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繫辭(上)原文通俗譯解
(一)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譯文】天在上而高貴,地在下而卑賤。乾卦象徵天,坤卦象徵地,就由此決定了。天地間,萬物由卑下到高大,雜然陳列,就是卦中的六爻所象徵的貴賤之位了。萬物的運行,一動一靜有一定的常態,動則剛,靜則柔,卦中陽剛之爻和陰柔之爻就判斷出二者的截然不同了。宇宙萬物的性向不同,同類的相互聚合,自然形成不同的群體,彼此之間利害的調和與衝突,便有了吉與凶的占斷。宇宙的運動,在天形成日月星辰,白晝黑夜以及四季更替等更象,在地則有山岩原野、川澤湖海以及飛禽走獸、動植礦藏等各種形態,各種變化也就顯現出來了。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譯文】所以,陽剛與陰柔相互排斥吸引,八卦所象徵的天、地、風、雷、雨、山、澤八種自然現象相互推盪,便產生了八八六十四卦所象徵的各種複雜的現象。天地之間,以雷霆鼓動而催發萬物,以風雨滋潤而長養萬物。宇宙中的日月運行,便有了寒暑季節的循環。代表天的“乾”就成了男性的象徵,代表地的“坤”便成了女性的象徵。天地是萬物的根源。“乾”的功能在於偉大的創始,“坤”的功能在於繼承順從而完成有形的生命。“乾”的功能是自發的,容易達成創始的使命,“坤”的功能是順從,簡易地作成萬物。(坤體現乾的原創功能,乾通過坤而作成萬物)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譯文】容易就易於了解,簡易就便於遵行;易於了解就會使人親近,容易遵行就能成就功效;有人親近便能保持長久,能成功效就能夠發展壯大;能保持長久是有才能的人的智德;能夠壯大是有才能的人的功業。懂得容易與簡易的原理,那麼天下一切事物的變化之理也就把握了。人若能領悟天下萬物的變化之道,那麼人就能在天地宇宙間確立其地位了。
(二)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譯文】聖人們觀察宇宙萬象而設定卦爻,在卦爻之下,附記文辭來說明事物變化的吉凶,並通過陽剛之爻和陰柔之爻的一動一靜、一進一退的演變來體現其變化之道。所以,卦爻辭所說的吉凶,是成功與失敗的象徵;悔與吝,是憂愁與顧慮的象徵;變化,是陰陽進退的象徵象徵;剛柔,是晝夜動靜的象徵。六爻的升降變動,體現的正是天、地、人各自的變化規律。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譯文】所以,君子平時立身處世應遵循的,是易所體現出的高低升降、進退消長的變化次序,所樂於反覆品味的,是各爻爻辭所體現的奧義。因此,君子平時善於觀察各種物象,進而體味領悟其卦辭和爻辭,將要行動時則要觀其卦象的變化,並仔細推敲其吉凶的占斷。如此,君子的一舉一動必會得到自天的輔佐,吉祥而無往不利。
(三)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者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譯文】彖辭,是用來解說卦象的。爻辭,是用來解說事物的變化的。吉與凶,是用來說明得失善惡的。悔吝,是用以說明當事者有小的過失。無咎,是說明只要關於補過即能趨吉避凶。所以,貴賤尊卑,依六爻的位置而定;各爻作用的大小,由其在卦中的時位而定;吉凶的辨別,依各爻的爻辭而定;卜到憂慮悔吝的卦,就要靠自己堅定的信心來決定;如何彌補自己的過失,則取決於自己對過失的懺悔。所以,卦所象徵的物象事理有大有小,卦爻辭的含義所指有險有易。無論卦辭爻辭,它們都明確地指示出各自的變化趨向。
