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淺析(一)
《周易》──從普遍意義上斟酌與把握事物變化規律的經典。
《周易》一書之名,最早見於《左傳》。“晉代出土之汲冢竹書,乃戰國中期魏襄王殉葬之物,其中有《易經》……”(高亨《周易大傳今注》)專家們一般認為,《周易》最初的成書年代約在商周之際,歷經多人之心血勞動,始形成今天看到的《周易》。
其來之久遠無疑矣!“繫辭”即借古代傳說以證明其由來之古:“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因此,對於《周易》之名,我認為理應首先按照其占文字之形意,以考其本意為妥。
先看“周”字,甲骨文作形、金文作形,乃田地園圃之象形,為田疇之意,衍義而為廣野。《周易》乾卦九二又雲“見龍在田……”,龍可遊盪之田”,其廣無垠!因而“周”又有“周全”、“周密”之義,如唐人描述“疏體由畫”為“筆不周而意周”,並且,“周”還有“周普”“遍及”之義。
東漢人鄭玄的《易贊》雲“《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與“繫辭”的“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之義相近。唐人陸德明在《經典釋文》中也認為“周”字為“周至也,遍也,備也,今名書,義取周普,”劉大鈞同志《周易概論》早已備引如上典藉,以佐證此義。
那麼,“易”字又作何解呢?易之甲骨文作形,若雙手捧一水器注入另器之形狀。至金文,省作形,郭沫若見此已疑為“易”字初文雲:“不見此形則不知其省文為何物!”大康則明確指出,甲骨文、金文中字乃皆中截取的一角之形,晚則訛作形,至篆已盡失初形之意象,訛變為。
許慎雖漢代文字學之佼佼者,但所見出土古文字的資料並不比今人多,故於一“易”而望形附會為“蜥易”,又雲“秘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實為漢時穿鑿之解,不堪信之。至近代,外國人又從“易”字上看出了鑰匙之形繼續穿鑿為“打開生命奧秘的鑰匙”之義了!殊不知,上古中國鑰匙絕無這類簧齒結構,如此考據之談,姑置可矣!
當然,漢人以日月而喻陽陰變易,從而論述“易”理的用心誠可理解,例如魏伯陽《參同契.乾坤設位章》所云“日月為易,剛柔相當”正是以“剛柔”對應“日月”之詞句結構:“剛柔”者“陰陽”也,對諸“日月”之“為易”,實為“變易”之義了。至於“繫辭”所說“懸象着明,莫大乎日月”的“日月”,亦僅取其陽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