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氏畫八卦,並創六十四卦。伏羲是根據大自然的現象畫出八卦。當時伏羲氏發現了不少宇宙奧秘,但未有文字之記載而失傳。至周文王時,被文王揭發了伏羲氏所發現的奧秘,經文王參透八卦奧秘后,發現內里是包羅宇宙奧秘,同時具備人生有關的一切原理、原則。後文王作易,以六十四卦的卦辭、爻辭,記下宇宙所存在的六十四條大道理,傳於後世。
至春秋時期,孔子五十歲初讀易經,覺得易經所記載的都是宇宙之宏觀真理,於是他開始深入研究易經,窮其餘生之精力將易經進行批註成為系彖辭,並且創出十翼傳於後世。此後由東周、兩漢、宋代發展至今,是我國歷史上流傳最久遠之經書,因此被譽為‘群經之首’及‘中華第一經’。
《易經》對於吉凶的解釋,包含人們對世界所有事物最原始的哲學理解。總的原則就是事物在變化發展中就有前途,就是吉兆;如果沒有發展變化就沒有前途,是凶兆。《周易》的這個認識是從豐富的社會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最樸素的一種辯證法觀點,雖然還不夠完整,但極具進步意義。
《易經》自古被稱為六經之祖。其餘五經為《詩》、《書》、《禮》、《樂》、《春秋》,都是有文字的記錄。唯獨《易經》產生於人類創造文字之前,用畫來表達意思。最初只有──(陽)及--(陰)兩種符號。按照數學排列組合的規律,這兩種基本符號三組組合,只能有八種可能,是為八卦的開始。這八種再組合一下就變成六十四種排列方式。 陰陽代表“ 正面” 、“反面”或者“有”、“沒有”兩類相反的意思。
歷代記載伏羲作八卦,文王演繹為六十四卦,古代一直是這麼相傳,司馬遷《史記》也有記載,今天看來這個記載符合實際情況。伏羲時代是群婚制,沒有固定的家庭,靠打獵為生,生活資料來源不固定。所以人們就想預先測算今天的收穫。測算、預測是人類的進步,只有人類有這個智慧。
伏羲是馴服獸類的一個代表人物,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特點,古代人沒有名姓,就以神話人物對人類的貢獻作為其名字。種植物的神農氏,發明用火的燧人氏,發明造屋的有巢氏,這些“氏”不是他們的名姓,人們紀念他們,就以他們對群體的貢獻為名。
陰陽是根據世界現象歸納的概念,“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自始至終是對立的統一,有不一樣,可又互相需要、互相離不開。這個觀念很原始、很樸素,可也很根本。八卦把干作為陽性、男性的代表,代表進取、剛強、主動;坤代表陰性,代表萬物保守、服從、順從方面的性質。
最早祖先崇拜的“祖”字,左邊“示”部代表祭壇,右邊是“且”,古代“且”象徵男性生殖器崇拜。 考古發掘陶制、 泥巴制、 石頭制的“且”有很多,這說明中華民族祖先崇拜由來已久。後來儒家繼承了這個傳統,並加以發揮,使之神聖化,給予崇高的解釋,一直到明清。比如清朝故宮皇帝辦公的地方叫干清宮,皇后住坤寧宮,中間的殿叫交泰殿。
《易經》原來只有卦象,後來算卦的人將解說詞做了記錄傳下來,稱為《易傳》,有十類,附在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