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道”與“哲學”
分類: 周易哲學
“道”不是終極的物質概念,而是物質和精神的源泉,因此它不是一個簡單的輪迴着的宇宙,而是恆在的,它包含自然世界存在的規律,也包含體現這種規律的宇宙物質形式,物質形式和存在規律抽象到“道”是同一的,這種性質決定“道”沒有本源,也不需要本源,“道”就是終極。
自古以來,由於無法理解宇宙的本質問題,產生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對立的世界觀體系。從“道”的“筍衣律”來看,這兩種認識系統都是人類整體認識系統中兩個處於一定 “筍衣級別”上的兩個平行的“筍衣系統”結構,是整個按照逐漸接近“道”的本源的規律排列存在的靜態的“筍衣系統”結構模型中的兩個渺小的有關認識的“筍衣系統”單元。把它們抽象到更高的認識系統的時候,“道”的逐漸清晰的規律,就會讓他們統一在新的系統中合而為一。
唯物主義的深刻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是在其對待意識的主體問題上暴露出來的,唯物主義是在“物質決定意識”和“超物質的形式不存在”這樣一個假設前提下來建立起來的世界觀體系,可是他卻不得不承認意識的存在,並且把意識作為其思想體系的一個重要範疇來加以重視和討論,但意識的主體被故意忽略了,所以一旦涉及到有可能物質化的精神(意識的主體)的時候,它就矛盾重重,不能自圓其說!
在唯心主義里有兩個支流:一是主觀唯心主義;一是客觀唯心主義。
承認意識決定物質的是主觀唯心主義;承認鬼神主宰世界的是客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有些相象,只不過辯證唯物主義不承認鬼神的客觀性而已,鬼神是人類目前所不可知的,不可知不等於不存在,鬼神的存在與否的問題,唯物主義首先就主觀的斷然否定,這是和唯物主義的認識觀本身自相矛盾的。
其實沒有必要,因為唯物主義正如它所達到的程度那樣,只是停留在描述物質和意識關係的筍衣程度,它並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去追溯物質和意識的本源。
但“道”的“筍衣律”很好的解釋了這一切。
道的不同而連續的“筍衣系統”單元的按照逐漸接近“道”的本源的規律排列的結構形式,形成整個宇宙有形的部分,就是物質部分,就是“有”;而各“筍衣系統”單元之間的相互關係、內部屬性和排列規律形成這個宇宙的無形的部分,就是真理,就是“無”。
“無”和“有”都是客觀的存在。
現在我來詳細的介紹一下道的筍衣規律:“道”以無數不同的表現形式存在於無數的“筍衣系統”單元之中,這些系統單元以“平”行、“縱”行、“道”行、交叉……等方式構成宇宙的存在。在“道”行系統中,越高級的系統越接近“道”的本源,因此筍衣級別越高,筍衣系統所包含的子系統數目越少,因為很多上一級的系統結構因為抽象上來而融合,所以沿着接近“道”的本源的方向,矛盾是逐漸統一的,結構是逐漸簡單的,這就是大“道”致簡的含義。
道的“筍衣規律”揭示了一個由一系列“筍衣系統”單元按照逐漸接近“道”的本源的規律排列的系統結構模型,那是個靜態的系統結構,人們需要的只是從一個系統跨越到另外一個更高的系統的意識掃描,這個結構的特徵是越高的層次系統數量越少,即接近道的本質的程度越大,矛盾融合的程度越高!這就是道的“筍衣系統”的大致模型特徵。
動態的是意識,道的“筍衣結構模型”則是靜止不動的,道的“筍衣結構模型”包含一切的存在可能性而使宇宙產生無限的意識印象。
無論是動態還是靜態,道的“筍衣結構模型”就象陰陽魚一樣那麼亘古不變的存在着,可靜可動。靜,可以觀察其不變的筍衣系統結構特徵(物質),動,可以觀察道的“筍衣結構模型”單元運行的規律(真理)。誰說真理不是客觀存在的?道的筍衣系統結構靜態的存在,決定了各系統之間關係和運動規律的客觀存在,而這種規律是客觀不變的。
平庸的人總以為道的物質本源才是唯一追求的自然世界的真相,其實道的存在形式包含了那個所謂的道的物質本源,道就存在於這個客觀的“道的筍衣系統結構模型”中的每一個環節之中,“道”和“道的筍衣系統結構模型”同樣以宇宙本源的身份存在着。這就是自然世界的真相。
因此,現代天文學家不斷加大太空望遠鏡的功率,企圖從宏觀發現宇宙誕生的秘密,這是徒勞的。
其實宇宙的誕生(從無到有)和因此產生的宇宙中一切時空系統的存在本身,就是宇宙的客觀真相,靜態的看這個結構就是宇宙的物質本質,動態的看這“筍衣結構模型”的規律,就是這個宇宙的精神本質!
