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節慾惜福、行善積德是對命數最好的成就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玄明居士良言: 人有命數,人的命數是在天道——平衡法則的主宰下確定的。人可以也應該順應天道,去調整成就自己。命數調整和成就的過程中,得到和付出無時無刻不在清算,趨向終極平衡。明智之人應主動去維持平衡,掌控命運。而節慾惜福、行善積德是調整成就命數的必由之路。

  節慾惜福、行善積德  人有命數

  人有命數,命數規定了一個人的貴賤、貧富、壽夭、姻緣等人生軌跡的上限和下限。人可以也只能在這個規定的限里發揮挪騰,去自我成就。例如有人說我不服氣,我要比劉翔跑得更快,但是其命數當中沒有安排這個上限,任你如何努力和訓練也無濟於事。又例如說某人大限已到,那任憑華佗再世,也無可奈何,只能說是司命之所屬。所以凡人凡事都有定數,或者說是造化有安排。一個人人生的上下限刻錄在他的生辰八字以及命相上,所以可以從生辰八字以及命相判斷出來一個人的人生上下限。命相、八字對人的上下限判斷呈現百慮一致、殊途同歸的局面,显示的結果趨向統一。


  順應天道

  那一個人為什麼是這樣的命數,命數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呢?是一個人出生之前的所有因素共同作用造就的,受天道——平衡法則所主宰。

  首先受其“山川祖德”制約。祖先、父母所享有的天地間的靈氣(陰宅、陽宅的風水)以及所作所為(行為的善惡)是決定一個人命數的重要因素。安葬及居住的風水好,容易孕育出類拔萃的後代,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例如毛家的祖墳為“嬋娥奔月”之好地,造就了一位開國領袖。實際上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毛家能得此好地,也是上天對其先人行善積德的回報。一個家族積德深厚,容易產生優秀後代。《周易》坤卦文言傳: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類似經典所指向的都是同一個事實,即一個人的命數之確定,絕對遵循平衡原則,因為先輩行善積德,付出很多,上天就會給他們的後人以回報。其次一個人的命數也是自己造就的,個人從前的所作所為也是自己有當世命數的原因。以前做的事是善是惡,是得到太多,還是付出太多,都有一個累積,傳遞延伸到當今。明白決定命數的根本法則之後,就應該明白怎樣去對待自己的命數,怎樣去調整自己的命數,怎樣為自己的後代造就一個好命數,這就是明天道。

  終極平衡

  天道趨向終極平衡。一個人或者一個家族所得到的福澤總量是恆定的,上天對所有人一視同仁,不會永遠給一個人、一個家族太多。例如很多偉大人物的誕生都是因為上天對其先人行善付出的回報。但是通常誕生了一個偉大人物之後,他的後代都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子孫遭受夭損或者是殘障。這就是因為天道在主宰和審判,要維持終極平衡。

  怎樣去調整自己的命數力求達到上限,怎樣為自己的後代造就一個好命數,都必須明天道,順天休命,去尋找和創造自己需要的外部條件,努力去自我成就。這種努力是一種付出,是維持平衡踐行天道。但是還有一種付出是節慾惜福、行善積德。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付出,是在明天道前提下的主動作為,主動去維持平衡。世界沒有隻進不出,沒有隻得不失。《易》泰卦九三昭示:無平不陂,無往不復。

  節慾惜福

  節慾惜福是主動控制在某些方面特別是物質的獲得,在某些方面減少對世界的索取和消耗,也是減少對自己命定福澤(福祿)的消耗。所有人的福祿都有定數,很多問題的出現都是慾望太過、縱情太過,由此過度消耗了自己的福祿和元氣。所以在做事在追求人生成就的時候要积極,但是在享樂的時候要有所節制。

  《易》有節卦,下兌上坎,坎為水,兌為澤,是為“澤上有水”,澤的容量是固定的,少則聚積,多則流瀉,显示某種節制。一個人或者一個家族福澤的總量也是一定的,所以必須要有節制。《易》頤卦也明示: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對於享樂慾望的節制,是中國古代明天道的往哲先賢的共同準則。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告誡“飲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量則成痰”。《紅樓夢》經常提到“其實不用吃藥,不過略清淡些”,“只要清清凈凈的餓兩頓就好了”的做法,從賈母到大觀園的小姐、丫鬟,在得小病的時候都不太吃藥,只是節制飲食加以靜養。這是曹雪芹對節慾惜福這一準則的闡述。當代作家二月河在《雍正王朝》中寫到,康雍乾三朝重臣張廷玉“我們張家遵從聖祖訓示要惜福少食攝養”。故宮裡有養心殿,按照天道,養心莫善於寡慾。只是居於期間的皇帝又有多少能明天道做到節慾惜福呢?遵照程度高的就能活得長一些,下場就相對好一些,像那些縱慾無度的,又是紅丸又是鹿血,總不能善終。

