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五行與五腑,五官,五聲,五味,五色的配屬關係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五行與五腑,五官,五聲,五味,五色的配屬關係

五臟及其對應的生理系統,“藏象”是中醫理論的核心和基礎,是對人體生命功能結構的根本認識。“藏象”是“內藏外象”的簡化稱謂。《黃帝內經》里的“五
藏”,不是解剖學上的“五臟”,而是氣化的五藏。中醫五藏所指的心肝、脾、肺、腎,並不等同於西醫的心臟、肝臟、脾臟、肺臟、腎臟等臟器實體,而是指心、肝、脾、肺、腎等五個運動系統。

1.五臟與五行

人體的五臟是肝、心、脾、肺、腎,它們按照東、南、中、西、北排列。五臟在人體中居於主導地位。

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在臟腑中居於首位。心主血脈,其華在面。心、血、脈三者的勝、衰、虛、實,可從面色的改變上反映出來。心功能健全者,面色多見紅潤光澤而有神;反之,則面色多淡白無華。手少陰為心之經脈,手少陰氣絕則心氣衰竭,以致血行障礙而血液凝滯。血本赤色,凝則色黑(,血本榮養全身,血凝不流則失其榮養,故人不僅面色黑如漆,而且枯槁如柴。

肝藏血,可隨人體的活動情況調節血液的流玢。肝若得病而失其藏血之職,則會使人卧寐不寧。肝主筋,其華在爪。筋的作用是運動,但筋之榮養來源於肝。肝散其精以養筋,筋得其養則運動有力。肝與筋的虛實情況,常反映於爪甲。筋力壯健者,其爪甲多堅而厚實;筋弱無力者,其爪甲多薄而軟。肝臟有病者,爪平常脆裂,或乾枯無澤,或爪甲變形。但肝氣太亢,則會使人容易發怒;反之,肝氣不足而失剛強之性,則使人恐懼膽怯,變得膽小怕事。

脾主吸收輸津以供全身營養,故脾為“後天之本”。其功用為助朽消化飲食和為胃行散津液。脾主肌肉,其榮在唇。人如果營養充足,則肉脂豐滿。若脾臟有病,導致消化和吸收發生障礙,則肌肉失養,人就會逐漸消瘦。反映在嘴唇上,則色澤萎黃不華。脾主四肢。四肢都是承受胃氣的滋養而發揮作用的,但胃氣不能直達四肢,必須依靠脾之運化,四肢才能得到胃氣的滋養。若脾有病,津液不得輸出,四肢得不到滋養,脈道不利,四肢之陽氣就會日漸衰弱,造成行動不便。脾統血。血來源於水谷之精氣,為中焦之脾所生。故脾具有統攝血液的功用。若脾之統血功能失常,就會造成各種不同的出血病症,這就要採用“引血歸脾”或者“補脾攝血”一類的方法來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肺為身體內外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器官,而皮膚的汗毛孔也有散氣的作用。皮毛靠氣的溫煦才能潤澤,否則就會憔悴枯槁。肺病可以反映於皮毛,而皮毛受邪氣也可以病及肺,“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肺者,氣之本”。“肺主一身之氣”。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它包括飲食水谷之精氣和吸入人體內的自然之氣。自然之氣,又稱五色之氣,五氣入鼻,轉化為氣,藏於心脾。其氣上升,可使面部明潤,聲音洪亮。水谷之精氣內有五味,五味人口,藏於腸胃,經消化吸收,五味之精微內注五臟以養五臟之氣,臟氣和諧而保生機能。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自然之氣由肺吸人體內,在胸中與谷化之氣相合而成宗氣。宗氣出於喉嚨,以行呼吸,貫於心脈布散全身。故肺主一身之氣。心主血,肺主氣,但只有在肺氣舒暢的情況下,心脈才能正常運行。所以,肺與心脈的氣血之間主要是相互為用的關係。

腎藏精。精指五臟六腑之精和男女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質。藏精是腎的重要功能。腎生髓,主骨,其華在發。腎生髓,髓充於骨。骨賴髓而盛壯。髓不生,則骨不能滿,空骨也。發為腎之外華,其背養來源於血。血乃精髓所化。因此,賢精衰竭,則骨枯而發無光澤。精盛髄足則精神健旺且烏髮光亮。腎主水。水人於,由脾土上蒸而輸於肺。肺氣肅降則水便下流而歸於腎。水有淸濁,淸濁之中又有淸濁,其清者上升,濁者下降。清者上升至肺為氣,其中清中之清者由肺輸至皮毛,清中之濁者從三焦決瀆而下行以達腎。濁中之濁者由膀胱排出體外,濁中之清者則藏於腎。在腎之津液復化為氣而上行至肺,再由肺化為水下降至腎。“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素問•水熱穴論》)