道的哲學不僅僅是唯心主義或唯物主義那幺簡單。正如我此前之所說,這兩個較量了數千年的哲學觀其實在一定高度的筍衣級別上是屬於一個筍衣系統的,也就是說是統一的。
“道”在認為運動是因為意識在檢視連續的“道”的“筍衣結構模型”系統單元(筍衣系統結構模型中的每一個環節)而產生的規律性屬性差異造成的主觀運動印象的同時,它還認為“道”和“道”的“筍衣系統單元”按照越來越接近道的本源的規律的排列結構模型本身是亘古永存的。
有人問:物質為什麼會運動?
其實這個問題佛教六祖惠能有過比較直接的論述,《六祖法寶壇經》:“值印宗法師,講涅盤經。因二僧論風幡義,一曰風動,一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我在前文已經說明,“道”的存在是以一個由繁到簡的筍衣系統結構模型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道”以不同的表達形式存在於一切級別的筍衣系統之中,在這個逐漸接近道的本源的系統結構中,道和這個結構中的系統單元本身是不變的、有形的,就是“有”、就是物質;系統之間的關係和逐次接近“道”的本源的系統規律就是無、就是真理。
這個複雜的“道”的“筍衣系統結構模型”是亘古存在,永不變化的;為什麼我們看見物質是運動的呢?
這是因為“心”(人的意識)在檢視這個複雜的筍衣結構的各個系統單元時,或從簡到繁,或自繁入簡,或跨越系統,或正或反,當我們沿着時間的方向瀏覽這個系統模型的各個連續的局部單元時,各連續系統單元(物質)之間的屬性發生了連續的變化,和“道”的關係變化了,於是物質在我們大腦中造成運動的錯覺。
運動有規律嗎?有,總的來講,就是筍衣規律。
時空隧道存在嗎?存在,不過物質(筍衣系統結構)是不變的,可以在時空中穿梭瀏覽的只能是意識。
“飛矢不動”、“心動幡動”不是悖論,它們是這個道理的客觀描述。
悖論的定義應該是邏輯盲點,是說邏輯也是有缺陷的,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其實不難,邏輯的缺陷其實是它所處筍衣系統中哲學的缺陷帶來的,因此抽象一下,讓世界觀發展一下,以前的邏輯悖論就變成合理的陳述。
悖論其實是不存在的,一旦我們從哲學上找到了解決邏輯上缺陷的辦法,這個悖論就消失了
對“道”認識的基本方法:對“道”的認識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都始終貫穿着一個“抽象”的行為,從一切系統中抽象出來,最終就是宇宙的本源“道”。因此所有矛盾的東西包括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物質和意識、哲學和宗教、科學和迷信等等抽象到“道”時就是同一個東西。但這不代表“區別”沒有意義,“道”的各筍衣級別形式之間的區別性成就了現實複雜宇宙的客觀存在性。這就是“道”的辯證和宇宙的辯證。“道”的不同筍衣級別形式同時也讓現實因此而產生關於它們存在的相互關係的規律或學問。
所以老子說“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常人不是不能理解就是曲解或乾脆篡改成“多言數窮”。其實他是說,對眼花繚亂的“道”在不同筍衣系統中的存在形式過於關注和執着就不利於對“道”的“萬物之母”的本源的認識!
因此就認識系統而言,所有的哲學、理學、玄學、宗教、科學……都是有缺陷的,缺陷就在於他們將“道”不同程度的包裹住而無法顯現道的全貌。
沒有缺陷的哲學、理學、玄學、宗教、科學……是不存在的,當他們克服缺陷而走向完美時,就抵達“道”的最後一層筍衣,沒有了筍衣區別的哲學、理學、玄學、宗教、科學……其實只能是歸於一,就是“道”本身。
科學並不比其它并行的學科比如玄學更完美,科學的缺陷是有目共睹的,同樣其它學科的缺陷也是同樣的情形,當他們走向完美時,科學和其它學科就會失去界限而進入“道”的下一個更高級的統一的層次!
其實科學本身的定義不是那麼糟糕的,這個系統的“道”是被庸人刻意多包了一層筍衣的,所以他居然排除客觀存在的先驗性特徵,無法超越實證而直達“道”的本質,這也正是科學無法克服的自身的缺陷。真理是客觀的,人驗證不驗證它都存在,而科學是一門驗證的學問,所以他作為“道”的一種特殊“筍衣系統”單元形式有着現實的實用價值同時也有着深刻的發展局限性!
再見,黑格爾!再見,馬克思!再見,尼采!再見克爾凱郭爾!再見,費爾巴哈!再見,薩特!再見……
人類的哲學也正是在這種不斷的自我否定中走向更高的“道”的筍衣級別,就好象馬克思、費爾巴哈、克爾凱郭爾之否定黑格爾一樣,否定其實是繼承的、提升的,正是道的筍衣規律所揭示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