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是對水、火、木、金、土等五種物質屬性和這五種物質運動方式的總稱。中醫用五行來解釋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占測者用五行相生相剋來推算人的命運。中國思想家把五行視為構成世間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用來說明和解釋客觀世界。五行中具有相互促進,相互依存關係,稱為“相生”,簡稱為“生”。“生”具有產生、幫助生長和聯繫等意義。五行不僅具有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相生”關係,而且還具有相互約束,相互克制的關係。五行相互制約的關係叫做“相剋”。
五行相生的次序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剋的次序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接觸和觀察,認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意思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穡”,意思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意思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意思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
古人基於這種認識,把字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金、木..水、火、土本身,而是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可相比擬的抽象性能。
上個世紀50年代以後中國大陸有關古代陰陽哲學的認識幾乎是統一的,而這種統一就在於陰陽學說符合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論。與此相關的認識是,五行理論就是古代樸素的唯物論,而這種說法的依據就是把《尚書•洪範》中的五行理解成五種物質。近年來這種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這表現在很多學者試圖擺脫辯證唯物主義的統一哲學模式來重新理解古代哲學思想。事實上,當離開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回歸到秦漢之前哲學水平上的時候,陰陽哲學就會顯現表現出其原本的內容。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台灣學者徐復觀就注意到,先秦文獻中凡提到“五行”時大都是用“陰陽五行”,而提到陰陽則經常不帶有五行,這說明五行是依附陰陽存在的。遺憾的是徐復觀對陰陽五行理論的考察沒有關注到還有中醫學的存在,也沒有提及《黃帝內經》中的相關論述。因此對陰陽理論如何駕馭五行學說沒有做出進一步的探討。實際上,陰、陽、木、火、土、金、水,在原本體系內都是抽象的概念,其中的木、火、土、金、水並不是指有形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