  天道終極平衡,福澤總量恆定,消耗多了,自然留存的就少了,結局自然就有差異。紀曉嵐的一個侄兒與他家中僕人的一個兒子劉雲鵬,同年、同月、同日、同時辰,而且在同一間屋子里出世。按命理來講,他們的命運應該相似,實際上卻大不相同。原因其實就是對命中註定食祿的消耗速度和程度不同。一個人一生的衣食福祿在呱呱墜地那一刻就已經註定。紀曉嵐的侄兒與劉雲鵬同時同地出生,食祿相同。他的侄兒出生在富貴之家,從小嬌生慣養,每天華衣美食,把一生的食祿都提早享用完畢,所以年輕時就夭折。而劉雲鵬出生在貧賤家庭,整天節衣縮食,消耗的食祿有限,所以能健壯地活着。

  凡此種種,都有因由,不離天道制衡。而傳承已久被證明是對自己最好保護的“辟穀”,就是在天道之下的一種通過調整慾望求得平衡的自我成就方式。


  福分低的人可以通過節慾惜福控制福分的消耗速度,保持均衡,不至於過度消耗,過早油盡燈枯。福分高的人可以通過節慾惜福主動控製得到的數量和速度,有意識地使人生保持在“將滿未滿”的最佳狀態,也可以將福分留存轉移到子女以及父母親人身上。節慾惜福指的是節制通過對世界的索取而滿足自己的私慾,而在世上努力去“立言、立功、立德”成就自己並不屬於需要節制的範圍,反而是要永不滿足地去追求,因為這是有益於世,是屬於付出的類型。例如企業家開拓創新,把企業做大做強,這是極大的功德,因為可以吸納就業,貢獻稅收。如果在功成名就之後散財行善,那就是完全的順應天道了。但是如果一個人通過傷天害理的方式聚斂財富,而且又窮奢極侈,這就是不明天道,逆天而行了。逆天而行的人終究會受到天譴,上天會以它特有的方式去維持平衡。所謂“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只是一個短暫的不正常存在,是不可能長久的。殺人放火的人之所以暫時還有金腰帶,那是因為從前積累了一些福澤,使得其暫時有揮霍的資本,現在的金腰帶只是對其從前付出的一個平衡。但是現在的殺人放火很快就會把以前所積累的一些福澤消耗殆盡,所作的惡會禍及自身延及子孫,終究會有報應的。這就是“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天道對善惡、得失的清算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同理修橋補路而無屍骸也是因為對從前的清算,對從前的救贖。但是既然已經修橋補路了,那天道不會昏聵,在平衡法則之下這種付出總有回報的。

  行善積德

  節慾惜福是一方面,而行善積德是在天道之下更主動的付出,去維持平衡,成就命數。

  在天道平衡法則之下,福澤總量是恆定的,而福澤的總量是由多方面累加構成的。獲得與付出、索取與施予會在不斷地運行清算,因果的作用在不斷顯現。行善積德,就是自己主動去調整控制這個平衡,自主選擇在哪方面付出,選擇付出的力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或者增加自己最在意方面的福澤。例如你最在意的是父母親人,是子女,如果你在錢財方面主動付出,主動以錢財的付出去行善,那麼上天就不會在父母子女親人方面對你施以剝奪去維持平衡,反而因為你主動在某方面付出了,會在你最在意的方面給你回報。這就是行善積德,福有攸歸的原理。例如有的人很渴望有兒子但是命中無子,這是命數的安排,但是由於其行善積德,在其它方面付出很多,因為要維持平衡,上天就讓他有子。這樣的天道安排屢見不鮮。本來命中無子,通過自己的作為做到了有子,就是對命數的調整,就是改命。所以說命數是可以調整的,而遵循天道、行善積德是必由之路。

