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讀易經的奧秘學做人的智慧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台灣的曾仕強教授在央視百家講壇上講解《易經的奧秘》,讓《易經》這門古老而神秘的學問,成為身邊很多人茶餘飯後的話題。筆者也是多年喜歡研易之人,聽朋友們談得起勁,正想屁顛屁顛地跑到書店去買,我的朋友雪中送炭送我一本,筆者像哈巴狗一樣連聲道謝后連夜猛啃,確是受益匪淺。

     應該說,《易經》在大陸還沒有人敢拿到象徵著國學明媒正娶的正室而非二奶的央視《百家講壇》上來講,筆者認為除了《易經》早就被那些不懂裝懂、道貌岸然的所謂正人君子們視為封建迷信等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之外,另外一個主因是怕遭致詬病,畢竟國內或明或暗鑽研《易經》的人多得很,良莠不齊,藏龍卧虎,更何況我們正處於百家爭鳴的大好時代,這麼一塊帶肉的骨頭如果從自己的人群里扔出來,那些自以為是的放屁狗豈不會一哄而上的放狗屁或狗放屁?!俗話說:外來的和尚好念經……果不其然,曾教授的開壇講座即普及了《易經》的知識、部分的改變了人們對易經的認識,還沒有形成繁雜的噪音,由此看來曾教授此番的講座為弘揚中國傳統《易經》文化,確實起到重開先河的作用。概言之,曾教授在稍顯短促的開講時間內還是比較清晰地給人們描繪出了《易經》到底是個什麼東東。

     首先讓人們明白了《易經》起初就是一部預測的書。《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如果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於“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當然,《易經》它又不同於後來的各種預測的種類,《易經》講的是以理來服人,並且認為凡成物具型者皆有開始和終結的時間——就是所謂的定數。也因此《易經》能“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遠攝諸物、近取諸身”。

     《易經》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剛柔的變化法則去詮釋宇宙,人類,以及萬物運行的道理。人生之規律也就是天理和人道。《說卦傳》中說:“昔聖人作易,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也。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天,地,人為三才”。又曰:“立人之道《仁與義》”。而《易經》之本講的是天人和一,易者日月交替,陰陽互通,而互通即可互變,因此易經的哲學思想就是應對“無常”和“順應”天命。而在未定中去預知吉凶,主要是為了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

     《易經》是要求以明理而去預測,在預測中明理,故謂之“解”。因為八卦之中只有六個爻而這六個爻因為要表象萬物因此未免顯得粗糙和模糊,因此要求習易者要用極高的領悟能力去參透卦理從而以便從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因此《易經》也就是一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模糊學》,不同悟性、不同底蘊、不同閱歷的人對《易經》的參悟結果和“算卦”效果也不相同。當然這也象徵人類很難有清醒的時候,而對於那些時刻清醒的人們,我們稱他們為“聖人”。而孔子他老人家也只是活到晚年才達到了“聖人”的境界的。

     所以,測人和斷事,是中國傳統文化《易經》的一大高招,儘管從古到今,所用的方法眾多,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和易經緊密結合的。但是,測人和斷事是一門綜合功課,換言之,不僅僅需要你的理論功底,同時也需要你的“臨床經驗”。而這前提是你對《易經》的領悟如何,是透徹還是一知半解,換句話說,關於算卦的技術是非常先進的,問題是你是不是真正掌握了,這才是關鍵。

     其次使人們明白了《易經》的根本大法是“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維觀。“天人合一”是《易經》哲學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易經》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易經》中用干、坤二卦代表天、地,而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經》看來,天地間的萬物均被統於天,地與天相輔相成,不可缺一。但地畢竟是“順從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個自然界。儘管人作為天地之所生、但畢竟只是萬物中的一個自然成員,又不同於萬物。當人們去掉了各種各樣的社會角色,就還原到最基本的人——一男一女,或一女一男。

