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五行屬木,春天代表生氣
五行對應的是(木)。春天少陽之氣生髮,陽氣從潛藏狀態進人生長狀態。一陽初生,萬物一片生機,但由於冬寒未退,故氣溫回升較緩,還會“春寒料峭”一番。應於人身,春天應“捂”,防止殘寒外襲。脈象應弦,實為陽氣升發受外寒阻擋之象。
春天應藉助大自然的生機來養“生”,去激發人體的生機,鼓動生命的活力,從而進一步激發五臟,使之儘快從冬天的藏伏狀態中走出來,進入新一年的生命活動。春天重在養肝,因為肝主生機,肝應於春。春天肝氣當旺,肝主生,所以春天養肝比其他氣候效果要好。那麼我們在春天就應該藉此天時重點調養肝的陰陽,重點治療肝的病,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常吃枸杞及酸味果菜。
古人講春季“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應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乃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意思是說,春天是自然界萬物推陳出新的季節,自然界生機勃勃,萬物欣欣向榮,人們一定要早睡早起,經常散步,在舂天只能讓情志生髮,切不可扼殺;只能助其暢達,而不能剝奪;只能賞心怡情,絕不可抑制摧殘。
1、春天應防風邪
因風為陽中之陰邪,春天又是風氣主令,雖然風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為主,風邪作為單獨致病的病種較多。大風能使人口乾唇裂、典腔黏膜變得千燥、彈性降低,容易導致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容易產生支氣管炎、流感、肺結核等疾病的流行,故《黃帝內經》里說:“風者,百病之始也。”
古人認為“風勝則動”,因此風邪常見於肢體運動異常,如抽搐、痙攣、顫抖、蠕動、角弓反張、頸項強直、破傷風之抽搐及面部神經癱瘓所致的口眼歪斜等病症。風邪常與其他邪氣相兼合併侵犯人體,如與濕邪合併侵襲脾胄,往往可見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脾胃受損的癥狀;若與熱合,則為風熱;與寒合則為風寒。人們常說的風熱外感、風寒外感、風濕痹痛等即為顯例。風還可以與體內之病相結合成風痰,風痰上犯還可引發多種病症。
《黃帝內經》認為,“風者,善行而數變”。風邪變化無定,上下竄擾,在表可稽留於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間,或遊走於經脈之中;逆於上,可直達巔頂;犯於下,可侵及腰膝脛腓等處。例如皮膚風疹,來去也迅速,甚至數分鐘內即可遍及全身,其癢難忍。
因此,對於風邪致病,人們必須予以重視,春季養生的關鍵是要防風。《現虛無鑒•知防》指出,“春防風,以防寒”。衣着方面既要寬鬆舒展,又要柔軟保暖。同時根據初春乍涼的天氣特點,衣服不可驟減,如果過早脫去棉衣物極易受寒,寒則傷肺,出現呼吸系統的疾患,如流感、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等病。雖提倡“春捂”,但也不要過暖以致出汗太多而傷及心,反而對身體不利。《內經》謂“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在刮大風時要盡攝避免戶外活動,要採取措施以躲避風邪之侵襲。
2、戒怒保肝
春季為肝木用事,怒則傷肝,故春季尤其要注意戒怒。“怒”是歷代養生家最忌諱的一種情緒,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因為怒不僅傷及肝臟,還傷心、傷胃、傷腦等,從而導致各種疾病。故《老老恆言•戒怒》說:“人借氣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怒氣一發,則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傷我氣,即足以傷我身。”
如何才能戒怒呢?首先,要學會用理智的心態來控制自己的怒氣。其次,要學會運用疏泄法,即把鬱結在心中的不良情緒,通過適當的方式宣達、發泄出去,以儘快恢復心理平衡。在發泄不良情緒時,必須先學會通過正當的途徑來發泄和排逍,絕不可採用不理智的衝動性行為。第三,還可採用轉移法,即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變自己的思想焦點,或改變周圍環境,使自己與不良刺激因素脫離接觸,從而使自己從情感糾葛中解脫出來;培養個人愛好,把情感轉移到另外的事物上去。
3、早陲早起
春季在起床時,先不要馬上睜開眼睛,稍候片刻,等心中感受到沒有睡意再慢慢地睜開,即古人所講的“先醒心,后醒眼”。酲后慢慢坐起,平心靜氣,叩齒三十六通,雙手合掌搓熱,洗臉數次。再用雙手由前向後梳頭幾十下,然後再去室外活動。因頭為諸陽之會,春天頭部的陽氣最旺,經常梳理可以起到舒通經脈、活血化瘀的目的,對頭暈、頭痛、目疾等都有一定的療效。另外《養生論》曰:“春三月……至夜卧用熱湯下鹽一撮,洗膝下至中方卧,使內毒腳氣勿令壅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