  明代有一部書叫《了凡四訓》,是一個叫袁了凡的人寫給子孫作為訓示的。袁了凡年輕的時候在慈雲寺遇到一位孔先生,孔先生用“皇極數”為他預測,說他某年縣考童生,得第十四名,府考得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又算定某年考取廩生,某年考取貢士,但不能登科第,只可做三年小官,壽至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終於正寢,且無子息。後來二十年的的事實驗證孔先生的批命到了絲毫不差的地步。被算定命運對袁了凡先生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他在人生追求上幾乎放棄了各種努力,靜靜等待命運來安排自己。後來袁了凡遇到了雲谷禪師,禪師的點化使袁了凡先生做出了改變命運的努力,後來在仕途上實現較高的地位,活到七十四的高齡,不但有兒子而且兒子後來也中進士。袁了凡調整命數的做法是在佛前將往日自己之罪過盡情發露,以至誠之心,一一懺悔,然後立誓先行三千善事,實現三千善事後繼續行善不輟,一生積德。

  唐朝名相裴度年輕時一貧如洗,在鄉下私塾以教書維生。他的學問雖然淵博,無奈時運不濟,屢試不中。他曾被一行禪師相面,一行禪師批他天生窮相,今生不但沒有希望考取功名,而且眼光外浮,縱紋入口,是一種乞食街頭飢餓而死的相!為此裴度灰心喪氣。裴度後來有一次到香山寺去漫步,看見一個婦人祈禱完畢后把一個包袱遺漏下來,包袱里裝着一個翠玉帶和二個犀帶。裴度坐着等待失主。果然那位婦女回來尋找,原來是她父親病重,求親戚家借玉帶用來典當籌錢請醫生,一旦丟了,將山窮水盡。裴度奉還原物,婦人拜謝而去。裴度再次遇到一行禪師,一行禪師對他說:“你必定做了一件很大的陰德,我看你的容貌,蛇入口變為玉帶紋,不但不會餓死,而且將來有無量的福報,可能會出將入相!”一行禪師認為,七尺長的身體不如一尺長的臉,一尺長的臉不如三寸長的鼻子,三寸長的鼻子不如一點心!要知天上意,須在雲中取,要知心內事,須辨眼中神。裴度積了陰德,目光不浮,紫氣貫睛,口角紋長過陂池這部位,而且鬍子均勻變美。做了陰德,臉上的相便會有所改變,所以說裴度必定享受極貴的福祿。不久裴度果然考取進士,官運亨通,過了十多年,做到了宰相的地位。在一次由反叛的藩鎮策劃的刺殺中,裴度很幸運地從刺客劍下生還。當朝皇帝認為裴度能夠脫險全是天意。裴度被任命為“淮西招討使”,平定了淮西藩鎮的叛亂,受封為“晉國公”。他的五個兒子也很有出息,都被朝廷賜封爵位

  袁了凡先生長期不停勤行善德將原來先天註定的命數調整改變以及裴度行善改變命運的聖績證明:廣行善事是可以調整和改善自己的命數的。行善積德非但可以調整改善自己的命數,也可以為子孫後代造就一個好命數。

  明朝開國功臣劉基的曾祖父劉濠是一位樂善好施、行善積德的人。劉濠辭官隱居家鄉武陽,雖不做官,仍關心百姓疾苦,並十分同情貧困的百姓,每逢梅雨季與寒冬臘月,他常登高看望村裡的人家,如果發現誰家不見炊煙,他就把自己家的糧食送去救濟他們。劉濠不但樂於助人,濟貧救世,還曾經救了過萬人免於受難。同縣人林融招募了一支義兵反抗元朝,想要興復宋室,結果慘遭鎮壓而戰死。元朝朝廷派人下來嚴查林融餘黨,想趕盡殺絕。當地的地主豪紳,乘機挾仇陷害百姓,把交不起田租的平民也當作餘黨,將姓名報給專使,專使據此搜羅了萬餘名無辜者登記入冊,準備返京上報朝廷清除。劉濠見此事牽連人員如此之眾,十分不忍。為了救無辜百姓,劉濠特設酒筵宴請專使,並與孫子劉爚(劉基父親)配合將其灌醉,待其酒醉沉睡后,劉濠從專使的行囊中取出被錄的名冊,從原有萬餘人的名單中錄下200來名巨魁、惡紳的姓名后,放火將自己的房屋連同使者的名單一同燒掉。看着熊熊大火燃起,他又派人將使者救出。使者驚醒時,房屋已經倒塌。專使見行囊和籍冊化為灰燼,大為驚恐。劉濠則趁機以記錄數百惡德敗行之人的名冊作為替代的冊籍給使者交差。這樣一來無數無辜受牽連者得以保全,免於一死。劉濠的種種義舉對劉基也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劉基小時候很聰明,他的老師鄭復初就曾對劉基的父親說:“你的祖父道德深厚,這個孩子必定榮耀家門。”後來劉基幫朱元璋滅了元朝,平定了天下,得以封誠意伯的爵位。人家都說他是因為祖上積德,才有機會獲得這樣的成就。

