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天干地支甲子紀年法:甲子紀年月日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天干以甲為首,地支以子為首,天干在上,地支在下,故天干和地支配合起來,就叫甲子。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說:

“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其配的方法是天干從甲開始,地支從子開始,依次相配,結果形成陽干配陽支、陰乾配陰支。但由於天干為十,地支為十二,故在相配中天干須往複六次、地支須往複五次,才能使天干的末干癸與地支的末支亥相會而配成六十對,此即謂甲子一周,或稱一個甲子。

干支相配可以用來紀年,也可以用來紀月、紀日、紀時。同時,根據所配干支的屬性,可以用來分析這一年、月、日、時的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體發病關係的大致情況,故可作為臨床治療用藥時的參考。

(一)甲子紀年

甲子紀年就用干支紀年份。甲子紀年的相排列次序,如下錶。

 

表中每一對干支數代表一年,逐年依次就位,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周,而後又從甲子開始,周而復始。如一九二四年始於甲子,一九二五年則為乙丑,……;一九八一年則為辛酉,一九八三年為癸亥,到一九八四年又從甲子開始。

一般年干支可從日曆中查知,從上年度干支可推知今年干支,從今年的干支可推知明年干支。如上年度為庚申,則今年為辛酉,明年為壬戌,後年則為癸亥,大後年又從甲子開始。

(二)甲子紀月

甲子紀月就是用干支來紀月份。其方法是用表3所列的干支次序進行推算。一年有十二個月,以地支相配。十一月開始為子,依次相配,則十二月為丑,正月為寅,二月為卯,三月為辰,四月為巳,五月為午,六月為未,七月為申,八月為酉,九月為戌,十月為亥。以上推算是間定不變的。而天干與月份雖也是依次相配,但因天干數為十,而月數為十二,故二者相配並非固定不變。然而,它們相配還是有一定的規律。根據前人經驗和我們自己的探求,提出下面兩種甲子紀月的計算方法:

1、口決推算法

口訣推算法是用下面五句口訣,再對照表3來推算當年月份的干支:“甲己起甲子,乙庚起丙子,丙辛起戊子,丁壬起庚子,戊癸起壬子”。這五句口訣中,前兩個字為天干,是指年干;后兩個字為干支相合,是指當年起頭的月干支。

例如,“甲己起甲子”,即每逢甲年或己年,當年第-一個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的干支為甲子;“乙庚起丙子”,即逢乙年或庚年,當年第一個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的干支為丙子。其它三句口訣也以此類推。

舉例來說,一九二四年為甲子年,按“甲己起甲子”,則這一年第一個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的干支為甲子,依次推知第二個月(即前一年的十二月)為乙丑,第三個月(即當年正月)為丙寅,……,第十二個月(即當年的十月)為乙亥。一九二五年為乙丑年,按“乙庚起丙子”,則這一年第一個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的干支為丙子,第二個月(即前一年的十二月)為丁丑,第三個月(即當年正月)為戊寅,……,第十二個月(即當年的十月)為丁亥。一九二六年為丙寅年,按“丙辛起戊子”,則這一年的第一個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的干支為戊子,第二個月(即前一年的十二月)為己丑,第三個月(即當年正月)為庚寅,……,第十二個月(即當年的十月)為己亥。一九二七年為丁卯年,按“丁壬起庚子”,則第一個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的干支應緊接上年的己亥之後為庚子,第二個月(即前一年的十二月)為辛丑;第三個月(即當年正月)為壬寅,……,第十二個月(當年的十月)為辛亥。一九二八年為戊辰年,按“戊癸起壬子”,則第一個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的干支應緊接上一年的辛亥之後為壬子,第二個月(即前一年的十二月)為癸丑,第三個月(即當年正月)為甲寅,……,第十二個月(即當年的十月)為癸亥。到一九二九年為己巳年,則第一個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的干支又從甲子開始。 