(四)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譯文】《易經》是以天地變化的大道為準則的,所以它能夠圓滿地包容天地間一切事物的變化規律,並能使其條理化。古聖先賢們,抬頭觀察天文星象,低頭詳察地理自然,所以能夠了知晝夜明暗更替變化的原因。由事物成長滅亡的過程,從而了知道知人生死的道理。他們懂得,人的形體是精氣化合的,遊魂是精神變現的,所以他們也就知道鬼神到底是什麼東西了。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譯文】《易經》所闡述的義理與天地變化之道相似,所以,依此而作出吉凶的判斷便不會與天地之道相違背;它所體現出的智慧萬物且能濟世救人,所以運用它不會逾越天地之道的法度。《易經》能使人觸類旁通而不會流於散亂無章,能使人樂於天道而察知命理,所以知易者沒有憂愁。同時《易經》也啟示人們要安於自己的本分,努力去完善自己敦厚的仁德,所以知易者能博愛萬物。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譯文】《易經》包括了天地間所有造化而不使哪一樣超越範圍,委曲成全而不會使哪一樣遺漏。《易經》通達明暗、生死、人鬼等的變化之道而具備大智大慧,所以說《易經》所體現的神奇功能無所不在,《易經》所體現的變化之道貫通所有而又無固定的形態。
(五)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譯文】陰柔陽剛交互作用,相反相成,這就是所謂的天道,也就是《易經》所體現的道理。繼承大道就是善,使大道具體化,成就天道之功業是人的本性。人的見識是有局限性的,往往以偏概全。仁者看見天道之用說是仁,智者看到天道之用說是智。老百姓(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運用天道卻毫無所知。所以君子所走的道路,知道的人就太少了。天之道以仁愛的面貌顯現,其不可思議的功能隱藏在各種效用之中,它鼓動萬物以生機完全是無為無心,並不象聖人那樣心憂天下,天道的盛大德行與偉大事業可以說是至善至美了。長養萬物而擁有萬物,富有無比,這叫偉大的事業,每天以新的變化造化萬物,永不停息,這叫盛大的德行。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譯文】生生不息,日新又新,這就叫易;完成天地之間各種造化,這就叫乾;效法天的功能而成萬物,這就叫坤;將天地之數推演而預知未來,這就叫占卜。由占卜而通曉事物的變化並採取應對的措施,這就叫事務;能夠通達變化莫測的陰陽變化之道,這就叫神。
(六)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譯文】《易經》所蘊含的義理真是太廣太大了!從遠的方面來說,則是無邊無際;從近的方面來說,則是沉靜不動且端正明確;從天地之間來說,則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理無不具備了!以《易經》中最重要的乾卦和坤卦來說,“乾”亦即天的作用,靜止時專一而無其他,變動時,正直而不屈折,所以產生偉大的宇宙。“坤”亦即地的作用,靜止時閉闔而包容含臧,變動時則開放而順受不拒,因此才產生了廣大的萬物。《易經》中乾坤的廣大之義與天地之道一致,應對變化之理與四季循環類似;陰陽消長的規律與日月運行相當。易知易行的完美性與天地至高無上的德性相匹配。
(七)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譯文】孔子說:“《易經》的義理已達到極致了!”《易經》本來是聖人們用來完善自己的德行進而擴大自己的事業的。理想崇高而禮儀謙卑(也就是從高處着眼由低處做起),崇高故效法天,謙卑故效法地。天高地下的位置確定了,那麼《易經》的道理就可以在天地之間實行了。道之為道,不生不滅,如如不動,明白了這一點,那麼就入了大道之門。
(八)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譯文】聖人們想要顯現天下萬物的奧秘,便擬畫各物的形象,用卦象來象徵天下萬物,所以把它稱作“象”。聖人們想要顯現天下萬物變動的法則,便觀察萬物的變化情形,加以總結概括,融合貫通,從而形成處理事物的常規法則,再將這些常規法則,用文字寫出附在卦象卦畫的後面,以斷其是吉是凶。所以把它稱作“爻”,爻是交的意思,天下萬物相交則動,不交則不動,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譯文】《易經》道出了萬事萬物變化的奧秘,卻不會讓人厭惡,言天下萬事萬物最高的變動法則,卻不會讓人感到混亂。