  明朝初年的內閣首輔楊榮,他家世代以擺渡為生。有一次,雨下得太久,溪水滿漲,水勢洶湧橫衝直撞,把民房都沖塌了,被淹沒的人順着水勢一直流下來。別的船都去撈取水中漂來的各種財貨,只有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專門去救水裡漂來的災民,而財物一件都不撈,鄉人都偷笑他們是傻瓜。等到楊榮的父親出生后,家道也漸漸的寬裕了。有一道士向楊榮的父親說:你的祖父和父親,都積了許多陰功,所生的子孫應該發達做大官。可以將你的父親葬在某個地方。楊榮的父親聽了,就照道士所指定的地方,把他的祖父和父親葬下。這座墳,就是現在大家所知道的白兔墳。後來楊榮出生,二十歲就中了進士,一直做官,做到三公裏面的少師。皇帝還追封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而且楊榮的後代子孫,都非常興旺,一直下來都有許多賢能之士。

  在福建省莆田縣的林家,他們的祖輩中,有一位老太太喜歡做善事,時常用米粉做粉團給窮人吃。只要有人向她要,她就立刻給,臉上沒有表現出一點厭煩的樣子。有一位道士,每天早晨向她討六、七個粉團,老太太每天給他,一連三年,每天都是這樣的布施,沒有厭倦過。道士曉得她作善事的誠心,就向她說: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團,要怎樣報答你呢?這樣吧,你家後面有一塊地,若是你死後葬在這塊地上,將來子孫有官爵的就會像一升麻子那樣多。後來老太太去世了,她的兒子依照道士的指示,把老太太安葬下去。林家的子孫第一代發科甲的,就有九人。後來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非常多。因此,福建省竟有一句“如果沒有姓林的人去赴考,就不能發榜”的傳言,意思是講林家考試的人多,並且都能考中,所以到發榜,榜上就不會沒有姓林的人。林家有功名的人很多,大概清代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林則徐也是這一門的後代。

  古人有句話叫做:“積金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此萬世傳家之寶訓也。”行善積德就是主動付出,順應天道去維持平衡。而行善積德主動付出之後,對自己、家人和對子孫後代的命數都會有造就幫補救應,這是福有攸歸。正是行善之人定有後福,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順應天命,行善積德,就是對自己命數的有效調整和成就。因為只有依循天道行事,才可以獲得上天的恩澤。《道德經》第七十九章有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天道對芸芸眾生一視同仁,而常常會幫助那些善於順應天意的人。

  行善積德當然要看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善心。行善積德並不是誰的專利,人人都可以保有善心,在能力範圍內做善事,積陰德。從平時愛惜物命、尊老愛幼、與人為善、勸人向善、成人之美做起,到有能力的時候救人危急、舍財作福,到有較大餘力的情況下開渠導水,築堤防患,修路架橋,建校助學。如此一路下來,功德越盛,即福報越大,福澤綿延,及自身亦蔭庇子孫。

  進德修業慈善基金
  宗旨:順應天道、行善積德
  發起人:玄明居士(梁學武)
  主要項目:助學
  運行模式:集眾人之力,搭行善之橋。由所有熱心人士尋找發掘那些身受不幸同時又自強不息的青少年學子,玄明居士以及基金的志願者審核受助對象的真實狀況,確定其需要救助的標準和數額,將需要幫助的青少年學子信息放在進德修業慈善網上,善心人士自己直接把資助的財物贈送到受助者的賬號或者手上。慈善基金髮起人以及志願者都秉持義務助人的原則去運作,不經手財物,不存在任何牟利行為。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