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易數五行對應歌訣及臟器
中國古老的五行學說有兩種觀點:其一是將古代哲學理論中以木、火、土、金、水五類物質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規律來認識、解釋自然的系統結構和方法論運用到中醫學而建立的中醫基本理論,用以解釋人體內臟之間的相互關係、臟腑組織器官的屬性、運動變化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關係。“五行”與“五臟”、“五志”之間存在着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密切關係。當五行不能維持相生相剋生理平衡狀態時,生克關係即轉為乘(乘虛侵襲,克制太過)侮(被克強勢,反欺侮主)關係,產生相應的關聯性病變。將“五行學說”運用於心身疾病的治療,通過調理情志、巧妙配伍用藥,可促進心身疾病的康復。
其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運動方式。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中醫用五行來解釋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預測未來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剋來推算人的命運(當下還沒有大量可靠的證據證實五行相生相剋來推算人的命運是否準確)。在這一觀點中,“行”被理解成運動。五行學說,在梅花易數中廣泛運用。
以下是五行、五方、五時及人體器官系統信息和對應五行歸屬(歌訣)
筋甲目青呼與怒,味酸甲乙肝膽木;
苦笑血紅小腸餓,臉喜狀腺舌心火;
甘胰指腸思歌無,唇黃肌肉脾胃土;
大腸皮毛悲憂辛,白色與鼻哭肺金;
性腺黑耳骨與髓,膀胱恐咸呻腎水;
肝與膽
東方甲乙木。開竅於目,主筋,其華在甲,在志為怒,味酸,色青。肝和則見黑白也。辨症:
開竅於目:肝與眼有密切關係,肝有病常影響到眼睛。肝虛則視力模糊,夜盲或迎風流淚,肝火上炎則目赤。 肝木主筋,其華在甲。肝主管筋的活動,支配全身肌肉關節的運動,而筋靠肝血來營養,若肝血不足,不能養筋,就可出現筋痛、麻木、屈身困難;若風邪傷動肝木,也可發生抽搐。“甲為筋之餘”甲和肝也有密切聯繫。肝血充足,則指甲堅韌明亮,紅潤光澤。若肝血不足,則指甲軟薄,沒有光澤,甚至變形脆裂。
在志為怒:肝功能不好的人通常易發脾氣。俗話說,肝火太旺。
味酸色青:肝臟不好的人,在飲食上通常偏愛吃酸味食物。面色通常發青無光澤。 膽為六腑之一,膽的主要作用是貯藏膽汁。膽汁為清凈的液體,膽病的主要表現為肋痛、黃疸、口苦、嘔吐苦水等。
肝與膽通過經絡聯繫構成表裡關係,而且肝膽相連,發生疾病時常互相影響。
心與小腸
南方丙丁火。開竅於舌,主血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善,味苦,色紅。心和則知五味也。
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心的功能正常,則舌體紅潤靈活,味覺靈敏,語言流利。心氣不足,循環不暢時,舌色紫暗無華。痰迷心竅時,可見舌強不語。心住神志的功能異常,可見口吃甚至失語等。 心主血脈,其華在面。心氣旺盛,血脈充盈,則面色紅潤有光澤。心氣不足,循環不暢時,則面色白或青紫無光澤。
在志為喜,藏神志:心主管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相當於高級神經活動。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則人的精神振作,神志清楚;如果發生障礙,則可出現多種病症,如心悸、驚恐、健忘、發狂、喜笑不休、昏迷等。
味苦色紅:心臟不好的人,在飲食上通常偏好苦味的食物;面色通常過於發紅。 小腸的功能主要是接受從胃輸送來的食物,繼續消化,分別清濁。小腸有病時,除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外,還會出現小便異常。 心與小腸通過經絡的聯繫構成表裡關係,如心火過旺,可見舌尖紅痛,口腔糜爛,或有潰瘍,小便短赤,甚至出現血尿。這種病理現象,叫做“心熱移於小腸”。
