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道教中無形的“道”在歷史的舞台上開始衍生出“無極”、“太極”、“三洞宗元”等教義時,道教龐大的、玄而又玄的教義,就成了道家之人“修道成仙”的想象出口。不過,這是形而上的神秘氣場,只可想象,不可實現。
1、萬物歸根的大道——無極
何謂“無極”?“無極”,並不是普遍概念意義上的“沒有極就是無極”,或者人們所說的最卨境界,而是只在理論上存在的東兩,含有“一直到無限”之廣闊含義。為道教教義中,形而上的概念。
“無極”之教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是對萬物歸根“大道”的一種形容,即,無窮無際之意。但是,“無極”不是一個實體的概念,後來道教吸納了此中觀點,並加以衍化,遂才產生了多種含義。
漢代的河上公於《老子章句》中,從養生長壽的角度來講“無極”,他認為“復歸無極”就是長生久視。他的這種看法,被後世道教內丹煉養家所吸納,並將其視為最高修鍊的目標。
道教認為,與“道”相合,才能長生久視,因此將“無極”解釋成“道”,或者解釋成“長生久視”。“道”是無限的,天地開闢之前,它已經存在了無限的時間,而且會永恆地存在下去。空間上它也是無限的,不局限干任何一個具體的區域,所以用“無極”的範疇來稱謂“道”。在宇宙演化的角度使用“無極”一詞,常與“太極”對舉,以此用“無極”來形容一是比天地起始的混沌狀態更加古老、更加終極的階段,這一階段就是“道”。
可以說,“無極”是“太極”的根源,其所具備的力量是一切存在的力量,卻又不屈於一切,而是能抵禦宇宙一切存在的那一種特別的力量,即至高無上之力量。所以,世間一切存在形式均要遵從於萬能無極的法則,也就是說,最高級別的運動是萬能無極的運動!最高級別的形態是萬能無極的形態!最高級別的色彩是萬能無極的色彩!如此等等。
事實上,也正是有了這萬能無極的法則,我們才有了指明宇宙最高境界所存在的方向,有了萬能無極的準則,而我們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才不會有無所適從之感。如此,修道者所追求的“與道合一”、道教中稱以的“與道合真”,在具體機制上有了一個準則的方向,那便是返回到元初的、終極的狀態,即所謂的“復歸無極”。
宋初陳摶所作《無極圖》,就很好地將這種“復歸無極”之境界給詮釋出來。在圖中,他以集中表述其內丹修鍊理論為主論調,其自下而上,先為“煉精化氣”,繼以“鍊氣化神”,誠終“煉神還虛,復歸無極”,達到“脫胎成仙”的最高境界。這一內煉境界,後來被道教稱作“虛空”、“圓明”,故而,後世丹經中常用“0”的符號代表“無極”。
由以上種種恆定的話,道教之中所述的這“無極”概念,實則為主宰着宇宙的萬能無極!
2、天地萬物的本原——太極
所謂“太極”,是指道的性質和狀態,非實體概念。實質上,“太極”和“無極”一樣,都是由“道”中衍化而來。
太極,最早見於道家經典《易傳,繫辭上》。之後,這一概念影響了儒學、道教等中華文化流派。
周敦頤《太極圖說》開篇就說:“無極而太極”。繼其之後的《太極先天圖》的《解說》,則談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極宇宙五階段的說法。而後清乾隆年間太醫院彙編的《醫宗金鑒》,便採用了翁五階段說法。在道教漫長的演變歲月中,這“太極”概念的影響,可謂逐步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最著名的是太極拳。
在《周易》中,“太極”一詞為至高無上的宇宙本原,由它產生天地、陰陽,再由天地、陰陽產生春、夏、秋、冬四時,四時產生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這種將“太極”作為天地萬物本原實體的理論,對後世道教教義影響頗大。漢代時其,因為讖緯流行,有五運之說的緣故,便將“太極”認同為混沌的元氣,為五氣變化、形成天地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道藏》中,將緯書的五運衍變為三始,但框架結構仍基本相同。《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中認為太極是化生天地萬物的宇宙本原。唐代成玄英註疏《莊子》,認為緯書五運和乾元三始說都過干龐雜,以太極涵蓋天地未形成以前氣化的五個階段。宋代理學吸取《周易》和道教的太極說,建構而成以“太極”為最高宇宙本體的思想體系,認為太極即道,太極即理,太極即心。
以上諸說構成道教“太極”說的理論來源。由此,也可看出“太極”作為道教教義,在歷史的沉澱中而逐步被理解為闡明一宇宙從無極無二太極,以至於演變為萬物化生的過程。其間,“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
如此,我們也可以得出此“太極”兩字的含義來,即“太”為“至”之意。
“極”為極限之意,兩者合一便就具有了“至於極限,無有相匹”之意。其既包括了至極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時空極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心,可以大於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圓周和空間,也可以小於任意量而不等於零或無。
如是種種,道教教義之中的“太極”,就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即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