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精品---大唐傳媒圖書館
第九節 《易經》、八卦
這個時期還有一些有名的書雖非房中術著作,但也有一些性內容,值得注意。
這些著作,首先是《易經》。
《易經》也稱《周易》,簡稱《易》,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易”有變易
(窮究事物變化)、簡易(執簡馭繁)、不易(永恆不變)這三重意思。對它的起
源傳說很早,所謂伏羲畫八卦,文王作《周易》。《易·繫辭》說:“《易》之興
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妾之事耶?”又說:“作《易》者豈有
憂患乎?”這些傳說當然不一定可靠,但是它產生在殷,周交替之際,並較長時期
在民間流傳,則大致是可以相信的。
一、《易經》的內容
《易經》的內容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
十四爻,卦、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包括解釋卦辭、
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舊傳是孔子所作,但據近人研究,大抵是
戰國或秦、漢之際的儒家的作品,並不是出自一時或一人之手。
《易經》通過八卦形式,即:乾?,坤?,震?,巽?,坎?,離?,艮?,
兌?,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物質現象。八齡中的每兩卦(如
“乾”與“坤”、“震”與“巽”等)都是對立的,由於陰“?”、陽“─”是八
卦的根本,它說明由陰、陽兩種氣體互相結合交感而產生萬物。八卦又以兩卦相疊
演為六十四卦,進一步闡明事物交感和發展變化的道理。例如《易經·繫辭》上說: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
坤作成物……”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直到現代,中國人以至外國學者還在研究《易經》和八卦,似乎這是一個千古
之謎。1923年著名學者錢玄同發表了一個驚人的看法:“我以為原始的易卦,
是生殖器崇拜時代底東西:‘乾’“坤’二卦即是兩性底生殖器底記號。”192
7年歷史學家周予同也發表了相同的見解:“《易》的?就是最明顯的生殖器崇拜
時代的符號。─表示男性的性器官”,“?表示女性的性器官。”1928年,郭
沫若對此進一步闡述,他認為:“八卦的根柢我們很鮮明地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
崇拜的孑遺。畫─以像男根,分而為二以像女陰,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陰
陽、剛柔、天地的觀念。古人数字的觀念,以三為最多,三為最神秘。由一陰一陽
的一畫錯綜重疊而成三,剛好可以得出八種不同形式。”可見,陰陽觀念是由牝牡
這些性器官的模型引發的,而對性器官的重視又直接同人類古老的生殖崇拜的風俗
相聯繫。
以《易經》為代表的陰陽文化,系統地體現了生殖文化,並把生殖文化升華到
一個新的階段。《周易》在闡述陰陽變化萬物的哲學觀念時,性器官和性行為的術
語仍然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可感之物,深刻地反映着生殖文化的內容,例如:
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
廣生焉。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
以上所說的“動也直”、“動也辟”、“雲雨”、“感”、“交”等都是男女
性交的術語。《易經》通過對性交的描寫,以讚美宇宙生成萬物的偉大,把兩性的
交媾推及到天地交合的廣闊領域,並把對人的生殖行為的讚頌涉及到對社會、政治、
道德的產生與運動的讚頌。《周易·繫辭》雲:“生生謂之易。”這就是說,生生
不已的生殖運動構成了《易經》的根本思想,這一重視生命延續的思想對後來的中
