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智亭《全真正韻跋》:“道教經韻樂章是讚頌之辭,演音之韻,由諸天贊誦,合鈞天妙樂,融融和和而成的自然之章”。經韻樂章實際上是將道教經詞配上曲調進行演唱的一種道教歌章。作為道教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被廣泛運用於道教各類科儀活動,而且與之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縱然每首經韻有相對的獨立性,而一旦置其於科儀活動之中則有一種章節式的結構功能,從而擴大了科儀的外向表現形式,充盈科儀活動的豐富內涵。
從現知的史料來看,道教的經韻樂章最早產生於北魏。此前,道教經典全部是喻理和喻事性的文章,只能念誦不能演唱。寇謙之在改革舊天師道時,首先將經文造為詩賦或韻文,使之依文字的四聲關係產生一些有規律的韻調,從而具備了一定的音樂特性。在此基礎上,寇謙之仿效宮廷祭祀樂章的結構形式,把道教義理縮約其內製定出了道教的第一部《經韻樂章——雲中音誦新科之誡》。經韻樂章的產生是道教科戒儀範趨向完善化的一個重要標誌,在道教音樂史上具有划時代的意義。
大家都知道道教有經文,了解更多的朋友應該會知道早晚課,經韻的一個日常化的作用就是用於早晚課上,經是文字,那麼韻就是音律,道教在誦經的過程中通常會使用到很多的打擊樂器。
經韻就是一種道教音樂的形式,每一種韻就代表了一種不一樣的唱腔,同樣經韻也是道教入門必須要熟悉和掌握的技能。
誦經並不是大家以為的單純的念字,前面有負責樂器和負責引經的人,結合當地方言的特點在發展的過程了產生了很多不同的經韻,比如江浙韻,廣成韻,十方韻、西北韻,東北韻等等。
因為經韻的發音和音律不同,不利於道教十方叢林的道友討論和交流,於是在建立十方叢林的過程中,產生了一通用於十方叢林道觀,被大家都接受和了解的經韻——十方韻。《重刊道藏輯要·全真正韻》是十方韻的正規範本。
道教經韻作為全真派科範儀式的重要音樂形式,實際上是文人雅士的思想觀念、文化意識、理想追求和音樂審美的反映。經韻中的經詞,其內容遵循“性命雙修”、“成仙證真”的宗教信仰和“識心見性”、“除情去欲”的修行指南,倡導一種“清靜無為”、“濟世利民”的基本教義,所以在詞格的形式上,以語言精鍊、形象鮮明、句格規整而形成其特徵,展現出儒士之風;其次,經韻起着烘托宗教氛圍,渲染法事內容的作用,並貫串於科儀之始終。由於各項科儀都有着嚴謹的程式,因此韻腔在曲調與運用上也有一定的程式性特徵;經韻的板式組合上亦有一定的規律。以往全真派的“十方叢林”宮觀,對道眾運用日誦科儀音樂要求甚為嚴格,部分入道修行不久的年輕道士,課誦音樂的要領需要一定的時日和悟性方能掌握,故道門中亦有“澄半年“(即學習日誦科儀音樂至少需要半年時間)和“道士好當,怕的是鈴琅振響”之說。如今,全真派道樂所採用的韻板,即“當請板”(即鐺子、小鑔音響的諧音字),是在詠唱韻腔時,作為伴奏、間奏、尾奏的形式。它的節奏、板式、組合及用法都有一定的規律性。
以往全真派道樂多為口傳心授,使其音樂旋律在總體風格上,除具有悠揚飄逸的神情外,還具有不少純樸幽深、典雅神秘的意味。其早晚壇課誦音樂,從曲名、型態、風格特徵等,體現出一種純正的道教音樂類型,保存了道教音樂中傳統的曲調。這些都與全真派道士追求的“清靜自然”、“澹泊寧靜”的宗教生活有密切的關係。可見,嚴謹統一的傳承方式和清規戒律的嚴格定製,使得全真道音樂嫡傳有序,彰而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