     正是人類通過俯仰天地、眼觀萬物,按照“天人合一”的原理推理引出陰陽的概念。所謂陰陽,在自然界為天與地,在天象為日和月,在地球為山和水,在人類為男和女,這其實就是“易”了。《系詞》說:“一陰一陽謂之道”,《易經》認為: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自然現象,都存在着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就是“陰陽”。陰陽最終成為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是《易經》內涵的核心所在。

     如果簡單說,一女一男,一陰一陽,就可以組成“易”。易經中的八卦:即干、坤、震、巽、坎、離、艮、兌,分別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以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這八個卦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只是8個不同的模式而已,其實每一個卦都有無窮變化的可能;而8個卦之間相互組合,又變出64個更加複雜的模式。概括起來說,這一切因陰陽的相互作用而變,陰陽乃產生萬物萬變的根源。

     有了陰陽的概念后,人們又按照“天人合一”的根本大法進一步提煉出《易經》的核心精神,那就是變易、不易、簡易。無論陰陽還是八卦,其第一根本精髓所在是“變易”,即變化。

     世界與人生其實絕不簡單、絕不單純,因為人生和大自然一樣永遠是豐富的、複雜、變化的,只有複雜的體系才能包容一切,而這種複雜又要簡單。《易經》非常奇怪,它的64卦恰恰和人的64個DNA遺傳因子的排列完全一樣。把複雜的世界“提煉”為八卦或64卦之類,這就是“簡易”,它就是這樣如何在萬變中找到不變的東西,然後以不變應萬變,通過“提煉”的“簡易”的共性的“模型”去為我所用,如同生產汽車,按照一定的模式各自分工通過流水線作業最後再組合成一輛輛汽車,這樣肯定會生產出一輛汽車后依次再生產下一輛汽車效率要提高N倍。“變易”是世界萬物的生存形態,自然界始終在變化並生生不息,“不易”即瞬息萬變的背後有不變的東西,比如人最終必將衰老、死亡,這個規律是不可改變的。

     筆者要說的是,時至今日,全球環境破壞的日益嚴重,愈加說明中國“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先進性,人類在利益的驅動下和大自然這一對陰陽矛盾相互博弈、此消彼長,按照《易經》的物極必反的哲學原理來判斷,人類和自然鬥爭結果可想而知。

     學習《易經》的目的歸根結底還是增長做人的智慧。《易經》的奧妙,就在於學習領悟並運用大自然的規律,來貫通掌握人類社會的規律。黑白分明而又相互交融的雙魚圖,包涵了無窮的人生智慧、人生力量在裏面。人們理應通過認真的學習領會《易經》,從中得到啟迪,增長做人的智慧。

     曾教授在《易經的奧秘》一書中,從象、數、理、佔四個方面對“干、坤、否、泰、大過、小過、既濟、未濟等諸多的個卦進行了解析,以他七十多歲的人生閱歷和體驗透析出諸多《易經》的精髓。尤其對“干、坤”的詳解對那些各個層面的領導者以及甘為綠恭弘=叶 恭弘的陪襯人臣都有醍醐灌頂的棒喝作用:即為領導者、為首領,就要敢於決斷,帶領眾人奮勇前進,就要“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身為部屬和謀臣,就要甘心情願退入陰影,把鎂光燈聚焦在大首領的頭上,就要拿捏分寸,善盡良言,大度包容,就要“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各色人等必須在社會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並且“在其位,謀其政”,才是恪守中道,各得其所。

     筆者認為,對所有人都有啟迪作用的當屬“地山謙”卦,他是《易經》六十四卦中唯一的“好”卦!因為只有謙卦的所有爻辭都是吉,沒有凶。正如地山謙的卦象所示,本來應該是巍峨的高山,卻能夠把自己矮化到地平面以下,這種屈尊放低身段的做法正是私慾膨脹的人類所或缺的!人們如果都按照謙卦去做,不僅可以趨吉避凶,而且可以超越吉凶,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謙卦的表現形式不外乎下面的範圍:
 
