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八卦符號到底是怎麼產生的,關於“伏羲畫卦”及八卦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至今仍然莫衷一是,但是,不管八卦符號是否為伏羲所畫,不管人們關於八卦符號的起源有着怎樣的分歧,而現有的史料和考古發掘又依然不能釐定孰是孰非,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就是在文字還沒有被創造出來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只能通過符號和圖畫之類的東西來表達和交流。而八卦符號,則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
我在前面已經說過我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認為八卦符號,產生在從“結繩記事”到“契木為文”的時代。或者說,八卦符號,是在從結繩記亊到象形文字產生之間的一種過渡性的記事書寫方式,也可以說,是一種符號文字。
依據現有的相關文獻和史料,我認為,結繩記事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在結繩記亊的初期,用在掛着的繩子上打“結”來記事,發生一件事就打個結,也就是說,一個結代表一件事,通過一個個的結,就可知道發生了多少亊。顯然,這種方法只能記載事件的數童,即計數,而不能記載亊件之類別;第二個階段,為了記載不同類別的事件,就在打的繩結上塗上不同的顏色,一種顏色代表一類亊件,這樣就既可以記載事件的數童,又可以記載事件的類別了。
這是結繩記事大體所經歷的兩個階段。現在我們可能覺得很簡單,但是,想當初,我們的先民卻為此而付出了艱苦的求索,歷經了漫長的過程。爾後,隨着生產和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需要記載的事情越來越多,結繩記事的不便和局限也就越來越顯露出來,我們的先民於是又不得不探索、發明新的記事方法。大概受到廣泛存在於鳥獸等身上,類似符號的天然花紋等的啟示,於是開始用刻畫符號來代替結繩記事。從刻畫簡單的線條符號,到刻畫幾何型的符號,再到刻畫圖像型的符號,最後形成象形文字,經歷了漫長的衍化過程。
我認為,“—”和“--”兩個符號,就產生在最初的刻畫簡單的線條符號的階段。
我這樣推斷,並不是毫無根據的個人想像,而是有近年考古發掘方面的依據。
2008年10月25日《濟南時報》稱:一些考古專家認為,年前在山東省昌樂縣發現的多塊啓甲骨上所刻的多個符號,應為距今4500多年前的中國早期文字。
近年來,在山東鄒平丁公遺址出土過帶文字陶片,在桓台出土過帶字骨片,在江蘇髙郵南盪出土過刻宇陶片。而這次發現的骨刻文字與丁公、南盪等陶文及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單個原始文字、古彝文的圓筆道文字相比較,其字形、筆畫、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只是載體不同:有的圖案刻在骨片面上,有的刻在骨腔內,有的刻在骨臼頭上,另有一件刻在玉石上,一件刻在象牙上。符號中類似太陽的符號有五六個,三角符號有四五個,小鳥符號四五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殷商學會會長王宇信認為:“重複符號是人有意識的刻畫行為。”這些骨刻文和安陽殷墟占卜甲骨文不同,沒有鑽鑿燒灼的痕迹,顯然不是卜骨,而應是記事文字。這說明昌樂骨刻文,是一種早於商代甲骨文體、類似鳥蟲篆書體的圖_文字。
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告訴記者,從這批骨頭的石化程度、顏色、黏合度等判斷,其年代是在距今45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製作上和殷墟甲骨文類似。對研究文字起源有價值。在當地收藏愛好者肖廣德所收藏的100多塊刻字骨頭上,有600多個圖畫文字,刻畫多似人物、動物和植物的象形符號,符號布局和結構有些規律,有些偏旁多次出現。聯繫近年來在昌樂縣周圍的鄒平、桓台、壽光等地發現過的早期文字,說明昌樂出土的骨刻文字不是偶然現象。山東省甲骨文學會會長李來付推測,與商周甲骨文比較,昌樂背刻文更為原始,處於畫與字的過渡狀態,二者應當具有某種傳承關係。骨刻文字不域於占卜系統,而屬於記事系統,這在文字發展史上具有獨特價值。
劉鳳君認為,昌樂骨刻文多數是線描簡筆畫,另外一些是指市會意象形符號。早期的字,也可以視為畫,這是中國字的早期表現形式之
一。僅用中國字成熟后的“六書”(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類)理論不能完全解釋它們。骨刻文對了解古人透視理論、陰陽多角度結合,以及破解古人心理特徵和行為習慣等,具有重要價值。
由於這批骨刻文字主要出土在昌樂古遺址,又被昌樂愛好者收藏,專家把它暫定名為“昌樂骨刻文”。
有關專家認為,雖然目前尚不能破譯昌樂骨刻文,但它對研究中國古文字演變,復原當時的社會形態提供了佐證,具有歷史考古、學術研究和藝術鑒賞價值。
這個發現,對於我們破解“一”和“--”兩個符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我認為,和兩個符號,也應屬於記事符號系統的範疇,要比山東昌樂骨刻文更為原始。
這兩個符號的出現,顯然是受到了結繩記事的啟示。當人們感到結繩記事不便時,很自然地會從結繩記事的形象上受到啟發:受打在繩上的兩個“結”之間形象的啟發,畫出“一”;又受到位於一個“結”兩端形象的啟發,而畫出了‘‘--”。這兩個符號,起初模仿掛着的繩子是豎著畫的,後來覺得不便,才轉而橫着畫。從豎著畫到橫着畫,看似簡單,卻體現、凝結着先人的創造性思維。起初,這兩個符號也僅僅是数字的意義,並不能解決由計數到記事轉變的難題,於是人們又漸漸琢磨出將兩個符號搭配起來使用,當每三個一組地疊配在一起時,便與常見的八種自然現象聯繫起來,於是發明了“八卦”。古人所謂“卦者,掛也。言懸物象以示於人,故謂之卦。”就說明了“卦”與“掛”之間的聯繫,即“畫卦”與“結繩”之間的聯繫,說明了“卦”字是由“掛”字衍生出來的。
所以,我認為,“一”和“--”兩個符號的出現,是先人在生產和生活需要的驅動下,受自然現象的啟示,在結繩計數和結繩記事基礎上的進一步創造。它們是從計數到記事過渡中出現的符號,因而很自然地帶有計數和記亊兩方面的特徵。所以,後世的人們,無論從計數還是從記事方面來理解、詮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從由計數到記事的總的發展趨勢看,從記事方面來理解、詮釋,即把它們作為一種記亊符號文字的基本元素,更符合中國字衍變的史實和規律,也更符合人們創造性思維發展的規律。由此,在它們的基礎之上創作的“八卦”,實際上就是一種符號文字。
這種符號文字一經問世,就很自然地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正像現在,某項先進的技術和產品一被發明創造出來,就被廣泛應用於社會各個方面一樣。替如電腦,一被發明創造出來,就漸漸被廣泛應用。有人專門用來運算,有人專門用來寫作,也有人專門用來占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