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兩兩相重而得:聖人將“八卦”兩兩相疊,構成六十四個不同的六劃組合體,即“六十四卦”(也稱“別卦”),每卦中的兩個“八卦”符號,居下者稱為“下卦”(也稱“內卦”,《左傳》稱“貞卦”),居上者稱為“上卦”(也稱“外卦”,《左傳》稱“悔卦”)。
而其中《周易》的“陰”、“陽”,分別呈中斷的與相連的線條形狀,即“––”與“—”。古人用陰陽範疇來表現寒暑、日月、男女、晝夜、奇偶等眾多概念,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那麼您知道這六十四卦的卦名由來是什麼嗎?有什麼典故?繼上一篇” 六十四卦刨根問底之卦名典故考究“之後,
隨:兌上震下—兌王則震死
《周易本義》:“隨,從也。” 《禮記·郊特牲》:“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帥人者也。”
蠱:艮上巽下—艮王則巽胎
蠱:敗壞。巽為信(《中孚》)、艮為棄(《離·九四》),棄信,其德敗壞,故曰“蠱”。
臨:坤上兌下—坤王則兌相
馬王堆漢墓帛書《易之義》:“林(臨)之卦,自唯不無瞿(懼)。”《易之義》以“懼”說“臨”。兌為惕(《乾·九三》《夬·九二》)、兌為憂(《臨·六三》)、坤為眾(《說卦》《晉·六三》),畏於民眾,故曰“臨”。臨者,懍也,懍於民眾也。此乃治民之道。
觀:巽上坤下—巽王則坤胎
《說文解字》:“觀,諦視也。”《尚書·商書·咸有一德》:“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書經集傳》:“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七。七廟親盡則遷,必有德之主,則不祧毀,故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德’。天子居萬民之上,必政教有以深服乎人,而後萬民悅服,故曰‘萬夫之長,可以觀政’。”坤為眾(《說卦》)、巽為信(《中孚》),眾信,能獲眾信,其政教必大有可觀,故曰“觀”。
噬嗑:離上震下—離王則震廢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朱熹《周易本義》:“噬,嚙也;嗑,合也。物有間者,嚙而合之也。為卦上下兩陽而中虛,頤口之象,九四一陽間於其中,必嚙之而後合,故曰噬嗑。”非也。震為鼓(《離·九三》)、離為大腹(《說卦》),鼓其腹,飽食之象,故曰“噬嗑”。噬:嚙。嗑:咬。
賁:艮上離下—艮王則離沒
賁,文飾也。《周易音義》:“賁,傅氏雲:賁,古斑字,文章貌。鄭雲:變也,文飾之貌。王肅雲:有文飾,黃白色。”
剝:艮上坤下—艮王則坤死
剝,阜陽漢簡《周易》作“仆”,傳本《歸藏》亦作“仆”,當以“仆”為正文。坤為臣僕(《損·上九》《遯·九三》)、艮為家(《家人·初九》《蒙·九二》),家中臣僕,故曰“仆”。
復:坤上震下—坤王則震囚
復:返,歸。震為林(《屯·六三》),震為莽(《同人·九三》),坤為地(《說卦》)。木,生則冒地而出,死則返歸於土。坤上震下,入土之象,故曰“復”。
無妄:乾上震下—乾王則震沒
無妄,阜陽漢簡《周易》作“無亡”,王家台秦墓竹簡《歸藏》作“毋亡”並有“安處”“安藏”之辭。《說文解字》:“亡,逃也。”震為足(《說卦》《剝·初六》),乾為牢(《大畜·六四》),足陷牢中,甭想逃亡,故曰“無亡”。“亡”與震象足動之義合,故當以“亡”為正字。“無”“毋”同義通用。
大畜:上艮下乾—艮王則乾廢
乾為金(《噬嗑·六五》《鼎·六五》),艮為家(《蒙·九二》《家人·九五》《損·上九》),家中有金,故曰“大畜”。畜,蓄也。
頤:艮上震下—艮王則震相
《爾雅·釋詁》:“頤,養也。”《釋名·釋形體》:“頤,養也。動於下,止於上,上下嚼物以養人也。”鄭玄說:“頤,口車輔之名也。震動於下,艮止於上,口車動而上,因輔嚼物以養人,故謂之頤。頤,養也。
大過:兌上巽下—兌王則巽囚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巽為信(《中孚》)、兌為毀折(《說卦》),毀信,大錯,故曰“大過”。過,錯也。
坎:坎上坎下
習:重。坎上坎下,重坎,故曰“習坎”。《彖》曰:“習坎,重險也。”
離:離上離下
離,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作“羅”,王家台秦墓竹簡《歸藏》作“麗”,均應讀作“儷”。儷,偶也。離主婚媾(《賁·六四》)。《說卦》:“相見乎離。”萬物至此相儷成偶,繁衍生息,故離為娠(《震·上六》)、為大腹(《說卦》《明夷·六四》)。
咸:兌上艮下—兌王則艮沒
咸,通“禁”。臨卦初九之辭和九二之辭“咸臨”,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均作“禁林”,由此可見“咸”與“禁”通假。兌為法(《蒙·初六》《豐·六二》)、艮為止(《說卦》),依法禁止,故曰禁。咸,亦可讀作“緘”。緘:封,閉。
恆:震上巽下—震王則巽相
《說文解字》:“恆,常也。”震為動(《說卦》)、巽為信(《中孚》),其德有信,行為有常,故曰“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