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道教宗派與發展:紛繁的道教宗派源流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在道教理論範疇中,道派是道教的主幹,眾多的道派是形成道教的最基本形式。故而,有人說,道教為道派的大集合,是為諸多道派的集合體。在一千八百多年的道教歷史中,紛繁多姿的道派以其枝丫繁盛的形態始終伴隨其中。

東漢順帝時期的“五斗米道”,靈帝建寧、熹平之際的太平道,為世人最初認識的道教派別。隨着社會條件的變化,道教宗派開始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開始經歷凋零、又重生這一過程。所以,道教宗派在歷史的長河中開始出現一種興衰分合的現象:有些宗派走向哀亡,有些宗派開始繁衍。

時至東晉南北朝,道派被分支出了上清、靈寶、樓觀等派別。這之後,道教的派別更多,影響也更深廣,至南宋與金對峙時期及其前後,道教宗派呈現了南北齊開放之局面:北方興起了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等諸多新道派。南方則出現了天心派、神霄派、淸微派、東華派、凈明道等諸多符籙新派,至此,道教宗派源流中呈現了道派紛呈的鼎盛景象。不過,至元末以後,道派紛呈的景象被正一和全真兩大道派分主天下的局面所替代。

道教各宗派出現的時間有先後,產生的主客觀條件也有差異,但有一點卻是大體相同的:即,這些宗派大都是出現在人民苦難深重、社會矛盾激化的時期。譬如: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就產生於東漢末政治腐朽黑暗、經濟危機深重時期。上淸、靈寶派則出現在東晉贏弱、十六國紛爭時期。北方三個新道派和南方諸符籙新派,則是源於北宋徽、欽二帝被俘、南宋孱弱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銳的時期。

究其原因,道派的產生,除了剝削階級需要利用宗教作為麻醉和控制群眾的手段以外,更在於人民處於苦難境地而倍想,從宗教信仰中尋求暫時慰藉和生活的希望。於此,各個道派就隨所處的時代得以應運而生了。

在道派創建之初,大多數創教人皆以神降經書相張揚,藉以聳動聽聞,吸引群眾的。例如:五斗米道創逮時,宣揚的是太上老君親降鶴鳴山授張道陵新出|丨〔一盟威之道。太平道創建時,則是宣揚張角獲得了神人降授給其的神書一百七十卷,即《太平經》。上淸派創建時,宣揚魏夫人和諸仙真降授楊羲、許謐以《上潔真經》。靈寶派創建時,宣揚葛糶甫獲得了元始天尊降授給的《靈寶經》。如此等等。

也正因此,諸多道派都以神授予的經書之名來稱其派。比如:張道陵據正一盟威之道稱正一道(五斗米道、天師道皆為俗稱)。張角以《太平經》稱太平道。楊羲、許謐據《上清經》稱上清派。葛巢甫據《靈寶經》稱靈寶派,諸如此類等等。雖然,這種神授經書的故事,皆屬干神話傳說,但卻可最輕易就能引起苦難群眾的內心共鳴,故而,諸多道派從逮立之初很快就強壯起來。除很多以道教經書命名的道派以外,還有不少以創教地區來命名的道派,如樓觀道、龍虎宗、茅山宗、閣宗,以及後來的龍門派等。另外,還有根據教義主旨命名的道派,如全真道、太一道。又有據祖師之名命名的道派,如三豐派、薩祖派等。

道教諸派基本信仰和追求的目標,人體上是相同的,皆以老子的“道”為基本信仰,以長生成仙為終極目標,此為各宗派的“共性”,與此同時,各宗派又各有其個性。各宗派的個性,源於其對基本信仰和目標的不同理解,及實現基本目標所釆取的不同手段與途徑。

在早期道教中,各宗派在追求於生不死的目標上還沒有區別,只是在實現目標的途徑上有所不同。大略言之,一種為企圖藉助符籙咒術、祈禳、齋醮,輔以行氣、導引、存神、守一等修鍊手段,以期達到長生成仙的目的。另一種為企圖藉助服食外丹、修鍊內丹等途徑,來達到成仙得道的目的。主修前一類道術的道派即為符籙派,主修后一類道術的道派則為丹鼎派、煉養派。不過,無論是主修符籙的符籙派,還是主修內、外丹的丹鼎派,其所追求的長生成仙的目標,皆是以肉體與精神共存、肉體不死為特徵的。其所修方術雖有各種名目,但皆不外乎為了煉神和鍊形,以期達到形神共存,即“形神俱妙”,而“肉體飛升”。然而,當經過若干年的努力,各種方術都未能達到肉體不死的目的時,許多道派便不得不在其信仰目標上作此修正,即不再強調“形神俱妙”、“肉體飛升”,而只是追求成仙證道的籠統目標。於此,這一信仰上的轉變,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信仰和實踐間的矛盾,但卻也淡化了道教所固有的特性。

儘管道教諸宗派,在基本信仰上大體相冋,但前期出現的道派和後期出現的道派在性質上卻有着較人的差別。這是因為,一方面,早期道派曾處於初創時期,其教義和教規還不甚完備,故而在發展方向上,存在着較大的肓目性。另一方面,則主要源於它們皆都是興起於民間,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勞動群眾對社會不公的不滿情緒和要求改變現狀的願望,再加上氣時統治階級還來不及用封建禮法對它們進道派。同時也是最能體現“道”學思想的一個道派,為中國道教發展的主流派別。

符籙派也叫符水道教,來源干古代的巫祝方術,它是一種利用符、圖等,如神驅鬼,趨吉避凶的活動。

符籙派是以《太平經》為主要理論支柱,以張道陵的“天師道”為主線索發展下來的。天師道在張魯投靠曹操后,傳入中原,得到上層士族支持,發展迅速。至南北朝時分為南北兩派,隋唐時形成龍虎宗。南宋時,總管以《上清經》佈道的江蘇茅山的上清派和以《靈寶經》佈道的江西閣皂山的靈寶派,確立了符籙派的領導地位。宋元時期,北方的太一道、亢大道和江西的凈明道等,在本質上都屬符籙派,元成宗時,又把天師道改為正一道,統領全國道教,但符籙各派都是自行發展,從沒有統一過,一直延續到現在。

符籙派因以張道陵創立的、“天師道”和張角創立的“太平道”為主要源頭。又因天師道形成最早、影響最大、存在時間最久,而將張道陵縛稱為符籙派的“教袓”。又因《太平經》最能體現其思想,故傳道者在傳道時,均持着九節杖為病人發“符水”治病,宣傳教義,若病人治癒則入道。

此外,尚有許多分支旁流,難以一一述說,如太一道、圓通派、青城派、靈山派、閭山派、三奶派、辰州派、南宮派、李家道、帛家道、紫道、千君道、淸水道、三皇派、高玄派、洞淵派、升玄派、兩河派、穹窿山派、真大道教、新武當派等,所謂“七十二家符法”,可見道門符籙流派之盛。

故而,符籙派從東漢至今,衍化、發展已達一千八百餘年,成為道教綿延不絕的最大宗派。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