心、肝、脾、肺、腎五臟之間,在生理功能上,有着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如心腎相交,水火既濟,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乂如,肺主氣,心主血,氣血相互為用,才能循環,以至運行不息。再如,腎為先天之本,主藏五臟之精氣;脾乃後天之源,輸水谷之精微以養五臟,人體生命活動的維持,就取決於先天和後天的相互合作。

2.五腑與五行

五臟所對應的是五腑,具有表裡關係。五臟中的肝、心、脾、肺、腎分別對應五腑中的膽、小腸、胃、大腸和膀胱。臟主藏精,腑主化物。所以五臟為陰,五腑為陽。陽者主表,陰者主里。一臟一腑,一陰一陽,一里一表,相互配合。《靈樞•本輸篇》中說:“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府。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府。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脾合胃者,五穀之府。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肝對應膽。成語“肝膽相照”揭示的就是二者的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表裡關係。如果膽受邪,就會有精神不寧,遇事不能決斷的現象出現。膽汁上溢,便有口苦之症。

心對應小腸。中午的十一點到一點是心經當令時段,但當心受邪時,小腸會有關聯反應,出現吸收方面的問題,導致小腸方面的疾病。小腸經當令時,如果出現臉紅、心慌、胸悶的現象,實際則是心和小腸的表裡關係出現了問題,是一種心臟出問題的前兆之象。小腸上受胃中水谷而分辨淸濁。淸者為淸液,濁者為糟粕。清者吸收而輸於各部,終則滲於膀胱;濁者下注大腸。若小腸有病,則清濁不分,一律下注,造成吸收不利,營養不良。

脾對應胃。一般而言,脾不好胃就不好,胃不好脾也就不好。胃有受納和消化吸收水谷之功用,為人身氣血之本,“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故稱“氣血之海”。

肺對應大腸。人的大便是靠肺氣排出來的。人們皮膚的一些癥狀也和大腸有關,中醫針灸可能不直接扎肺經,而直接取大腸經,泄大腸經的火就可以解決問題。大腸有傳遞糟粕和吸收水分的功用。大腸上受小腸之糟粕,吸收其中的部分營養及水分,使其成形(糞便),然後下泄於直腸。若大腸病,腸鳴腹痛,大便溏泄,或腸液乾枯,大便閉結。若胃腸俱病,則病症各異。胃寒則腹脹,腸寒則鳴泄;宵寒腸熱則腹脹而且泄,胃熱腸寒則小腹痛脹。

腎對應膀胱。膀胱的氣化功能取決於腎氣的盛衰,腎氣充足,才能促進膀胱開合功能的正常發揮,尿液才能正常地儲存與排泄。膀胱苻排泄小便和貯存津液的功能,為“津液之府”。津液有餘,則入膀胱而為小便。如果津液缺乏,則小便不利;反之,小便過多,也會喪失津液。

3.五體與五行

肝膽對應筋。人體的筋指手指、腳趾等身體器官。筋的彈性、力量與肝膽功能密切相關。手指是人體經脈的出發之點,是陰陽交匯之所。拇指對應肺經,食指對應大腸經,中指對應心包經,無名指對應三焦經,小指對應心經和小腸經。就心臟而言,如果是中指麻木,說明心臟有病,但尚屬輕症;如果小指麻木、小指外延麻木,就表明心臟有重症。現在在中老年當中,流行玩核桃或健身球的健身活動。實踐證明,把玩這些球狀物品,其實是一種很好的健身方法,它能夠鍛煉手指靈活性,增強手指的握力,有助於肝膽功能的加強。其實,在平時如果彈彈古琴,不僅有益於身心,也可以健體強身,延年益壽。

心和小腸對應的體是血脈。脾和胃對應的體是肉。肺和大腸對應的體是皮毛。腎和膀胱對應的體是骨頭。

三焦有上、中、下之分。上焦:處於胃上口咽以下貫膈而布胸。其功用為:納食而不使出;受H中水谷之氣潤養全身肌表,以溫養肌肉、關節和皮膚。中焦:處於胃中,受谷氣泌糟粕,化其精微而為血,以奉生身。其功用為:腐熟水谷,蒸化津液;接受水谷精氣,化生榮養。其實維持三焦生理的關鍵在於下焦的命門。三焦由此有通調水道和主持諸氣的作用。受命門之元氣,並分佈全身,以促進臟器組織的正常生理活動。

