的話,那麼周文王就是最早找到密碼,創立《周易》,揭開無字天書的第一人。

  《周易》從六十四卦的排列上,開始以乾卦為首卦,以坤卦為第二卦,表明天地初開,陰陽交合,萬物初生;又以既濟卦和未濟卦為結尾卦,表明一事的終末又是另一事的開始,循環往複,周而復始。《周易》以反映天地的乾卦為起點,說明周代人對天體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開始研究天體對地球、對人的影響,揭開了宇宙對立統一規律,形成了一個嶄新的宇宙觀。周文王的貢獻不僅在於創立了“後天八卦,而且發奮著作,對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撰寫了精闢的卦辭”。他的兒子,即周公,接着周文王的事業,又經過苦心研究,為每一爻,共三百八十六爻寫出了爻辭。64卦象和卦辭、爻辭共同組成了一個完美的整體,這就是產生於周朝時期的《經》。“經”就是道,就是理,是天地間的大道理、人生的大道理。闡明天道、人道的書,才能稱作“經”;“經”是最神聖的典籍、最偉大的著作、最權威的著作,也是一切道理的源泉。

  三、關於孔子解讀的《傳》

  《易傳》是大聖人孔子在《周易》產生七百年之後的春秋戰國時代,對《周易》進行深入研究理解后,對每一卦、每一爻的卦辭和爻辭做出的進一步詳細解釋,既是對文王卦辭的補充和理解,又包含了孔子的發揮和創造。《易傳》共分十大部分,簡稱“十翼”。有“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等十篇。這“十翼”中,有的是孔子自己撰寫的,有的是孔子的弟子在孔子的指導下完成的,有的是在孔子之後,由孔子的弟子們完成的。這裏面充滿了孔子後半生的心血,充滿了孔子的巨大貢獻。

  《論語》中記載有孔子這麼一句話:“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的意思是說,假如多給我數年的時間,讓我從五十歲就開始學習《周易》,那麼我便沒有大的過錯了。孔子是在接近六十歲時,也即到了晚年才開始對《周易》做深入研究的。孔子在周遊列國,總結了許多寶貴經驗的基礎上,得到了用易學去解釋、判斷事物的真偽、真諦的方法。也有的人說,孔子前半生周遊列國,一直在追求做官,希望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宏大志願(這些從《論語》中就可以看出),但一直不遂心愿。五十知天命,五十多歲開始,孔子帶領弟子發奮研究《周易》。《易傳》就是在對周文王“易經”研究的基礎上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孔子為世人留下的最大貢獻。孔子之所以稱為聖人,與《易傳》的產生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聯繫。

  也有的人歪曲了《論語》中孔子這一句話,說“五十以學易”是指《易經》這部書,只有超過五十歲的人才可以讀,五十歲以前不易讀《易經》,這完全是一種錯誤的曲解。

  由卦爻、卦形、卦象組成的“易”;由卦名、卦辭、爻辭組成的“經;由“十翼”組成的“傳”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易學著作,這就是《易經》。現代有人把《易經》同時也理解為《周易》,也不能說是錯誤的,因為現在我們所說的《易經》,就是源自於周朝的《周易》,而不是夏商朝的《連山易》和《歸藏易》。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