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翰林是什麼意思?
明代,“翰林之盛,前代絕無也”。按品秩,翰林院不過是一個五品衙門,尚不如一個地方的府級單位,但其政治上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絕不是其他同品級部門所能比肩或代替的,尤其在人才培養和儲備方面具有的特殊功能,反映了明代政府對政治人才尤其是高層政治人才培植的高度重視和用心經營。
從制度上講,明代 翰林院是朝廷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咨議政事的職官機構,翰林官的主要活動多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從事誥敕起草、史書纂修、經筵侍講等。然而,自天順朝以後,出現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奇怪現象。這種現象足以說明,翰林院既是明代通過科舉考試彙集優秀人才之所,又是明代高層政治人物的輸出之所。
明代科舉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直接進入翰林院,二等為翰林院庶吉士,取得翰林院的預備資格,三等則委以地方基層官吏或其他職務。可見,能夠直接進入翰林院的,實則僅科舉進士名列前茅者。對於這樣一批人才,朝廷高度重視,精心培植。翰林院的日常活動,既是履行其處理政事的職能,同時更具有鍛煉能力、增長見識的意義。譬如,以皇帝名義頒發的各種誥敕本應閣臣起草,但實際上一般性文件多由翰林代筆,這項工作有助於翰林官適應政務、加深閱歷、加強對國家事務的熟悉;對明代歷朝實錄的編寫一般由閣臣領銜,翰林負責實際編修,這項工作加強了翰林官對前朝政典故事的深入了解;而在經筵侍講中,翰林官又因此而不斷熟悉朝廷儀制和國家要政;同時由於經筵講讀而形成的亦君臣亦師生的關係,成為翰林官在院期間或日後為官主政時啟沃君心、對皇帝施加影響的重要條件。此外,翰林官有着更多的親炙鴻儒、接近權要的機會,又能飽覽史料邸報,參加某些重要會議,便於對政局時事獲得具體而深入的了解。這些都使翰林學士不斷積累政治學識和經驗,為日後準備較好的政治素養。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