卦象模擬出事物的變化,聖人們再加以概說,對概說的結論再加以議定之後才形成變動的法則。模擬和議定是形成變化法則,揭示萬物奧秘的關鍵所在。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譯文】中孚卦“九二”爻的爻辭說:“鶴在日陰里鳴叫,小鶴應和;我有好酒,我與你同杯分享”。孔子進一步引申說:“君子平時居家所說的話,如果是好的言論,在千里之外,也會有人感動響應,更何況是近在身邊的人呢?相反,如果是不正當的言論,在千里之外也會引起他人的反對,更何況是近在身邊的人呢?言論由自己的口中發出,在民眾的身上造成影響,行為在近處發生,在遠處產生作用。言談舉止,對一個君子來說,象是門的軸、弩箭的扳機,門軸和扳機一旦發動,就已經決定了榮譽或恥辱。由此看來,君子的言行足以感天動地,怎麼能夠不謹慎呢?”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譯文】同人卦“九五”爻的爻辭說:“與人合同,先驚喜大叫而後相擁大笑”。孔子引申說:“君子所走的道路,要麼入世濟人,要麼隱居修身;或者保持沉默,或者發表言論。看上去表現形式不同,實際上道義的本質是一致的。二人的意志相同,其鋒利足以切鐵斷金,意志相同的言論,其氣味如蘭草一般馨香芬芳。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譯文】大過卦“初六”爻的爻辭說:“祭器的下面,鋪以白色的茅草,沒有過失”。孔子引申說:“祭器即使是放在地上也是可以的,現在卻在下面鋪上潔凈的茅草,哪裡還會有過錯呢?這樣做已是謹慎到極點了。茅草雖然不是貴重的物品,但鋪在祭器的下面,其功用就非常重要了。對重大的事項,只要這樣小心謹慎地去對待處理,那就不會有什麼過失發生了。”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譯文】謙卦“九三爻”的爻辭說:“勤勞而謙遜的君子,終究會吉祥的。”孔子引申說:“君子勤勞而不自誇,有功而不佔有,為人厚道到了極點,把功勞推到其他人的身上。德行指的是富而不驕,處世則要嚴已寬人。謙卦所蘊含的道理,就是以極其恭敬的態度在天地間立身處世才能保持應有的地位。”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譯文】乾卦“上九爻”的爻辭說:“處於極高位置的龍上下不能、進退兩難,以致心生後悔。”孔子引申道:“高高在上,雖然高貴卻已失去了地位,雖然極高卻已失去了民眾,雖然有賢明的屬下卻得不到輔佐,所以在這種情形下有所行動就會招來懊悔的結果。”
“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譯文】節卦初九爻的爻辭說:“不出門庭,便不會有過失”。孔子引申說:“國家之所以發生變亂,言語是最初的階梯。君主言語不謹慎,輕率地議論,就會失去有才能的臣子。臣子言語不慎密,就會多言招禍而喪失性命。機密的大事不慎密,就會造成大害。所以君子應當言語慎密,不可隨便發表言論。”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譯文】孔子說:“著作《易經》的聖人們難道了解為盜者的心機嗎?《易經》解卦六三爻的爻辭說:“背負財物的人卻乘坐車輛,以致招來強盜”。本來嘛,背負財物的是身份低賤的人所做的事。所乘的車輛是君子用的工具。身份低賤的人卻乘坐君子的車輛,這是極不相稱的,如此一來,當然強盜就想要奪取了!同樣的道理,如果君王傲慢,臣子橫暴,那麼強盜就要來侵犯了!財物不極其隱密地收藏,是教唆別人來盜竊;容貌打扮得妖冶艷麗,是教唆別人來淫亂。《易經》上說: '背負財物卻乘坐車輛,就會招來強盜’。就是說明強盜是自己招來的”。
