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玄明居士良言:
擁有未卜先知(見微知著)的能力是不少人的願望,如此則可為未來做好提前的規劃和應對,趨吉避凶。見微知著是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實現的,但是實現的程度取決於智慧的程度。要提高見微知著的程度必須明天道或者是找到明天道的人去尋求幫助。真正的術數師必須是趨向於擁有智慧的,應精熟術數的各門類,也要把握傳統文化各科,建立符合天道的觀照認知體系,以做到明天道、曉人事,才可以為有緣人指點迷津。
未卜先知(見微知著)
世事變幻莫測,滄海桑田,白雲蒼狗;人生起伏不定,成敗變幻,寵辱轉換。人活於世,充滿了對前途未來不確定的恐懼。追求未卜先知,及早做出準備應對,從而為自己及身邊的人獲得較好的境況,是不少人的共同願望。所謂“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等對未來的憂慮和計劃方面的格言都體現人們對不可知未來的一種設想和預備。而探尋和預測未知的未來是術數一個重要的功能,另外一個功能是指導。那麼未卜先知或者說見微知著是否可以實現呢?玄明居士就從易學的角度和大家探討這個永恆的命題。
論易之三名
易,表面上來看就是變,一部《易經》,大概可以概括為探討世道變易的學問。《周易•繫辭下》有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實際上從“論易之三名”來看,易有易簡、變易、不易三個層面的意思。
變易即變化,世界處在變化之中,主要是時空的轉移以及在不同時空下不斷變化的人事。所謂世殊時異、物是人非就是指變化的時空和人事。不易,即是變化之中有不變的存在。雖然時空在轉移變換,但是支配變化的內核是不變的——萬變不離其宗就是此理。易簡,即是統御世界變幻的大道是趨向於簡明的——大道至簡。
天道永恆
完整地理解了易的三個層次,就具備了未卜先知(見微知著)的前提和基礎。要對人世人事未卜先知,實際上是要通過某些跡象去為未發生和將發生的事情尋找確定性。
世事看似紛繁複雜,變化莫測。而統御世事變化發展的天道是永恆的,天道永恆具體表現為社會組織運行規律不變,人性不變。所有一切紛繁的表象都是天道在不同時空的具體呈現。天道或者說宇宙的正義就是平衡法則。萌芽、崛起、繁榮、衰落、滅亡;生、長、老、病、死;卑微、上升、尊榮、敗落、破滅;所有的一切都受平衡法則的統御,都在平衡法則下尋求最合適和最恰當的存在方式,在這個法則之下保持穩定順暢。社會在這個法則之下運行,所以從古到今,大到國家,中到族群,小至三五人的團體,雖然組織所處的時空不同,大小規模各異,但都遵循相似的運行動力機制,毫無例外都只能在權位體系之下分層級管理,並輔以明確或隱藏的約束規則。例如古代的王朝與今天的公司,其組織運行的模式實質是高度的互通。因為這種組織運行模式是最適合最有效的模式。而人性(包括單個人的欲求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模式)在不同的時空之下也高度互通。譬如從古到今的皇帝、官員、市民、販夫走卒無不充滿着對得失的貪婪和恐懼,而人與人相處大抵“交相利”而嫌貧妒富(當然有少部分人因機緣和修行的緣故能在不同程度上超脫)。這也是在平衡法則統御之下人的必然表現。
天道的永恆,社會組織運行規律不變,人性不變,導致人世人事的一切總是驚人地相似,歷史總是換了面目重複出現。所有的一切表象只是天道人性在不同的時空層次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中國歷代王朝所出現的宦官干政弊病,實質就是社會組織運行模式在平衡法則之下的一個必然表象。皇帝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是他面對的政務是超過他的精力範圍的。例如作為清代康乾盛世承上啟下的英明之主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宵旰勤政,夜以繼日,寫了超過一千萬字的硃批,這已經是人的極限了,如此疲於奔命、身心疲憊也只是做到勉力維持而已。精力旺盛且勤政的皇帝尚且如此,何況是素質一般的皇帝呢。這就是不平衡,因此必須有別的力量來部分承接這部分職能,實現平衡。如此只能是落到看起來相對無害的宦官手上,因此宦官就有了弄權的可能。現代社會沒有宦官,但是最高領導依然面臨精力與政務不平衡的矛盾,所以必須依靠強大的秘書班子去處理,去實現平衡。從本質上來講今世的大內總管與歷史上的司禮監秉筆太監的功能是一致的。具體到每一個年代每一個團體的領導,都面臨這個困境,所以不管職位大小身邊都有秘書內勤環繞。