國文化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周予同先生曾說:“儒家的意見,以為萬物的化生,
人類的蕃衍,完全在於生殖,倘若生殖一旦停止,則一切毀滅,那時無所謂社會,
也無所謂宇宙,更無所謂討論宇宙原理或人類法則的哲學了,所以生殖或者露骨些
說‘性交’,在儒家認為是最偉大最神聖的工作。”
王玉德、姚偉鈞、曾磊光在《神秘的八卦》一書中指出,道家的根本思想同樣
發生於生殖崇拜。《老子》說,“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大邦者下流,天
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天下。”老聃顯然是從女陰的生育功
能引伸出天地的起源,又從男女交合引伸出人生思想上的無為守柔,致虛守靜。這
也說明,《易經》中的陰陽二元論和太極一元論,其實都源於生殖崇拜,因為既然
生殖行為源於男女雙方交合,那麼在被擬人化的無生命世界也一定存在着雙方既對
立又統一的相互作用的原因,於是由此演繹出天地、剛柔、父母等一系列的對立統
一觀念,而陰陽正是這一系列觀念的歸納與概括。
王玉德等學者認為,這樣由《易經》中的生殖崇拜所引發的生殖文化就出現了
兩方面的特徵,首先是對祖先神靈的敬畏,儒家不信鬼神,卻對祖先格外敬重,原
因就在於此。其次,由生殖行為的男女相交導致了思維上的二元思維,從而把生殖
文化推向了更為深刻的陰陽文化,——(陽)與——(陰)雖然具有代表性器官的
原始意義,但是當它上升到生殖文化階段,它已經摒棄了具體的物象而進入抽象的
哲學思維的深度。
二、八卦中的性
《易經》、八卦中的陰陽符號是男女生殖器的形象抽取和意會象徵的綜合符號。
這決不是光以八卦的外形來簡單地比擬男女兩性的性器官,而是因為《易經》、八
卦中確實包含了相當深刻的性內容。
推崇性的決定作用,是《易經》的一個根本觀點。過去西方一些學者認為,人
是由上帝造的。然而《周易·歸妹》雲:“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
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這就是說,婚嫁,是天地之間最正常的事情,天地不
交合,就不會生長萬物,男女不婚嫁,就不能傳宗接代。《周易·繫辭》還認為:
“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即男女兩性的結合、交媾是萬物生長、人類蕃衍的根源,
這就肯定了只有宇宙間天地、陰陽、男女兩種對立因素的交合作用,才能從事新的
創造活動,否則,純陽、純陰、純男、純女都不足以生產新的生命。
不僅《易經》的根本觀點如此,其各卦也有不少有關性的內容,即以其中《上
經》、《下經》的第一起——“乾卦”、“咸卦”為例:
(原文)
? ?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對以上“乾卦”的白話翻譯是:
男性卦:是好的開始,可發展,繁榮,結果。
九在最下面一行:龍潛於水,不要行動。
九在倒數第二行:見到龍出現於田野,有利於去見大人先生。
九在倒數第三行:君子在白天努力,在晚上努力,這樣好好乾,就沒錯。
九在倒數第四行:龍在淵中躍動了,沒錯。
九在第二行:龍飛上天了,有利於去見大人先生。
九在第一行:龍飛在天上,過於高了,要後悔。
九外一章:見到許多龍沒有為首的,是吉象。
以上這個“乾卦”是男性卦,它的象形是三三,即男根。
由於是男性卦,所以一派陽剛之氣,龍來龍去的,而“咸卦”就不同了:
(原文)
? ?
咸:亨,利,貞,取女吉。
初六:咸其拇。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九三:咸屁股,執其隨,往吝。
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九五:咸其脢,無悔。
上六:咸其輔、頰、舌。
對以上“坤卦”的白話翻譯是:
感應卦:可發展、繁榮、結果,娶個女人,是吉象。
六在最下面一行:碰她的大腳趾。
六在倒數第二行:碰她的小腿,不好,不動才好。
九在倒數第三行:碰她的大腿,她用手推開他的腳,
再下去就不好了。
九在第三行:不動就好,動了就糟了,內心忐忑,朋友,照你所想的去做。