(九)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譯文】数字有奇偶,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天是陽,地為陰,故用一、三、五、七、九代表天,用二、四、六、八、十代表地。代表天的數有五個奇數,代表地的數有五個偶數,各自的五個數為三十,所有天地之數是五十五。這些数字構成宇宙間各種變化的象徵,利用它們就可以鬼神般神奇地推算預知未來了。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譯文】推衍所用的數是五十,另五根象徵日月五星的數不動,占筮時所用的數是四十九,留一而不用,以象徵太極。將四十九根蓍草任意分成兩份,以象徵陰陽兩儀,分握兩手。從右手中取出一根,“掛”即挾在左手的小指中,以象徵天、地、人三才。再將左右手中的蓍草根一數,以象徵四季。最後餘下的蓍草挾在左右手無名指與中指,及中指與食指之間,以象徵閏月。農曆每五年閏月兩次,所以剩下的蓍草再用相同的方法四根一數,將餘下的一、二、三、或四根,挾在左手無名指與中指間。右手裡的蓍草也要用同樣的方法分開。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譯文】經過前面分、掛、揲、扐十八變的程序,得老陽乾爻的正策三十六,坤爻老陰的正策為二十四。每卦六爻,三十六乘以六得乾之策二百一十六,二十四乘以六得坤之策一百四十四。總計為三百六十,相當於一年的天數。《易經》上下兩篇六十四卦中陰卦三十二,陽卦三十二,各乘以乾策216、坤策144,分別得6912、4608,兩者相加得11520,相當於萬物之數。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譯文】所以占策時要經過四營才得一爻再經過六爻共計一十八變才得到一卦。八個卦是把八個大的象縮小來概括。再將三爻卦重疊引伸而得八八六十四卦,再依據陰爻陽爻的互變,依類推演擴大,這樣天下可能發生的一切變化就完全包括在內了。《易經》显示出天道的神明以及廣大的德行,所以應用它就能夠應對各種變化,協助神天完成教化之功。孔子讚歎說:“了解《易經》變化之道的人,豈不是知道神的所作所為了嗎?”
(十)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譯文】《易經》所包含的聖人之道有四項:用來議議時崇尚它的簡潔的文辭;用來行動時崇尚它的變化之道;用來製造器具進崇尚它模擬的物象;用來卜筮時崇尚它吉凶的占斷。所以當君子將要有所作為、有所行動時,向《易經》探問而得到的回答,其回答犹如迴響之聲,無論你要問的是遠還是近、是隱藏的還是深沉的,最終都能告知你是何物。假如不是最精微的數理,又怎能如此呢?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譯文】將陰爻陽爻相互置變,將天地之數交錯綜合,通曉其中的變化之道,就能成就天地之文采(事功);窮究數理的變化,就能確定天下之物象。假如不是天地間最玄妙的變化之道,又有誰能如此呢?《易經》所蘊含的天地之道本身沒有人的思想,沒有人的作為,它是寂然不動卻又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只要我們能與它交通感應就能貫通天下萬物之理。若不是天地最神奇的大道,又有誰能如此呢?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譯文】《易經》是聖人們用來探極深奧的事理及研究微妙的玄機的。由於事理之深刻,所以能貫通天下人的心志;由於玄機之微妙,所以能成就天下的事功;由於功用之神奇,所以能夠心不急而速成,人不勞而有功。孔子讚歎說:“《易經》包含的辭、變、象、佔四種聖人應用之道,就是指此而言的了。”
(十一)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譯文】孔子說:“這本《易經》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簡而言之,《易經》是一部探究宇宙萬物、成就天下大業、包容天下一切道理的書,如此而已。所以,聖人用它來溝通天下人的心志,用它來成就天下的事業,用它來決斷天下的疑慮。
所以,占筮用的蓍草內空外圓神奇無比,畫出的卦形端方嚴正而智周八方;六爻的意義簡易通達且高明確切。聖人們依此洗心靜慮,退藏於精密的天道之中,吉凶都與天下百姓一同擔待。通曉機變而預知未來,智周萬物而包藏天下,又有誰能如此呢?惟有古代聰明睿智而又勇武不嗜殺的人才能如此吧!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譯文】所以明了天之道,察知民之情,便能創造物質文明,並且讓民眾在前享用。聖人以此來警戒自己,從而更加完善自己的德行,達到神明的境界。所以關起門戶,收斂包容就叫坤;打開門戶,积極進取就是乾。一開一關、一退一進就叫變;陰陽變化往來無窮就叫通;顯現變化的結果就是象,將現象變現為一定的形狀就叫器;將器具用一定的方法製造出來使用就叫法;使用器具犹如出入門戶一般簡易,民眾都知道如何使用,這就叫做神。