脾與胃
中央戊己土。開竅於口,主肌肉,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味甘,色黃。脾和則知飲食也。辨症:
開竅於口:脾能正常的運化水谷精微,滋養全身,則食慾旺盛。 脾主肌肉,其華在唇。肌肉豐滿健壯,四肢有力,口唇紅潤。脾氣虛弱,運化失常,則食慾不振,肌肉消瘦、四肢乏力,唇色淡白或萎黃無華。
在志為思:有事沒事都易思慮,遇事易想不開,思慮過度,所思不遂。
味甜色黃:脾胃不好的人,在飲食上通常偏好甜食。面色發黃無光澤。
脾與胃通過經絡聯繫構成表裡關係。胃有病可出現上腹脹滿疼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等癥狀。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的任務。脾胃的作用在人體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故有“脾為後天之本”的說法。
肺與大腸
西方庚辛金。開竅於鼻,主皮毛,其華在毛,在志為憂,味辛,色白。肺和則知香臭也。
開竅於鼻:鼻與肺相通,是呼吸的門戶,肺有病時,常表現有鼻塞、流鼻涕、呼吸困難,甚至鼻翼煽動。肺與聲音有關,肺氣足則聲音洪亮,肺氣虛則聲音低微。風寒犯肺,肺氣壅塞,則聲音嘶啞,肺癆病出於病邪的損害,或因肺氣消耗過甚,可致失音。
其華在毛:肺主皮毛,肺與皮膚肌表關係密切,肺胃之氣充盛,皮膚潤澤,抵禦外邪侵襲的能力強,反之,則毛孔疏鬆,易受外邪侵襲,可發生自汗、盜汗和易於感冒。
在志為憂:肺功能不強,則易於產生悲憂的情緒。名著《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就是典型的悲憂的情緒。
味辛色白:肺功能不好的人,在飲食上通常偏好辛辣的食物。面色通常蒼白無光澤。
大腸的主要功能時產送糟粕,排泄大便。大腸有病則影響排便,或燥結便秘,或腹痛腹瀉,或下痢膿血。 肺與大腸通過經絡的聯繫,構成表裡關係。肺氣蕭降則人腸功能正常,大便通暢。若大腸積滯不通,也能反過來影響肺氣的蕭降。
腎與膀胱
北方壬癸水。開竅於耳,主骨,其華在發,在志為恐,味咸,色黑。腎和則知聽覺也。
開竅於耳(下開竅於二陰):腎氣充足,則聽覺正常;腎氣虛,則耳鳴耳聾。二陰指肛門與尿道,為腎之下竅,如腎功能不好可導致小便失禁,或排尿淋瀝不盡,尿頻、尿急、遺尿、夜尿等症。腎陽不足可導致便秘,命門火衰可致黎明前腹瀉等等。
其華在發:腎水主骨,生骨髓,通於腦。腎藏精,精生髓;腎又與腦有關,腎精充足,則骨、髓、腦三者充實健壯,四肢輕鬆有力,行動靈敏,精力充沛,耳聰目明。腎精不足,常出現動作緩慢,骨弱無力,貧血或眩暈、健忘以及小兒智力發育遲緩等症。另外,“齒為骨之餘”,牙齒與骨有關,腎氣虛衰,則牙齒易鬆動而脫落。 毛髮的生長脫落,常能反映腎氣的盛衰。腎氣旺盛,則毛髮茂密烏黑有光澤;精氣虛衰,則毛髮稀疏脫落或變白無光澤。
在志為恐:腎功能不好的人,膽怯怕事,易大驚小怪,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差。
味咸色黑:腎臟不好的人,在飲食上通常偏愛吃鹹食,也就是口重。面色通常暗黑無光澤。
膀胱的功能主要是儲存和排泄尿液。膀胱有病,就會出現尿頻、尿急或排尿疼痛等症。 腎與膀胱通過經絡的聯繫,構成表裡關係。膀胱的排尿功能失常,有時與腎的疾病有關,如腎虛不能固攝,就會出現小便失禁或遺尿;腎虛氣化不及,則出現尿閉或小便不暢。
僅僅了解五臟六腑的辨症是不夠的,最主要的還要了解其相生相剋的辨證關係。各臟腑之間此臟損之則彼臟傷之。通俗的講就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道理。 如果一個人的思慮過度則脾土受損,其胃口不好;因脾土不好又傷(克)及腎水,則易疲勞;腎水又傷(克)心火,則心氣不足;心火又傷(克)肺金,則肺金虛弱;肺金又傷(克)肝木,則易怒無常;肝木再傷脾土,是惡性循環。病情定會加重,這就是“五臟不和”之理。 一個人的內臟功能正常、平衡,就是五臟之和,可以氣通九竅。就好象太平盛世、風調雨順之年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