又如一九八一年為辛酉年,則第一個月起於戊子,第二個月為乙丑,……,第十二個月為己亥。一九八二年為壬戌年,則第一個月起於庚子,第二個月為辛丑,……,第十二個月為辛亥。一九八三年為癸亥年,則第一個月起於壬子,第二個月為癸丑,……,第十二個月為癸亥。所以說:“甲己起甲子”,即逢甲年或己年,其第一個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的干支應起於甲子。余類推。

2、公式計算法

另外,還可以利用如下公式及其常數表來進行計算。 

相隔數=常數-年(日)干支序數公式及常數表應用說明: 

(1)上面公式及表4既可應用於以年干支計算月干支,又可應用於以日干支計算時干支。 

(2)公式中的年(日)干支序數,指當年的年干支或當日的日干支在表3中所標出的排列序數,如甲子為1,乙丑為2,丙子為13,戊子為25,癸亥為60等。

(3)表4中的年次(或日次)1、2、3、4、5,是當年(或當日)的干支序數每滿六年(或六日)應減去5所余之數,也即表3中括弧內所標出的號數。

(4)關於常數:年次(或日次)數不同,則公式中所用的常數也不同,可按年(或日)次從表4中查得相應的常數值。常數的得來,因推演較為繁雜,這裏不擬冗述。

(5)相隔數是用以上公式計算所得數,應用此數是按表3中所標序數,從當年的年干支(或從當日的日干支)序數開始向前或向後數夠此數(即相隔數),則所標出的干支即為當年第一個月(或當日的第一個吋辰)的干支。應注意,當相隔數為正數則向前數,為負數則向後倒數。

舉例來說,癸亥年,從表3查知年干支序數為60,則年次為:60-5x11=5(即括弧內所標之號數),再從表4中查得5之相應常數為49,代入公式得相隔數=49-60=-11。因得數為負數,故應從表3中癸亥開始向後倒數11個數時,正好是壬子。所以,癸亥年第一個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的干支為壬子。然後依次推知:第二個月(即前一年的十二月)為癸丑,第三個月(即當年正月)為甲寅,……,第十二個月(即當年的十月)為癸亥。

又如辛亥年,其干支序數為48,年次為3,常數為25,則得相隔數=25-48=-23,故從辛亥向後倒數23個數,正好是戊子。所以,辛亥年的第一個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干支起於戊子丁亥年,干支序數為24,年次為4,常數為37,相隔數=37-24=13,故應向前數夠13個數,知庚子為該年第一個月的干支。

乙亥年,干支序數為12,年次為2,從表4中查得2的相應常數為13,相隔數=13-12=1,因系正數,故從乙亥開始向前數—個數為丙子。所以,乙亥年第一個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的干支為丙子,然後依次推知該年第二個月到第十二個月的干支。

其它年份,可依照此法類推。

(三)甲子紀日

甲子紀日是指以干支來紀日,即日干支。其方法是不分大月、小月或有無閏月,均以表2中所列次序,依次推數,周而復始,日日相接,月月相接,年年相接。 

例如一九八o年,陰曆十二月(大)三十日的干支為癸丑,則一九八一年正月(小)初一為甲寅,初二為乙卯,初三為丙辰,……,二十九日為壬午,二月(大)初一即為癸未,十一日為癸巳,二十一日為癸卯,三十日為壬子,……,十二月(大)三十日為丁未;則一九八二年正月(大)初一為戊申,……,四月(小)二十九日為乙巳,閏四月(小)初一為丙午,二十九日為甲戌,五月(大)初一為乙亥。 

雖然日干支在排列次序上有以上規律性,但由於有大月、小月、閏月之不同,使年月的日數參差不齊,而且下年度何月為

大、何月為小、有無閏月?均不知道,這樣就難以有現成的簡單口訣或計算公式來確定日干支。為此,要知某年某月的某日干支,就必須先要知道這一年正月初一日干支和這一年的大、小、

閏月之所在。當然,也有人提出按陽曆推箅日干支的計算方法,因為陽曆大、小、平月不變,四年一閏,比較有規律。可是,即是用這種推算方法,也還是先要知道元旦的日干支,也就是說手頭要有日曆或萬年曆,然後從中查出元旦日干支,再逐月逐日推算出其他日干支。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