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孔子周遊列國回來,有點心灰意冷,於是專心典籍,筆削《春秋》,整理《詩》,使雅頌各得其所。通過這個傳承的脈絡我們便可以看出,源頭是孔子,是他把這部書傳給弟子商瞿,商瞿依次傳遞下來。
孔子周遊列國回來,有點心灰意冷,於是專心典籍,筆削《春秋》,整理《詩》,使雅頌各得其所。其他時間主要閱讀揣摩《周易》,他把自己對於天下政治的理想和判斷寄托在《春秋》中,而把自己對於宇宙和人生的困惑以及自己的看法寄托在充滿神秘感的八卦這套象徵符號的體系中。由於反覆翻閱,結果把編竹簡的熟牛皮條都弄斷好幾次,還得想辦法接上,否則書卷就散了。
老夫子感慨地說:“如果再給我數年時光,或者如果我五十歲開始學習《易》,就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這一定是孔子晚年說的話,他後悔自己學習《易》有點晚了,如果五十歲開始學習就好了,或者希望上天能夠再給他幾年壽命,他就可以沒有大的過錯。
我忽然感到:如果沒有孔子晚年的這種對於《易》的痴迷和努力,這部承載着中國古人象徵符號並帶有解說文字和哲學思想的獨特的智慧寶庫,恐怕早就淹沒無聞了。因為在孔子之前,這就是一部卜筮之書,雖然有一定的卦辭和爻辭散見於其間,恐怕除專門主管卜筮的太卜和民間巫者外,沒有人會感興趣。
孔子傳易經給弟子商瞿
《周易》成書於什麼時代學術界尚無定論,但一般都認為成書於西周前期,因在《左傳》和《國語》中多見占卜的記載,說明當時已有人在用這本書。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此書未被焚毀,保存較好。到漢代后,經學開始興盛,《易》被列入經學,故也隨着復興文化而開始出現興盛的局面。從孔子始,《易》傳承為:孔子-商瞿-橋庇子庸-馯臂子弓-周丑-孫虞-田何-王同-楊何-京房-丁寬-田王孫-施讎、孟喜、梁丘賀。
通過這個傳承的脈絡我們便可以看出,源頭是孔子,是他把這部書傳給弟子商瞿,商瞿依次傳遞下來。應該說,《易》和《詩》、《書》、《禮》一樣,都是孔子整理之後交給弟子,那麼可以想象商瞿傳的那部《易》,應該就是孔子親自修改后寫定的本子。而孔子所作的十翼都附錄在全書的後面,《彖傳》、《象傳》和《文言》還沒有分散到相關各部分去。是在鄭玄等人之後,為後人閱讀的方便,才把這五篇文章分散開來。正是孔子的這十篇文章,才使人們可以理解《易經》,使《易經》成為可讀之書,也才使士人對此投以很大的關注。每次出現大的社會動蕩和混亂,許多士人都向此書尋找智慧。魏晉時期,人們對於天人關係,對於社會的變化疑惑重重,《易經》和《老子》、《莊子》合稱三玄而成為華夏士人用來對抗佛教的理論武器和思想資源。北宋中恭弘=叶 恭弘,社會出現必須變革的局面,許多士人都向《易經》尋求出路,當時研究易經最有成就的便有胡瑗、王安石、周敦頤、邵雍、程頤等。而在《易經》中,哲學思辨的許多內容都是孔子提出來的。
從“十翼”看孔子對《易經》的貢獻
“十翼”到底是不是孔子所作,北宋以後的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我們將十翼的內容全部閱讀完,再深思熟慮之後,便可以有一個基本的看法,而且應該說是有充足理由的。“十翼”的所有文字肯定不是全部都出自孔子之手,這一點應該能夠看出來。譬如《繫辭傳》中以及其他地方偶爾出現“子曰”的字樣,便不應該是孔子自己的手筆,因為沒有必要加此二字。但主要內容和絕大部分文字是孔子的,應該沒有問題。因為十翼當中體現的哲學思想以及對於人事的觀點與論語中孔子的思想基本一致。因此,十翼的主體和框架可以看做是孔子所作,只是在流傳的過程中,他的徒子徒孫們又增加一些內容而已。
孔子十翼的主要思想與他在《論語》、《禮記》等表現出來的是基本一致的,他是把自己對於宇宙人生以及社會政治的觀點藉助八卦的符號象徵體系表現出來,這是非常關鍵的一環。他把自己的社會政治、社會倫理等思想注入到抽象的符號體系中,等於注入了生命,注入了精氣神,使枯燥抽象的符號產生了情感和意志。《易經》中的義理和情感因素主要來源於孔子的解釋。《象辭》中對於“乾”卦之象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對於坤卦,他解釋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如果就看那上下排列的六個橫,怎麼可以想象出“自強不息”來?就看那上下排列的中間斷開的六橫,怎麼能夠看出“厚德載物”來?正是孔子將其想象為整個宇宙天體的運轉,日月星辰的永遠運行,一刻也不停止,才使一切生命有了可能。把這種精神品格轉化到人的身上,才提出君子應該和天同德,天行是強健的,君子也應該自強不息。僅“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兩個名言,便鼓舞了華夏民族的志士和精英,即使是擴展到整個人類,也是思想精華中的精華。僅此一點,便可以看出孔子對於《易經》中思想精華的貢獻何其巨大!來源:瀋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