此外,還有奇恆之府的說法,包括腦、髓、脈,這是對五體的深化和補充,在人體中居於重要地位。

腦:腦在頭骨里,上至“天靈蓋”,下至風府穴。在風府穴以下為脊髓,腦不但與脊髄有髓孔直接相通,而且與全身的骨髓有着密切的關係。諸髓皆屈於腦,故腦為髄之海。腦髓主肢體行動靈活,耳目聰明,以及一切正常的思維活動。腦髓充實,則身輕多力,能勝任繁重的工作。腦髓空虛,則頭暈目眩,耳鳴脛痿,目無所見,懈怠安卧。腎與腦關係密切,因為腎主藏精,生髓生骨,而骨髄與腦髓又是相通的。

髄:髄生於腎,藏於骨中,而且為骨之營養。骨中髓借骨孔而與腦髓相聯繫。骨在人體中起支架的作用。骨靠髄來營養,以維持其堅剛之性。骨能藏髓,但不能生髓,生髓必須依賴於W。W不生,則髄不滿、骨不堅。

脈:脈與心有着密切的聯繫。心是脈之主,脈是心所屬,二者相互聯繫、相互為用。脈為血府,以氣為本。脈不但能聚載氣血,而且能約束氣血,使氣血循着一定的軌道和方向運行。脈遍布全身,載運氣血,輸送食物之精華,以營全身。“食氣人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則歸於肺。

4.五官(九竅)與五行

耳、口、目、鼻、舌稱為五官,又稱七竅,與前後陰合起來,稱為九竅。臟腑雖然藏於體內,卻與五官九竅息息相關。

耳與臟腑的關係。“心開竅於耳。”這是《金匱真言論》裡邊的另外一種說法。在中醫裏面,認為耳朵里的問題一般與心臟功能相關聯。心主血脈。耳之聽覺正常,必須有充足的氣血供給。若經脈中氣血空虛,不能上發,就會耳鳴而使聽覺失常,這是耳與心的關係。耳與腎的關係是:背主藏精、生髓,髓通於腦。腦有餘則耳聰,不足則耳鳴耳聾。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里講“腎開竅於耳”。耳與肝膽的關係是:肝膽主升發,升發之氣不足,則上部虛,上部虛則耳鳴耳聾。升發之氣太過,上部過實,亦能使耳鳴。

目與臟腑的關係。目為肝之竅。《黃帝內經》的《陰陽應象大論》曰“肝開竅於目”。肝主藏血,主升發。肝血不足,則目不能視;肝氣升發太過,則目赤眥瘍。肝和,則能辨五色。意思是肝的情況通過眼睛來表現。人的眼力不好,實際上是肝功能出現了問題,所以老人要想眼不花保肝也很重要。此外,目與心的關係:心主血脈,目必須借其氣血的供養才能視。目與臟腑的關係:五臟六腑之精氣,通過血脈的傳送,都上灌於兩目,而為眼之精。精之窠為眼,目分左右,左陽右陰,左腑右臟。目是由睛子、黑眼、眼絡、眼瞼、眼角等組成的。目與臟腑之間的對應關係如下錶所示:
左目——腑 右目一臟
睡-膀胱 瞠一腎
眼黑——膽 眼思一肝
眼皮一胃 眼皮一脾
眼角-小腸 眼角一心
眼白一大腸 眼白一肺

鼻與臟腑的關係。“肺開竅於鼻孔。”鼻為呼吸出入之門戶。肺主呼吸,所以,鼻以肺為明竅。鼻以辨別香臭,但必須肺氣和,呼吸利,嗔覺才能正常。“肺氣虛則鼻塞不利。”

口與臟腑的關係。口為脾之明竅。脾主運化,脾健則知飢欲食。“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

