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符號文字產生后,就總的趨勢而言,主要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方向是用來記事,在運用中發現它不能適應記載越來越複雜的事件的需要,於是由此向著創造幾何型符號、再到圖象型符號的方向發展,最後形成象形文字;而另一個方向就是用來占卜,占卜者在運用這八組符號時,加以敷衍、升華,把基本符號“一”和“--”稱作“爻”:“一”為陽爻,“--”為陰爻。又把每三個爻疊合成為一個符號,稱作“卦”,共疊合組成為八個符號:就是用陰爻陽爻,即三個爻相疊,於是,就創造出了代表日常生活中八種自然現象的“八卦”,爾後又以此為基礎,繼續敷衍、升華,於是創造出六十四卦符號系統。
但是,這兩個方向的發展並非完全孤立、隔絕地進行,而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到《易》的出現,終於又匯合交融。
《易》的八卦和六十四卦符號系統,及其卦爻辭,就是兩者匯合交融的結果。
由於受相關史料和文獻的局限,我們在這裏只能這樣大致地就總的趨勢來講一講,至於《易》到底何時產生,經歷了怎樣的衍變過程,自古至今說法不一。
—般認為,《易》歷經了《連山》、《歸藏》和《周易》三個階段,並且認為《連山》產生於伏羲年代,《歸藏》產生於黃帝年代,《周易》產生於周初的文王年代。但也有把《連山》、《歸藏》和《周易》分別歸屬於夏、商、周三代的。由於《連山》失傳至今沒有發現,《歸藏》也失傳已久,但有學者認為,1993年在湖北江陵王家台出土的秦代竹簡中的《易》占部分,即為《歸藏》,因至今疑點和爭議頗多,學界尚無共識,故不便用來佐證。所以,關於三者之間的關係,現在仍然難於厘淸。
由於缺乏信史和考古發掘資料的佐證,關於“伏羲畫卦”的傳說還不能作為信史看待。但是,“八卦”即使不是伏羲所畫,其產生在從結繩記事到象形文字產生之間的過渡階段,是一種符號文字的史實,卻是不容置疑的。而且,根據《易》歷經《連山》、《歸藏》和《周易》三代的史實看,其卦爻也歷經了一個相應的演變過程,與之相應,其卦爻辭的表達形式也同樣歷經了相應的演變過程。這就是:由單純的符號,到半符號半文字,再到象形文字。從量變到質變,從量的漸進的變化積累,到發生質的根本變化,要歷經一個過程,這是萬事萬物變化的一般規律,中國文字的衍變和創造過程,也不會超出這個規律。
在人的認識能力十分低下的歷史條件下,包括簡單的記事符號在內的一切發明創造,其實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都不是一個人甚至一代人所能一蹴而就的,而是往往凝結着幾代人的智慧,只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人們往往把古代的發明創造,總是附會到某個代表人物身上而已。所謂“伏羲畫卦”,自然也帶有這個特徵。
因為這裏牽涉到很多學術方面的問題,專業性比較強,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沒有必要了解那麼多。在這裏,我着重跟大家談談“八卦取象”問題。因為在接觸易學時,總要遇到這個問題。
所謂“八卦取象”,就是指用陰(“--”)陽(“一”)兩交,每三爻疊合成一卦,來象徵一種自然現象,共香合成八個卦來象徵八種自然現象。
其中的八種自然現象叫作“物象”,而八種符號則叫“卦象”。用八卦符號來象徵八種自然現象,就叫作“八卦取象”。
南宋大易學家朱熹,在他撰寫的《周易本義》卷首,載有一首《八卦取象歌》: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讓我來解釋一下吧!