九在第二行:抱住她的背,不要後悔。
六在第一行:吻她的嘴唇,親她的臉頰,舐她的舌頭。
以上這個“咸卦”是女性卦,它的象形是??,中空,即女陰。以上這個卦是
典型的性交卦,闡明了性交前的調情動作,還有女上男下的性交體位。潘光旦先生
認為,這一段文字與其說是描寫性交的本身,毋寧說是描寫性交的準備。所謂“咸
其拇”,“咸其腓”,“咸其股,執其隨”,“咸其脢”,“咸其輔頰舌”,都是
一些準備性的性戲耍,並且自外而內,步驟分明。不論怎麼說,《易經》中竟有這
樣的內容,真令人驚嘆。
三、陰陽互補
當然,我們也決不應該因為《易經》中有了一些性內容就把它視為一本性書。
它是一本具有很深哲理的著作,它把男女兩性視為自然的一部分,以男女兩性的相
交來聯繫自然,重點闡述自然與人變化(易者,變也)的原理,它將自然界被動的
力量稱為“陰”,將主動的力量稱為“陽”,並描述陰陽如何交互作用而推動“氣”
沿着至高無上的自然法則來進行。一陰和一陽間的交互作用叫做“道”,作用所產
生的生生不息過程叫做“易”(變化)。
按照這種理論,陰陽是彼此相反而互補的兩種力量,相剋相生。在自然現象中,
月亮與冬天屬於陰,太陽與夏天屬於陽;對人類來說,女人屬於陰,男人屬於陽,
陰陽需要互補。這也就是所謂“剛柔相摩,屈伸相感而利生焉。”這都是強調陰陽
結合,陰陽互補,男女要“相摩”、“相感”,這樣才能“利生”,無論缺了哪一
方都是不行的。
在《易經·說卦》中說:
乾(?)天也,故稱乎父;
坤(?)地也,故稱乎母。
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
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
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
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
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
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以上原理显示,人們如果要快樂、長壽,必須效法自然,使自己生命中的陰陽
兩種成分像自然界一樣和諧地交互作用;同時借陰陽(男女)的接觸,彼此吸取,
從而強化這兩種成分。
因此,男女的性交不僅是單純的慾望發泄,而更是陰陽兩種宇宙力量在人類身
上的具體展現。天地相交而生萬物,男女交合而生子女,在我國古代的文學用語中,
慣以“雲雨”來形容性交,它如同從地上升起的“雲”和從天上落下的“雨”會合
一般。
以後,《易經》和八卦的這些原理被道家所發揮了,並成為以後房中術的理論
基礎。例如,認為男女性交是“陰精”(女性陰道的分泌物)和“陽精”(男性的
精液)相結合。“陰精”是無限的,而“陽精”有限所以更珍貴。男子要從吸取“
陰精”來滋補自己,所以要“守精閉關”,“御而不泄”;男子還要多改變性交對
象,多得滋補,如果一直和同一女子性交,她的陰氣就會越來越弱,對雙方都不好。
四、八卦和“性度”
“性度”是指男女不同的氣質特徵所表現的程度。任何人都是兩種不同“性度”
的結合體,具有純粹“男性度”或“女性度”的人在現實中幾乎是不存在的,只是
有主次不同和強弱不同的區分而已。
我國學者李銘遠認為,八卦和“性度”有密切關係。如果將《伏羲八卦方位圖》
和《六十四卦周天圖》順時針旋轉九十度,使陰陽各為一極,可以看到,如果以每
一卦作為一個人的“性度”,則“性度”為純陰或純陽者極少,為數眾多的是陰陽
兼具,陰陽的不同數量、不同位置和處於不同的毗鄰關係,表現出各不相同、非常
複雜的“性度”狀態。即使在陰爻和陽爻等量的情況下,由於陰爻和陽爻所處的位
置——當位與不當位以及不同的乘承比應關係,會演變出多種各異的心理特徵、“
性度”和“性度”的不同內涵,這是與人的“性度”和心理過程符合的。因此,八
卦中涵容了性的生物存在、心理存在和社會存在,也涵容了“性度”概念。而不同
狀態的性與生物——心理——社會存在的人的配偶,不同狀態的“性度”的人的配
偶,必將在人的生育、情感和性滿足上產生不同的結果。
五、初民的群合圖
李銘遠還認為,六十四卦衍生圓圖也是先民的群合圖。一陰一陽的交合,如?
和?-,可視為一男一女的交合,只不過有上主動下被動的不同而已。兩陽交合?