舌與臟腑的關係。“心開竅於舌。”舌主味覺,而味覺又為心氣所主。“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如果心氣不利,往往食而不知其味,故舌為心之明竅。“舌為心之苗”,舌頭是心的苗,舌頭上的很多問題反映心氣和心情,和心髒的功能關係密切。中醫望舌能看出很多東西,不過最主要的是看心。因為在一個舌面上,也會分出五行來,舌頭兩邊為肝膽,後面為腎,前面為心,中央為脾胃。小腸有熱,亦會有舌赤、舌瘡等症。因此,肝、脾、腎三經之病,亦往往連及舌體。《靈樞•五閱五使》載:“舌者,心之官也。”一般來說,正常的舌象概括為六個字:“淡紅舌,薄白苔。”即舌色淡紅鮮明,舌質滋潤,舌體大小適中,柔軟靈活,舌苔均勻,薄白而潤。望舌一般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側,最後看舌根部,同時看舌體的色質和舌苔的厚薄及顏色等。如果舌苔出現以下的情況就要注意。淡白舌:舌體顏色淺淡,有時全無血色。可能是脾虛運化無力或陽氣虛弱所致。紅舌:舌呈鮮紅色,多見於各種發熱性疾病,如火熱內生、外感熱邪等。絳舌:絳舌比紅舌顏色還要深,絳舌表示熱度更重,程度更深。紫舌:紫是一種紅中帶藍的色彩,如果紅的成分多,呈絳紫色,多代表體內有熱;如果藍的成分多,多代表體內有寒。青舌:舌表現為暗青色,多見於淤血和寒症。

5.五華與五行

五華是指爪、面、嘴、皮毛、頭髮,是五髒的外現之象。

爪是肝的外現。爪包括指甲。從指甲可以看出肝的問題,如指甲有豎棱,就是肝膽出問題的表現;如果出現橫棱,說明問題正得到改善。

面是心的外規。人的臉上是否滋潤有光澤,跟心氣相關。心氣很旺,人的臉是紅潤光澤的。但如果是紅得發黑,像黑血一樣,說明心臟可能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嘴唇是脾的外現。嘴唇是否飽滿、滋潤,就可以希出人的脾功能如何。如果嘴唇老是翻腫或者起皮,那就說明脾虛或者血虛。

皮毛是肺的外現3過敏癥狀或者皮膚病等皮毛問題一般都與肺氣相關。

頭髮是腎的外現。頭髮如果非常黑、柔亮,說明腎氣足。如果頭上總長頭皮屑或脂溢性頭皮,則是脾虛的表現。

6.五臭與五行

指臊、焦、香、腥、腐五種味道。

肝味的味道為臊,心味的味道為焦,肺味的味道是腥味,腎味的味道是腐味,脾味的味道是香味。如果身體某個部位呈病態,就會特別喜歡吃某種味道的東西。比如脾胃如果黏滯,就喜歡吃一些香簾的東西,可以開竅。古時候,如果有竅閉、昏厥的人,跽生一般都會給他服用蘇合香丸,這個葯的主要成分就是廨香,麝香可以通大竅。

7.五聲與五行

中醫里還有五聲,不同的聲音可以表現出五臟六腑不同的問題。

“肝音為呼”。“呼”又分幾種聲音,如果肝血空虛,人就會狂呼亂喊;如果發出嘆氣、嘆息聲,則肝氣鬱結,同時也是一種自救,可以緩釋肝氣的壓力。

“心音為笑”。如果一個人心氣特別足,笑就代表他的心氣正常;但如果總是笑,那是心氣將散之象,叫“心氣動泄也為笑”。大喜和大恐會讓人死,《說岳全傳》中,牛皋抓住A己的老對手金兀朮之後,狂笑不止,結果“大笑而亡”。

“脾胃為歌”,即像唱歌一樣。正常的脾胃之象應該是歌聲嘹亮,可以傳播四方。如果脾胃過度壓抑或者是實證,就會顯出“登髙而歌,棄衣而走”的象。

“肺音為哭”。肺氣足,哭的聲音就特別嘹亮。《黃帝內經》認為,從一個人的哭聲裏面能聽出很多東西,比如一個人要是流眼淚了,就說明他動了肝氣,因為肝主木;如果哭得滿頭大汗,說明他動了心氣,W為汗為心液;如果哭的時候流鼻涕,說明這個人動了肺氣。

“腎音為呻”。呻,就是伸發。元氣藏於腎,所以如果一個人發出呻吟之聲,那就說明動了“老本”。一般人在疼痛、受傷、自虐、過度虛弱、性高潮的時候有可能發出這種呻吟的聲音。