    放低姿態是謙:低調做人無論在官場、商場都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實則高深的處世謀略。因為謙卑是一種智慧,是為人處世的黃金法則,懂得謙卑的人,必將得到人們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平和待人是謙:“道有道法,行有行規”,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人和事,也是符合客觀要求的,給別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出路,低調做人才是跨進成功之門的鑰匙。

     主動吃虧是謙:任何時候,情分不能踐踏。主動吃虧,山不轉水轉,也許以後還有合作的機會,又走到一起。若一個人處處不肯吃虧,則處處必想佔便宜,於是,妄想日生,驕心日盛。而一個人一旦有了驕狂的態勢,難免會侵害別人的利益,於是便起紛爭,在四面楚歌之中,又焉有不敗之理?

     為對手叫好是謙:美德、智慧、修養,是我們處世的資本。為對手叫好,是一種謀略,能做到放低姿態為對手叫好的人,那他在做人做事上必定會成功。

     有寬容之心是謙: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大度睿智的低調做人,有時比橫眉冷對的高高在上更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對他人的小過以大度相待,實際上也是一種低調做人的態度,這種態度會使人沒齒難忘,終生感激。能以博大的胸懷去寬容別人,就會讓世界變得更精彩。

     圓融通達是謙:功成名就需要一種謙遜的態度,自覺地在名利場中做看客,開拓廣闊心境。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才不會產生自滿心理,才能不斷地充實、完善自己,締造完善人生。

     行為檢點是謙:在生活上簡樸些、低調些,不僅有助於自身的品德修鍊,而且也能贏得上下的交口稱譽。過分的張揚自己,就會經受更多的風吹雨打,暴露在外的椽子自然要先腐爛。一個人在社會上,如果不合時宜地過分張揚、賣弄,那麼不管多麼優秀,都難免會遭到明槍暗箭的打擊和攻擊。在處於被動境地時一定要學會藏鋒斂跡、裝憨賣乖,千萬不要把自己變成對方射擊的靶子。

     規避風頭是謙:老子認為“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梁者不得其死”。老子這種與世無爭的謀略思想,深刻體現了事物的內在運動規律,已為無數事實所證明,成為廣泛流傳的哲理名言。當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或者危險之時,不妨先退讓一步,這樣做,不但能避其鋒芒,脫離困境,而且還可以另闢蹊徑,重新佔據主動。

     功成身退是謙:懂得功成身退的人,是識時務的,他知道何時保全自己,何時成就別人,以儒雅之風度來笑對人生。

     相反的,檢閱人生,人們發現很多人都是驕傲死的。隨便點擊,都會發現:任何一個有些成就,而又缺乏憂患意識的人,沒有幾個是清醒的。同時,驕傲的表現形式極為豐富,諸如:樂極生悲的一類,安於現狀的一類,滿足得不知道自己究竟姓啥的一類,虛張聲勢的一類,張虎皮做大旗的一類,外強中乾的一類,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一類,只聞得好見不得差的一類,只想得到不願意付出的一類,都有驕傲的成分在裏面。

     知道了謙虛的好處,明白了驕傲的不是,便常以“謙受益滿招損”來自勵,人生便會春華秋實了。

     最後,筆者要說,曾教授的講座顯然是有許多地方值得商榷,其中多處充滿了矛盾,其實易經的玄妙之處就在於此,畢竟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和感悟,或是曾教授考慮到受眾的接受能力而不得不牽強附會,讓初學者易於理解。但瑕不掩瑜,曾教授還是道出了無數的易經精髓。不過講座的時間太短了,速書也太薄了,讓筆者讀之心癢,同時又讓那些完全不懂易的人們聽得雲里霧裡的,因此就出現了這種場景——就是當人們的嘴巴因驚訝而張開后還沒有合上時,曾教授的《易經的奧秘》已經結束了。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