可視為男同性戀行為,兩陰相交?可視為女同性戀行為,而這些同性戀行為是肯定
存在於原始初民之中的。至於一男多女或一女多男的媾和,或多男多女的媾和,都
可以視為在人類創造了文字以前對群婚與雜交的記載。以上這些看法並不是生拉硬
扯,因為第一,卦圖中的圖像可以使人作這種解釋,而且與人類的婚姻進化歷程相
符合;第二,在《易經》中,屢屢出現如“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革、彖),
“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睽、彖),“垢,女壯,勿用取女”(姤),以及“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等對卦的解釋詞,可見前人也有這種解釋。
在原始社會,初民們已逐漸認識到性的重要影響與作用,他們尤其是一些長者
與管理者,對此進行了長期的觀察、探索,根據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認識水平、
倫理觀念和行為規範來觀察、認識和分析男女性交的原則,推測各種性交狀態在人
口再生產、人體健康、獲得快樂以及權力運作等方面的意義和可能的結果。迄今這
種觀察和研究所留下的最早的符號記載就是八卦圖。
六、八卦和婚姻
八卦的基本思想是陰陽二元交合。“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
生”是觀察與解釋性和人類以及宇宙運作的基本出發點。陳顧遠的《中國婚姻史》
中列舉了咸、蒙、泰、革、姤、屯、賁、睽、兌、漸、家人、恆等十二卦。李銘遠
在《八卦與性》中認為還有乾、坤、小畜、隨、剝、大過、歸妹等卦也涉及性與婚
姻。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家族關係》中也引證了小畜、大過、睽、漸、
屯、賁、晉、蒙、咸、姤、鼎、泰、歸妹、蠱等卦涉及性與婚姻問題。
如前所述,如果把六十四卦中每一陰爻或陽爻視為一男女,則显示了群婚與雜
交時代的性與婚姻狀態。如果把上卦及下卦各視為一個人,則显示了兩個異性或同
性間的交合。
許多古人以八卦來指導擇偶與婚姻。當然,如果用基於占卜時的偶然性得到的
卦象來作為擇偶並預測婚姻生活前景的重要方法,那是十分荒謬的。但是,如果把
不同性別、年齡、認知、人格和自我意識等雙方的諸心理因素概括為陰陽、內外、
上下及當位與不當位等可資比較的數,再畫成雙方各自的卦圖,再根據雙方各自在
家庭、婚姻中實際扮演的角色來確定孰為上卦或下卦來分析、判斷,可能還有一定
的研究價值。因為各人的環境因素、心理因素等主客觀條件對男女雙方的心理是否
相容、將來的婚姻生活是否和諧是有很大影響的,如果把這些條件概括成可資度量
和比較的數作分析研究,並據此推測人們婚姻生活的前景,是有一定道理的。
七、性關係的預測
在古文化中,往往是糟粕與精華並存,既有迷信的方面也有科學的成分,不能
一概而論。《易經》在某些方面的預測可能有一些道理,但是不等於它在一切方面
的預測都有道理。對於古人來說,《易經》是一部筮書。筮是人們要預知人事吉凶、
向天神請示的一種巫術。那時的人們在打仗、嫁娶、築屋、遷居等許多大事上都要
預卜凶吉,以定行動。因此,《易經》、八卦在指引人們如何處理性關係方面也起
一定作用,當然,這種作用是需要分析、研究的。例如:《左傳·昭公元年》:“
晉侯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
趙孟曰:‘何謂蠱?’對曰:‘淫溺惑亂之所生也。於文,皿蟲為蠱;谷之飛亦為
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皆同物也。’”這是醫和引用《易經》
的“蠱”卦來解釋蠱疾。所謂蠱疾是精神錯亂的病。醫和先解釋蠱字的含義,食器
里生蟲子叫做蠱,莊稼生蟲子也叫做蠱。他又解釋“蠱”卦的卦象,“蠱”卦是上
艮下巽,艮為山,巽為風,“蠱”卦是風吹落山木之象;同時,艮為少男,巽為長
女,所以“蠱”卦又是女惑男之象,所以說“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
又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齊棠公之妻東郭偃之姊也。東郭偃臣崔武子。
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見棠姜而美之,使偃取之。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
