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天干地支是黃帝時候的大撓氏所創。其在運用中有許多神奇的地方,這對現代人來說還是個謎!
在中國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干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夕卜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大約在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從這段記載來看,古人認為干支是大撓創製的,大撓“采五行之氣,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一)天干寓意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又有認為,甲者,鎧甲也,萬物衝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恭弘=叶 恭弘柔軟屈曲伸長。乙者,軋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然著見而明。
(丁)壯也,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徵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紀也,萬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又有認為,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萌芽。
(二)地支寓意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為一陽萌的開始。
(丑)扭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將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髮已經過半。
(巳)起也,萬物盛長而起,陰氣消盡,純陽無陰。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陽起充盛,陰起開始萌生。
(未)味也,果實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體都已長成。
(酉)老也,猶也,萬物到這時都猶縮收斂。
(戍)滅也,草木凋零,生氣滅絕。
(亥)劾也,陰氣劾殺萬物,到此已達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