社會組織規律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層次共通,人性亦共通。例如在人世間地位和成就的取得就是人性人心在主導。有人通過全力做事去獲得進階,有人走巴結逢迎的道路。這兩類方法可概括為登龍術,可類比為售不龜手葯類和舔痔類。楚王的部隊本在南方,到了北方打仗天寒地凍,將士們的手都龜裂了。有人向楚王獻不龜手葯,這類葯塗在手上可以防凍瘡,將士們用了之後即便到了北方也不怕手龜裂了,軍隊打了勝仗,楚王因此賞獻葯人五乘車。楚王得了痔瘡,有人為他舔痔治療,楚王以為此人“愛我”,因此賞舔痔人一百乘車。不龜手葯雖然好,但是在楚王看來對自己的用處不如舔痔的用處大,舔痔更令自己舒服直接有感。從古到今都有人感慨,在團體內有些人能力不出眾但是善於逢迎巴結,卻比那些有能力做事認真的人上位更快。這體現了人心人性在不同時空不同層次都是相通的。
見微知著
明白了易之真諦,那麼就知道了怎樣才能未卜先知了。要未卜先知(見微知著),就要把握天道。把握了天道就不用占卜了,所謂善為易者不卜。以易之真諦,從當下最為微小的跡象去體察未發生和即將要發生的事情,預知趨勢,獲得確定性,這實際上就是未卜先知。《周易•坤》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大意是腳下踏着霜,堅冰就會到來。腳下踏着霜堅冰就會到來這是因為霜是陰氣開始凝結,循着此規律一直發展下去,就會出現堅冰。坤卦初六的昭示如此清晰而明確,充分地反映了天道。而“一恭弘=叶 恭弘落而天下知秋”,“大風起於青萍之末”等格言也在不同層面體現了人們對天道的認識把握。所以說在天道的指引下是可以實現未卜先知(見微知著)的。
例如箕子能從商紂王喜歡用象牙筷子預知商朝將要亡國,是因為箕子明天道,清楚社會組織運行規律與人性。商朝時,紂王登位之初,天下人都認為在這位精明國君的治理下,商朝的江山一定會堅如磐石。有一天,紂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雙筷子並十分高興地使用這雙象牙筷子就餐。他的叔父箕子見了,勸他收藏起來,而紂王卻滿不在乎,滿朝文武大臣也不以為然,認為這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箕子明白紂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再不會用土製的瓦罐盛湯裝飯,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製成的飯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難道還會用它來吃粗茶淡飯和豆子煮的湯嗎?大王的餐桌從此頓頓都要擺上美酒佳肴了;吃的是美酒佳肴,穿的自然要綾羅綢緞,住的就要求富麗堂皇,還要大興土木築起樓台亭閣以供取樂了。因為從人性來講人通常是貪婪的,慾望是不容易滿足的。而紂王處於國家組織的最高位置,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他的作為將會通過組織的運行力量牽動整個國家體系,由此引起動亂。事實上商朝的確亡國於紂王之手。
而周朝的兩位開國功臣能從魯國和齊國的立國國策判斷兩國後來的生存狀況也是因為他們明天道。西周分封,姜子牙被封在齊國,周公被封在魯國。《淮南子•齊俗訓》記載,姜子牙問周公:“何以治魯?”周公道:“尊尊親親。”意思是尊崇地位高的人,親近自己的親屬宗族。姜子牙聞言道:“魯從此弱矣!”周公又問姜子牙:“何以治齊?”姜子牙答道:“舉賢而尚功。”意思是任用有才能的人,獎勵有功勞的人。周公道:“後世必有劫殺之君。”意思是這麼做,齊國會出現大權獨攬的臣子,臣子大權獨攬,最終會弒君自立。果然,齊國日益強大,但經24代便被田氏取而代之;魯國日益弱小,但是至32代才亡。因為尊崇地位高的人,親近自己的親屬宗族,魯國就沒有出色的人才,因為按照平衡的法則,最優秀的人才不可能永遠誕生在魯國的宗室,所以魯國就沒有優秀的人才可用,治國在於人才,魯國就要變得弱小。因為任用有才能的人,獎勵有功勞的人,依照平衡法則,最優秀的人才不可能永遠誕生在齊國的宗室,那麼優秀的異姓人就會逐漸掌權,就會乘機而起奪取齊國的政權,所以後來就有“田氏代齊”的結果。
接近智慧
未卜先知(見微知著)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必須要有智慧或者依靠有智慧的人的幫助。智慧是對世界深刻而完整的理解。說到完整就包括對死亡的理解,但是人不可能死亡一次再回來領悟,所以就要學習,向那部分超群之人學習,因為他們無限靠近智慧。通過向他們學習就可以趨向於擁有智慧。又或者自己因為種種原因無法達到更高層次更近地趨向擁有智慧,那麼就應該去求助於那些更靠近擁有智慧的人,讓他們為自己的人生指點迷津,力求最大限度達到自己命定的上限。而真正的術數師必須是趨向於擁有智慧的,應精熟術數的各門類,也要把握傳統文化各科,建立符合天道的觀照認知體系,以做到明天道、曉人事,才可以為有緣人指點迷津。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