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開山大宗師,是孔子,這一點,在儒家學派開始及整個兩千年的傳承過程中,都始終清晰。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與先秦之前的文化傳承,六藝以禮為主幹,來源於周禮。這一點孔子自己在世時,也交代得清楚。孔子出生地在山東,在山東生活到51歲。著作時期的晚年,65歲以後,也回到了山東。中國儒家學派形成於山東,中國儒家的發祥地是山東。山東出了孔子,出了儒家。這是山東齊魯一地,對中國文化的巨大貢獻。
我們通常講中國的中原,中原是漢文化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在今日我們可以把山東一地,划入中原範圍。先秦時期,更早些時期,中原的概念與地域所指,不包括山東。司馬遷《史記》中講,司馬遷的觀點,中原指的是“三河”一帶。指“夏人都河東,商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明確是指今天的洛陽黃河一段。洛陽黃河一段,南邊、北邊、西邊,在今河南西北部,豫、晉兩省交界一帶。河南、山西交界處的王屋山以西,為河東。洛陽一帶的黃河的北邊,太行山南邊,為河內。洛陽為河南。這是先秦以前,所指的中原。即便在今天,人們的觀念,山東文化是齊魯文化,河南文化是中原文化,在人們的觀念中地域文化特色與區別,依然是明顯的。齊魯文化肇始於周公封地,完成於孔子,完成孔子選擇周文化作為創立儒學的底本,以至創立儒家學派。這是不是說,儒家學派從開始就與中原文化不是同一回事,從儒家學派的傳承關係上,也與中原文化不是同一回事,進一步講,儒家學派,並非中原文化,並非直接以中原文化為方法根基,為理論來源。
孔子出生在山東,成長在山東。出生、成長在周公的封地。接受、移植中改造了周文化,這是孔子的天命嗎?孔子自己,卻是商部落的後裔。一個商部落的後裔延續、光大了滅掉自己祖族的周代文化,孔子自己有沒有自己的文化心理?孔子去魯。孔子到底為什麼離開了魯國?這是不是應該追述到孔子個人的文化心理上去?近代以來,儒家特別是孔子這個聖人身份,經歷了百年簸蕩,基本上剝落乾淨了原有的太多的政治成分,更多地显示為文化價值之時,追究孔子去魯,也應該從中揀去其在魯國時因為丟官而去魯的的因素,應該揀去其所謂在魯國已經不能夠施展政治包袱的因素,而應該更多的去分析、找出孔子去魯的文化上的因素。
孔子去魯,泰山無色。這是山東在為中國培養聖人時的恥辱。孔子在山東生活到了51歲,51歲,在古代,應該已經是一個老年人的年齡。這樣的年齡,而要拋棄故土,心中有無深層的酸痛?孔子自己說,五十而知天命。這樣的年齡,已經知天命。這個天命,我們可不可以理解為孔子已經到了知道自己不是做官的命,可不可以理解為孔子已經明白了天所賦予孔子的,是文化創造,是文化理想,不是政治治理。孔子去魯,是為了為文化擔當些什麼。兩千年來儒門子弟以為的孔子周遊列國,是為了尋找施展自己的政治包袱的說法,也只應該說是猜想,應該大打折扣。孔子去魯,只為了文化,只為了完成自己心中的文化追尋。
周遊列國,兩千年間,在人們的觀念中,形成了大錯覺。錯覺為孔子當年游遍了中華大地。實際上孔子的游列國,範圍小的很。實際上只是遊歷了相當於今天河南的一個省,又僅僅是河南省的一部分。我們在今天的中國地圖上,不用,僅僅在河南省的地圖上,就可以完全勾勒出孔子當年周遊列國的路線圖來。標出這個路線圖后,我們更要笑了,孔子周遊的列國,實際上主要集中在河南省的一個地級市的範圍之內。就是20多年前的原新鄉地區範圍。這個範圍,東起大丕山西邊的衛輝,西至王屋山東邊的濟源。 如此小的一個範圍,孔子待了14年。孔子為什麼待在如此一個小範圍內不走,賴着,到底是為什麼?
孔子長居地是衛國。今天的衛輝。居住的人家是姓顏的人家,是孔子弟子顏子的族人家。我們知道,孔子幾歲時,60多歲得子的孔子的父親就去世了。孔子是由母親一手帶大。在成長過程中,還遭受同族驅趕。孔子母親為顏姓。孔子在成長過程中是不是養成了一些母族情結?孔子的顏姓母親與河南衛輝顏氏家族,有無血緣?顏子與師傅孔子,有無血緣?我們知道,當時在山東,顏子已經參与了孔子去魯事件。
孔子周遊列國而不游,大多住在衛國,應該不是為了哪個衛國的女人衛嬉吧?食色,性也。一個人常年出門在外,有一些緋聞,正常的事情。孔子不應該是為了衛嬉。當衛王出遊,衛王與衛嬉並排而坐,親親熱熱,視坐在身後的孔子為無物,孔子大有感嘆:不見有人熱愛道想愛美色一樣啊!這促成過孔子離開衛國。
孔子待在如此一個小範圍內,賴着不走,真正的原因,是孔子自己認為自己是商部落的後裔。孔子離開魯國的根本原因,也在這裏。51歲之前在魯國,孔子曾經短暫的主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