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原理 解易根本
本體詮釋學在融會中西哲學上的重要突破是以易經詮釋學作為中國本體詮釋學的原型,從而突破了哲學詮釋學的本體論困境。《周易辨證》的易經詮釋學抓住解易的根本,清晰地闡述了周易的原理,也就是周易的宇宙生成觀,後來成為我國諸子百家世界觀的基礎。繫辭認為八卦是根據天象、地宜等制定出來的,周易取法於天體的運動,日月的運行。
周易原理的出發點是中國古代的天文地理,取法於天象物候。《周易》的圓周取象於天盤的運轉,按天地日月的運動,精確地說,一個圓周是365又1/4度。古人根據日月星辰的運動情況制定出曆法,見於文獻的,最古的是《夏小正》,其次是《堯典》。春秋時的《管子》里有些記載,再后是《禮記·月令》。秦朝時的《呂氏春秋》也有《月令》。漢武帝時,巴郡落下閎運算轉歷,推步晷刻,以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日夜半朔冬至而名節令。察寒暑,制定出有名的太初曆。但這些記載都是堯以後的事情,伏羲時是個什麼樣子,沒有文獻可證,我們只能按傳承去推論。大致說來,春秋時的曆法是古四分曆。四分曆規定一個回歸年長度為365又1/4日,在十九個太陽年中插入七個閏月。因為歲餘1/4日,故名四分曆。這種曆法是在春秋末年,已是當時最先進的曆法。
卦爻是模仿天體的運動而設計的,六爻相互推盪,總的運動方向是從初爻向上爻運動。從上爻隱去,退出來,經歷一段重生的過程,再從初爻長出來。如同天體運行,太陽從東邊升起,西行一個白晝,從西邊落下;月亮從東邊升出,運行一個夜晚;太陽經過一夜的新生,再從東邊出來。古人也這樣認識人的生命,卦書里講十二宮,把生命過程看成一個循環: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首尾循環。萬事萬物無不如此。天象的運轉是改正朔的根據,古人基本上是根據北斗星所指方位來說明,十二辰在表示方位上比較一致,所以又把十二辰配在十二消息卦上。斗柄建子,節氣為冬至,陰極而陽生,配十二消息卦的復卦,其他卦順序下排。建子之月對應於周曆是正月,商曆是十二月,夏曆是十一月。因為夏曆比較合乎農時,所以農曆一般沿用夏曆的正朔。
關於天干和八卦的搭配,納甲說較為合理。納甲的說法,現在能見到的典籍,始見於京房的積算法,但京房沒有作出說明。他的作法是把十天干配在八卦上,乾卦配甲壬,坤卦配乙癸,震卦配庚,兌卦配丁,巽卦配辛,艮卦配丙,離卦配己,坎卦配戊。《周易》里可以見到有關五行學說的痕迹,但遠不如漢代人說的那樣濃重。東漢鄭玄認為,《周易》里還有爻辰的學說,西漢的京房也把爻辰用於裝卦,但從《易經》本身看不出有爻辰的痕迹。鄭玄認為,《周易》里還有十二律的原理,這從《周易》本身看也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