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鈎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譯文】所以,《易經》的變化之道依次是:天地渾沌、陰陽未分為大極,又叫太極,由太極而生陰陽,成天地兩儀,由兩儀而有春夏秋冬四季即四象,由四象而有八卦所代表的宇宙萬象,由八卦所體現的數理而判定吉凶禍福,明白了吉兇相存,禍福相依的道理就能成就偉大的事業。所以,能夠取法的象,沒有比天地更大的了。能通達變化之道的,沒有比四季更大的了。能夠高懸其象且顯明無比的,沒有比日月更大的了。人類崇高的事業,沒有比富貴更大的了。準備好財物而致用於民眾,發明器具而利用於天下,沒有誰超過聖人了。探求事物的奧秘、索求隱密的玄機,鑽研之深,探討之遠,從而判定天下萬事萬物吉凶,成就天下之豐功偉業,沒有什麼能超過蓍草的功用了。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譯文】所以,上天生出神奇的蓍草、龜甲,聖人用它們來建立起占斷事物的法則;天地變化之道,聖人效法建立起《易經》原理。上天显示各種天象,呈現吉凶之兆,聖人們用卦象將它們模擬出來。上古時,黃河裡出現了背上有圖的龍馬,洛水裡出現了背上有圖形的神龜,聖人們依此建立起《易經》數理推算的法則。《易經》有老陽、少陽、老陰、少陰四象,聖人們以此來显示自然變化的法則。聖人們又在卦畫後面附上文辭,這些文辭是用來告知人們卦爻的義理的。《易經》中吉凶悔吝的判定,是聖人們來幫助我們對事物的發展作出判斷的。
(十二)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譯文】《易經》中有“由天保祐,吉祥而無不利”的說法。孔子解釋說:“祐是助的意思。天所幫助的對象,是順從天道的人;人所樂於幫助的人是誠信的人。履行誠信要想到順應天道,更要禮遇賢能的人,所以天才會保祐,吉祥而無不利。”孔子又說:“用文字寫成的書無法完全表達要說的話;說出來的話也不能完全表達心中的意念。儘管如此,聖人的思想難道就不能表達出來了嗎?”孔子接着又說:“聖人設立卦象來表現深意,設置六十四卦來表現宇宙萬物的變化情形,附上文辭來道盡要表達的心意,將變化之道通行天下而盡利民眾,富國利民而盡顯神奇的功用”。
乾坤,其《易》之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譯文】乾坤兩卦大概蘊含了《易經》的全部義理了吧!只要乾坤兩卦所代表的天地陰陽的排列規則弄明白了,那麼《易經》所體現的變化之道就立於其中了。乾坤兩卦毀,那麼就無法顯現《易經》的作用了。反過來說,《易經》之道無法顯現,那麼天地乾坤幾乎也就終結了吧!所以,從具體形象中抽象出來的稱作“道”,具體有形可感可知的稱作“器”。將大道適當的變化裁剪,達到便於應用的目的叫做“變”;變化裁剪過的法則逐步推行開來就叫“通”;再拿來實施於天下之民就叫事業。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譯文】所以,《易經》中所說的“象”,是聖人們用來显示天下萬物的奧秘的,他們擬畫出各物的形象,用以象徵天下萬物,因此把它稱做“象”。聖人們要显示天下萬物的變化法則,便觀察萬物的變化情形,將其概括、融會貫通從而形成處理事物的常規法則,將這些常規法則形成言辭附在後面,來判斷事物變化的吉凶,因而把它叫做“爻”,極盡天下萬物的奧秘要依據卦象;要鼓動天下萬物,要依據爻辭的判斷;如何簡化裁剪,要依據變化的情形;如何推行典章制度,要懂得變通;要達到神明的境界,則取決於當事者的智慧才能。默默努力而成就事業,無需言談而取信於人,這就取決於當事者的德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