“乾三連”,是說乾卦的卦象,由三個上下連在一起的陽爻即三個橫杠組成;
“坤六斷”,是說坤卦的卦象,由上下連在一起的斷成六段的三個陰爻組成;
“震仰盂”,是說震卦的卦象,由下面一個陽爻加上面兩個陰爻組成,就像是仰着放置的敞口器具,如水盂、痰盂等;
“艮覆碗”,是說艮卦的卦象,由上面一個陽爻加下面兩個陰爻組
成,就像是扣着的碗;
“離中虛”,是說離卦的卦象,由上下兩個陽爻中間夾着個陰爻,
其中間是虛的;
“坎中滿”,是說坎卦的卦象,由上下兩個陰爻中間夾着個陽爻,其中間是滿的;
“兌上缺”,是說兌卦的卦象,由下面兩個陽爻加上面有個缺口的陰爻組成;
“巽下斷”,是說巽卦的卦象,由上面兩個陽爻加下面一個斷成兩段的陰爻組成。
這首《八卦取象歌》,將八卦符號即八個卦象的組成,概括得簡明、形象,易懂、易記。
大家可不要小看這八卦取象啊!因為這“八卦取象”蘊涵着豐富的人生智慧和創造精神。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八卦取象”昭示出古人開始從本質上來認識和把握自然現象了。拿乾卦來說,它代表“天”,古人認為“天”凝聚了陽剛穩健之精,所以用三個釋在一起的陽爻來表示其卦象;再拿坤卦來說,它代表地,古人認為地凝聚了陰柔寬容之德,所以用三個疊在一起的陰爻來表示其卦象。
其次,“八卦取象”昭示了事物之間所存在的兩兩對應的辯證法。大家看看,乾與坤,篪與艮,離與坎,兌與巽的卦象,正好兩兩相反,說明古人已經很有辯證思維了。拿乾和坤兩卦來說吧!乾為天,仰頭望天,商高在上,晴空萬里時,艷陽高照,雄健無比,所以用“乾三連”即三個陽爻疊合的卦象來表示;坤為地,俯瞰大地,山川草木,香花毒草,萬物包容,所以用“坤六斷”即三個陰爻香合的卦象來表示。“乾三連”和“坤六斷”的卦象,可以說正好把天地上下、剛柔對立的形象完完全全地表現出來了!再拿離卦和坎卦來說,從它們正好相反的卦象,不僅能看出“水火不兼容”,而且還能看出古人對它們認識之深刻:“離中虛”,在上下兩個陽爻中間夾舂個陰爻,這種卦象符合火燃燒的實際。有句諺語叫作“人要實在火要虛”,就是說做人要實實在在,不能來虛的,而燒火,則必須讓燃燒的柴禾保持--定的空隙,才有助於火苗燃燒得旺盛,而柴禾要是實打實地擠壓在一起,火就不容易燃燒了。宜虛不宜實,這是火的特徵。但就幣體而言,火性剛,所以用上下兩個陽爻中間夾個陰爻來象徵“離中虛”。而水則就不同了,水中容不得有空隙,有空隙也會把它擠掉,我們有時會看到水面上胃出氣泡,就是水在擠掉空隙。所以,“坎中滿”也很符合水的特徵。但就整體而言,水性柔,所以在上下兩個陰爻中間夾個陽爻,來象徵“坎中滿”。
可見,所謂“八卦取象”,就是指這八個符號文字,取材於八種自然現象。也就是說,是通過對八種自然現象的仰觀俯察而“畫”出來的,它們分別代表着八種自然現象。
在“八卦取象”的基礎上,出於占卜的需要,向著符號系統的方向發展,由八卦符號系統最終創造出六十四卦符號系統,並與以八卦符號為基礎的文字的衍進和發展相結合,漸漸創造出卦爻辭,創作出《易》這部迄今所見中國最早的古代典籍。
《易》的產生,標志著在伏莪畫卦基礎上所開啟的,向著記事和占卜兩個不同方向發展的趨向,又重新匯合與凝聚。
由於受信史相關資料和考古學成果的局限,我們今天還不能說明這個過程的細節和步驟,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其中每前進一步,哪怕是一小步,也都無不凝聚着中國先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