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周易》的流傳和發展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周易》的流傳和發展

【導語】以《易經》規律為源頭的中華傳統文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在用而未被今人全面了解的中國文化之核心,包含了:對立統一、陰陽互根、陽逆陰順、此消彼長、物極必反等規律,和這些規律數千年沉澱和積累形成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居安思危、樂天知足等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徵,以及中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和諧意識。

《周易》的流傳和發展

《周易》的書名一詞,最早見於《左傳》。如《左傳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至於其他史料,有關《周易》的書名記載就更多了。

《易經》和《易傳》兩部分,在內容上既有差別,而在形式上又有着密切的聯繫,相結合為一個整體。《易經》的成書時間雖然未有定論,但姑且認為它形成於殷商之際;《易傳》則形成於戰國時期,二者相隔七、八百年的時間。所以現在許多學者稱《周易》成書於商周至春秋之際。

《周易》的歷史和發展,是漫長的,也是複雜的。它大約經歷了陰陽概念的產生、八卦的創立、重卦和卦爻辭的問世和十翼的形成。在時間上,它經歷了夏、商、周、春秋。在成書的過程中,它由《連山》、《歸藏》、《易經》到《周易》。

《連山》是以艮卦(即以山)為八八六十四卦的起點。這雖然反映了夏朝人的思維能力有發展,但對天地觀念的認識還很膚淺。當時因洪水泛濫,大地浮沉,人們主要是居住在山洞里,所以把山作為地球的主體。

《歸藏》是以坤卦(即以地)為六十四卦的起點。這說明殷人的知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不僅說明了母系社會的勢力存在,而且在認識上,初步形成了地球中心論的世界觀。

《易經》是以乾卦(即以天)為六十四卦的起點。這說明了由母系社會轉到父系社會。不僅證明周人對天體有了初步的認識,而且開始研究天體運動對地球、對人類的影響,揭示了宇宙對立與統一的規律。所以,一個新的宇宙觀開始出現。

《周易》在我國歷史的流傳,可謂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左傳》、《國語》及諸子著作所載許多筮例,足證《易》說影響深刻。

孔子開創儒學,以六經授徒,《周易》也是其中一門學課。而孔子所著(現今多說孔門弟子承師說所撰而成)的《易傳》十篇,既是集孔門弟子學《易》的大成,又因其精粹而與《經》并行,足以看出《易》之影響。

秦始皇焚書坑儒,《周易》獨獨倖存,追根究底,只因它是卜筮之書。西漢自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易》便成經學,乃是一門入仕途的重要課程。西漢學《易》派別有四,一曰訓故舉大誼,二曰陰陽候災變,三曰章句守師說,四曰《十翼》解經說意。

至東漢期間,易派亦概分為四,以馬融、鄭玄等為代表,承西漢易學之說有所改變。

魏王弼《易注》后,漢易漸衰,雖有東漢經學大師鄭玄之注也不能與其抗衡,足見象數易學見絀於玄理易。

唐初修撰《五經正義》,《周易》采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為之作疏。至此,王弼之《易注》在唐代學易者中廣為流傳。

宋代,陳摶、邵雍等人提倡先天圖、後天圖、河圖、洛書諸圖說。朱熹等取用諸圖,引申其說,參以義理。至此,宋易直可與漢代相媲美。胡援、程頤等於《易》中專闡儒理,楊萬里、李光等於《易》中參證史事,兩者各為《易》派。

元代《易》學者,多篤承程朱之說。

明初也是這樣,承程朱遺說,有所發揚。

明中恭弘=叶 恭弘以後,出現以禪解《易》者,以禪機為主,援禪入《易》,亦成為當時流派。

清代學《易》者人才輩出,務求徵實,注重漢易,宋易便為之衰落。乾隆年間,逐漸形成象數、義理兩派。時至今日,仍存此兩派之爭。

兩派立說皆有其可取之處,應兼合象數、義理相互參用,才能領悟《周易》的真諦。

自漢后,《周易》以群經之首而久傳不衰,研《易》學《易》流派也愈演愈繁,足見《易》之影響深遠。

今學《易》,應本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精神原則,對待其中因時代局限性而造的唯心主義、封建思想、迷信思想應當用以批判的態度。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