自丁,臣出自桓,不可。’武子筮之,遇《困》?之《大過》?。史皆曰‘吉’。
示陳文子,文子曰:‘夫從風,風隕妻,不可娶也。且其‘繇’曰:困於石,據於
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困於石,往不濟也;據於蒺藜,所恃傷也;入於
其宮,不見其妻,凶,無所歸也。’崔子曰:‘嫠也何害!先夫當之矣。’遂取之。
”
這就是說,崔武子(崔杼)要娶棠姜,用《周易》佔了一卦,遇到“困”卦(
?),第三爻由陰變陽,便成《大過》卦(?)。史官都認為吉,但陳文子認為不
吉。因為“困”卦是上兌下坎,依《說卦》:“兌為少女,坎為中男”,少女是妻,
中男是夫,有夫妻相配之象,所以史官認為吉,正是根據此象。但是變為《大過》,
則是上兌下巽,“困”卦的坎變為巽,是夫變為風,上兌下巽的《大過》是風吹掉
其妻,所以陳文子說:“夫從風,風隕妻,不可娶也。”這是根據卦象來論斷吉凶。
其次,陳文子又引《六三》爻辭而加以解釋,“困於石,往不濟也;據於蒺藜,所
恃傷也;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無所歸也。”這是說,人走路,竟被石頭絆倒,
前進也無益處;絆倒而兩手抓在蒺藜上,是受到所依靠者的傷害;像這樣,回到家
中,將要看不見妻子,人亡家破,無可歸宿。
八、倫常關係的變化
在《易經》里,對封建社會的所謂男女之大倫,也提出了一些看法。例如,“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
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措。”
這裏,就把“天地——萬物——男女——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義”
一環套一環地聯在一起,把一整套封建秩序與天地萬物聯在一起,從而證明它是天
生的,不可違背的,而男女、夫婦關係又是封建秩序的一個環節、一個組成部分。
《易經》產生的時代,正是我國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的時代,在這個時代,
男女的倫常關係起了很大變化,由女性崇拜轉變為男尊女卑,這種變化在《易經》
與八卦中留下很多痕迹。
八卦有不少尊崇女性、重母統的內容。例如“歸藏”六十四卦始於純陰的坤,
純陽的乾次之,表明殷時尚重母統、情感關係和母系血緣關係,即“殷道親親”。
但是,《易經》六十四卦始於乾,坤次之,這表明周時父系社會已戰勝了母系社會,
那時尊崇父統、男權和父子繼承,即“周道尊尊”。所以,“坤乾”六十四卦显示
了女尊男卑,“乾坤”六十四卦显示了男尊女卑。
分析卦位,以上位為尊貴,下位為卑賤。如對一男一女的結合,有許多卦是女
尊男卑位時,其卦名有积極意味。如泰、復、謙、益、大有、咸等。未濟卦也是指
萬物不可有窮盡,天道循環不已,人事也無窮盡。反之,男尊女卑位的許多卦各有
消極意味,如否、姤、履、歸妹、剝、損等。甚至既濟卦也談到盛極必衰為不可避
免之必然。
如果再對咸卦作分析。李銘遠認為它除了如前所述的描寫男女交合的意義外,
還可以看出兩層意思:一是在女尊男卑社會的婚姻與性關係上,女性积極主動被認
為是好事,女性居尊上位是好的;二是咸卦也显示女上男下的性交方式也是好的。
反之,艮上兌下的損卦?,則显示出男子以尊上积極態度與女子婚媾,會造成損害
與減少,這反映出在母系社會中認為男子在婚姻與性關係中居上尊位並非好事。
以上內容反映出母系社會遺留的觀念與風俗,但是從《易經》與八卦中也可以
明顯地看出在新興的男權社會中女子處於從屬地位的觀念變化。《易經·坤卦》說,
坤是“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不難推斷,乾是“天道也,父道也,君道也”。
由此可見,它認為男與夫與君應該處於尊貴的地位,以剛健為吉;女與妻與臣應該
處於卑賤的地位,以柔順為吉。又如《恆·六五》指出:“恆其德,貞,婦人吉,
夫子凶。”《象》傳的解釋:婦人要“從一而終”(這未必是周初人的廣泛觀念,
但《易經》作者會有這種看法),所以“恆其德”是吉;男子要因事“制宜”,所
以“恆其德”是凶,這也反映出古人重男輕女的觀點。
從上述可以看到,《易經》對當時人們的性以及生活的其它方面都有相當大的
影響。而且,《易經》對後世的哲學思想、宗教、性學以及其它許多學科影響也極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