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朋友帶着母親來訪。我剛來北京就認識她們一家,十六年了。我剛創辦公司、創辦《益生文化》的時候,朋友的母親專門購了伊萊克斯冰箱送到我公司,希望大家生活更好一點。2001年,我在北京辦《益生文化》,也辦道學經典講座,朋友的母親也來聽課,那年她六十四歲,一晃,她七十歲了。
以前,朋友的母親每年都來拜年,後來因身體不是很好,就沒再過來,而讓女兒常來看看。一晃,我們近十年沒見面了。
朋友讓我看看她今年的大運,要我占卜一下。我說,你報四個数字,我用“小成圖”給你看看。朋友報了四個数字,我起卦,結果是“火雷噬嗑”卦、“風天小畜”卦。我說,你的工作可能會遇見困難,要重新找工作了,困難多了點。朋友說她擔心的正是這事,公司換主管,有很多人事的變動。
朋友要我看看其他,我隨意看了看:說你父親的身體比你母親好,我倒是擔心你母親,看卦象,就像命氣要盡了,要辭世一樣,是衰墓之氣(微信公眾號:陳全林)。
我這話一出口,朋友和母親很吃驚。朋友說,雖然父親身體有病,但父親的身體的確比母親好。朋友的母親就在眼前,我們是很多年的忘年交朋友,她經常讀我的書,我們之間,不講究任何虛套。朋友的母親說:我在過六十六大壽的時候,就感覺自己活不過七十歲。今年六十九,虛歲七十。我自己也知道,我不怕死。
我對朋友說,你父親的病在肺臟。別看你們父女經常嚷嚷,你和父親還是很通氣,契合。你很孝順。
朋友認可此言。
我們交往這麼多年,沒談過他父母的疾病。但卦象里有。在“小成圖”的九宮裡,乾宮是父親,坤宮是母親。朋友乾宮是“澤天夬”卦,上兌下乾,都是金,對應肺,上為兌,為缺口,象徵呼吸困難,所以我知道她父親病在肺。朋友說,父親患的是“肺心病”,呼吸都困難。我告訴她,可以教父親煉六字氣訣呼吸法,能改善肺功能。過去患塵肺病、肺氣腫的人,有練呼吸法治療好的。
朋友的卦中,坤宮是“山地剝”卦,僅有一爻陽氣。上艮下坤,艮為墳包,坤為墓穴。如果占卜壽命、占卜疾病,遇見此卦,就是死亡之象。如果卦里再有震卦,為棺木,必死無疑。朋友只是剝卦。
朋友說母親有厭世的想法,是放棄的想法。
我說:要积極陽光地生活。不能厭世,不能放棄。放棄和放下不同。放棄是無可奈何和失望,放下是悟達和超脫。要延壽以更好地明道、修道。
朋友的母親說,不怕死亡。
我說:不怕死,你目前還做不到,真正對死亡沒有恐懼,那是大定力,大智慧。不是說一句我不怕死,就真不怕死。延壽是為了有更長的時間修行。
我還講了很多道理。比如,悟道的人,如果壽數七十歲,心開悟了,也不必延壽,“再入輪迴作眾生”,很自在,二十年後又是生龍活虎的小伙子或大姑娘;如果苟延殘喘地活到九十歲,七十歲到九十歲的這更年老的二十年,如果不能悟道,我不要,我願意要那生龍活虎的年輕的二十年。
延壽,是為了很好地悟道,“朝聞道,夕死可矣。”心靈安頓了。
朋友的母親又有了信心。說十五年前聽我講道家經典,當時就改變了她。有一晚,她還夢見我加持她,還夢見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性命雙修”。當時身體有病的她,心態變了,身體也好起來了。
她說起十五年前的夢,因為當時她給我說過,我記着,我說出了當年她夢見的那四個字。我說,現在延壽,就要為性命雙修。
朋友的母親,陽氣、命氣衰微了,但有辦法補命氣。朋友的“小成圖”中宮是離卦,離為火,火生土,而她母親命宮是寒土。我對朋友說,你可以幫助母親延壽。
每天給她艾灸關元、命門、湧泉、肩井、夾脊、百會。這樣就補陽氣了。
其次,每天要對着太陽看半小時,觀想陽光進入到身體里了。
第三,服用參苓白朮散,以補脾胃,補元氣,這是一味小兒用藥,小兒脾胃弱,吃此葯可以調補身體。老人和小孩一樣,脾胃都弱,老人長期服用參苓白朮散,能調脾胃,補元氣。還有一味小孩用藥猴棗散能化痰。老人像小兒一樣,痰多,不易咳出。此葯化痰功用極好。有痰時服用。
心態要好,要天天歡喜,喜能生陽。陽氣生起,能溫寒土,就有生機了。
堅持做好這三點,一定補命氣而延壽命,少則延壽七八年,多則延壽十五年。
寫此文,是要把這補養陽氣的方法告訴大家。
我要朋友給母親艾灸,一則督促母親堅持延壽,二則,圓滿了自己的孝心。
朋友笑說,自己真希望母親延壽,老爸,那個倔老頭,如果母親先辭世了,自己真不知該如何跟倔老頭相處。
我說:沒事,儘管你們愛嚷嚷,但心氣相通。
大家談到,母親在,就有家。母親辭世了,感覺沒家了。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心理。
祝願天下的母親健康長壽。要長壽,要延壽,也有法訣。
上面艾灸法里,艾灸關元,補元氣;艾灸命門、夾脊,通督脈,督脈能通,壽命必延。命門是陽氣之穴,命門火衰,就會腎虛、體寒、脾胃不調,有很多毛病;夾脊不通,會有很多心髒的肺部的毛病。艾灸百會,能通全身經脈,補養肺臟。肺主氣。艾灸湧泉與肩井,補腎氣,滋腎水,水火既濟。
這樣的艾灸是有法度的,如此堅持艾灸這些穴位,經氣必然暢通,壽命必然延長。
觀日采陽,是丹道築基功,更是上清派的基本修持法。
朋友和母親很喜悅,感覺今天來對了。
修道的人,既要有對生死的悟達,又要有對生死的珍惜。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