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前幾日下了場雨,總算緩解了青島的酷暑。病怏怏的兩個月,伴隨着天氣的涼爽,也舒適了很多。今天給大家說點乾貨。
我解卦之後通常會把卦象傳給求占的朋友以備日後諮詢。總有一些好奇的朋友會拿着卦象上網搜尋,然後質疑說,你說的怎麼和網上不一樣?面對這種詢問,我一般懶得解釋,說少了說不明白,說多了時間耗費不起。今天就在此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我會在這裏和本人私人微信上做雙重推送,如果以後有朋友再有此類疑問,我會把這篇文章傳送給他/她。
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搞明白幾千年來《周易》的發展脈絡。文王羑里演繹《周易》,孔子做“十翼”將《周易》推崇到了前所未有的儒家高度,孔子也是研究《周易》第一人。都知道孔門七十二賢,孔子對每個弟子都是因材施教,對於易學的研究,孔子傳給了商瞿,商瞿傳給了子庸,子庸傳子弓,子弓傳子家,子家傳子乘,子乘傳子庄;還有一種說法是孔子傳給了子夏,但是孔門同學認為子夏易學修養不夠,因此不予承認。現在大家可以看到,從孔子到子庄,一直是單線的傳承,時間也從孔子時代一直傳到了西漢。這一點在《史記》、《漢書》、《後漢書》都有明確記載。
事情到了子庄這裡有了變化,子庄傳了四位弟子,分別是子中、周王孫、丁寬、服生,這四人都有著作,但均已散佚;周王孫、服生無傳承人記載,子中一系傳給叔元,叔元傳京房,京房傳丘賀,丘賀傳子臨,子臨傳王駿;丁寬一系傳給田王孫,田王孫傳給施讎(chou),施讎傳張禹,張禹傳彭宣;時間也從西漢到了東漢,以上是易學學術傳承;
到了東漢時期,傳承的明晰脈絡已經散失不備,象數與易理也在這個時候分途,期間出的大家有焦贛、京房、王弼,焦贛的《易林》開卦氣之說,京房的《京房易傳》開陰陽納甲之門,王弼則另走一途,從老莊的玄學思想說易;但是相對而言從漢末一直到宋初,易學研究處於相對低谷階段,沒有新的思想加入。
到了宋朝,易學重新崛起,出現了幾位貫通今古的大家如邵雍、朱熹、程頤,其專著《皇極經世》、《梅花易數》、《周易本義》、《周易程氏傳》對後世的影響至今。清朝的胡煦《周易函書》讓人醍醐灌頂、李光地編著的《周易折中》集大家之成;
讀至此你會發現,易學從西漢之後就有眾多分支,每一個支派都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和學術觀點;對同一句爻辭的理解也是各家有言,有的相似,有的矛盾。但只要你深入研究易學,不管你是從哪個分支開始研究,走到一定程度你就會有朔本清源的渴求,你會不自覺地追着脈絡向上研究,捋到頭在向下捋,慢慢的把它的學術層次搞清楚;這時候你的求知本能會驅使你齊頭並進的研究多重分支,進而形成自己的思維框架。但是走到這重境界的少之又少,走到這重境界的人一旦研究明白某個問題,一定會視如珍寶,秘不告人;網上的很多信息不能說不對,只能說它們只是無數枝幹中的一個小樹恭弘=叶 恭弘,而很多人恰恰是被“一恭弘=叶 恭弘障目”了。
我雖不才,但至少學易20餘載,名家著作大開大合的脈絡還是說得清楚;我的解卦結合了這些年來自己所學、總結和諸多名家的解釋,而某些求占者非要拿着“一片小樹恭弘=叶 恭弘”來問我,試問讓我如何解釋?特作此文,以此作答。
2016年8月29日沐宣堂主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