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是中國祖先對世界的認識論。先人認為,世界是由五種物質構成的,即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相互作用,產生了世界的千變萬化。
現代科學(化學)認為,世界是由109種化學元素構成的,這109種元素相互作用,產生了千變萬化的世界。
現代科學的109種元素被寫進教科書,學習、研究、應用(當然是對的),而指導中國幾千年文明發展的五行體系,卻鮮為後來者知,甚至有人竟掄起大棒,明確否定流傳幾千年的五行體系,實屬遺憾。由於兩者認識世界的角度不同,不能說哪個對,哪個不對,而兩者當各有千秋,互不替代。因為五行體系既涵蓋物質,又涵蓋了意識,因此,當較化學元素具有更廣泛的應用空間。我們的老祖宗高明之處就在這裏,將物質和意識牢牢地捆在了一起,用一種思維模式探索物質和意識的所有問題。
一、五行學說起源與名稱
五行學說起源問題眾說紛紜,有一說在西周時產生,有一說在更古遠的時代,更有雜說認為非地球文明,怛形成較完整的五行學說在西周時代基本無爭議。
何謂“行”?往來天地之間而不窮者,謂之行。“五行”即運行於天地之間的五種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二、五行學說的特性
木:又名,曲直。源於自然界的樹木。具有生髮、向上、和順的特點;
火:又名,炎上。源於自然界的火。具有炎熱、向上、激烈的特點;
土:又名,稼穡。源於自然界的土。具有厚重、養化的特點;
金:又名,從革。源於自然界的金屬、礦藏。具有堅硬、肅殺、淸涼的特點;
水:又名,潤下。源於自然界的水。具有流動、向下的特點。
五行特性在各種預測中均有應用,當熟知。比如,預測中出現的某人,如臨五行金,則此人多半心直口快,膚白,具有金的特性。如臨五行火,則此人多半熱情,积極,脾氣大,像火一樣的特性。五行更多的其他特性參見《五行配屬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