8.五變與五行

即指心、肝、脾、宵、腎的變化。

肝氣的表現是“在變動為握”,即肝氣出現病變時,首先會表現在手的握力出問題,比如手沒勁,或者是抽筋、肌肉緊張等,這是在表象上的病變反映。

心病的表現是厥症。厥症就是四肢厥逆症,即手腳冰涼。

脾胃的表現是噦聲,“噦”這個聲音在古代是嘔吐的聲音。人體正常的時候胃氣是下降的,人體以降為順,如果“噦”就說明元氣虛,腎精不足,人的氣收不住就往上走了。人會打嗝甚至嘔吐,實際上都是脾胃出現了問題。

肺氣的表現是咳。比如人們在肺寒時會咳嗽,就是通過振動把肺寒振出去,所以肺“在變動為咳”。

腎的表現是栗,即哆嗦。如果腎特別寒,就會出現打哆嗦、戰慄或者打噴嚏的現象。打噴嚏實際上是振奮腎陽,是身體要通過打噴嚏的方式,把腎陽調起來,把寒氣趕掉。

9.五志與五行

即五髒的五種情志。

怒是肝的情志。中醫認為“怒傷肝”,經常發怒,會對肝產生損傷。要保養好自己的肝,就應當平和待人、平靜處事,切忌動輒發脾氣甚至動手打罵。當遇到讓人着急或憤慨之事時,盡量控制自己,牢記和為貴、忍為上的古訓。

喜是心的情志。喜亦有正邪之分,正的“喜”可以使心情愉悅;如果經脈+通暢,一個人老憋着,是不喜。如果他老不喜,血脈就會出問題。邪的“喜”就是過度外散,會傷心神。

思是脾的情志。正常的思維有助於養脾,多思則傷脾。脾主肌肉,如果過度思慮就會出現邪氣,傷及脾臟,人會越來越瘦。而不思慮、不運動就會有黏滯、懶惰之象,人會越來越胖,濕氣特別重。

憂是肺的情志。有肺病的人就喜歡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林黛玉。林黛玉是典型的肺病,她的所有表現都是肺氣虛的象。林黛玉沒事就哭,而且她多思,所以林黛玉也胖不起來。

恐是腎的情志。恐也有正邪之象,正象是謹懼內守。孔子認為,人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人有敬畏之心,知道謹慎,知道內守,這是腎精足的一個正象的表現。恐的邪象就是“恐外散”,比如人過恐就會出現尿褲子、排便的現象。古語“恐則氣下”,是指人一受驚恐,氣就會散,收攝不住。

10.五味與五行

即酸、苦、辛、咸、甘。古人根據五行學說,把五色五味與自然界眾多審物的屬性聯繫起來。而在人體則以五臟為中心,五色、五味皆與五臟相配屬。

肝味為酸。中醫認為“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心味為苦,脾味為甘。小孩子愛吃糖,是因為脾胃太虛弱。肺味為辛。

腎味為咸。凡是鹹味的都可以調腎精上來。人活着,要靠每天調一點點元氣,就靠鹽去調動腎氣,因為鹽是最方便調腎氣的東西,怛不宜過。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咸多傷心,甘多傷腎。因為五味各有所利,即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緩,苦主堅,咸主軟。辛能散結潤燥,致津液,通氣;酸能收緩斂散;甘能緩急調中;苦能燥濕堅軟;咸能軟堅;淡能利竅。這是五味的本性。

11.五動與五行

即行、站、卧、坐、動等五種基本的身體運動。這也與五髒的保健密切相關。呂祖曰:“久行則傷肝,行泄膽炁,補脾氣;久視則傷心,視泄心炁,補肺炁;久卧則傷肺,卧泄肺炁,補肝炁;久站則傷腎,站泄腎炁,補心炁;久動則傷筋骨,動泄精炁,補脈炁。”

12.五液與五行

肝液為淚;心液為汗;肺液為涕;中焦脾胃為涎;袢液為唾。舌面干不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腎液的問題,脾虛的人就經常流口水。

13.五色與五行

大家熟知的五種顏色(綠、紅、黃、內、黑),各人不同的臟腑,各有不同的作用。綠色屈木,是肝之苗;紅色屬火,是心之苗;黃色屈土,是脾之苗;白色屬金,是肺之苗;黑色屬水,是腎之苗。我以大家常吃的各種豆類為例,綠豆具有清熱解署之功,人肝經為木性;紅豆有利血、利尿、促進心臟活動的功效,人心經為火性;黃豆益氣補脾,入脾經為土性;白豆含有較多的鈣質,入肺經屬金性;黑豆治消賬、下氣,件寒,人腎經域水性。

綜上所述,我再引用中醫教材里的內容總體上闡述一下五行學說與人體的概念。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