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真心的放生為我們生命中最在意的人積功德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放生與行善積德
不忍與慈悲


   行善積德,福有攸歸。行善積德,順應天道,很多人都有心去做,但是在做法上卻不得要領。不少人把放生作為行善積德的路徑。放生的背後是不忍和慈悲之心,但是這是否為合適的做法呢?要理解放生的本質以及正確做法。

  近年來有不少關於放生不當的報道:有人在深圳某公園竹林放生眼鏡蛇;在滇池中放生牛蛙、食人魚等與環境不兼容物種;北京懷柔狐狸擾民原來是被放生,最後大部分餓死;成都市民扎堆龍泉湖放生,半個多月撈出300斤死魚;上海松江市民集中放生,死魚污染河面。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雖然放生不是必然都會造成負面影響,但是不當的放生的確離行善積德太遠。

中土的放生

  中國自古就有放生,狹義的放生單指人命,廣義則指一切人命與禽獸。在放生的背後是“大德曰生”的思想宗旨。西周祭神以陶俑代替活人,相對於商代活人祭祀的習慣,就是對一批人犧的制度性放生。而“仁厚及於鳥獸昆蟲”更是將好生之德推及到人之外的生物。放生最根本的是發自人性的不忍以及對生命的尊重憐憫,其中也有行善舉得善報的期待。例如結草銜環的典故,其主人公在放生的時候是出於惻隱之心,但是這兩個故事在流傳的過程中已經被賦予了放生行善得好報的意味,故事的主人公或其後代都因此得到回報。

  結草——晉國將領魏顆的父親魏武子有位愛妾無子。魏武子對自己死後如何安排這位愛妾有過兩次不同的指示,一次是要求魏顆選良配把她嫁出去,一次是要求將她殉葬。魏武子死後,魏顆沒有把她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其弟責問魏顆為何不尊從父親臨終之願將她殉葬。魏顆表示這是按照父親神志清醒時候的要求做的。後來魏顆在戰場上與秦國將領杜回遭遇,危急時刻,突然出現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大敗秦師。當天夜裡,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據老人所說原來他是那個被嫁出去妾士的父親,因為感激魏顆沒有將他女兒殉葬而是嫁出去,前來報恩。

  銜環——東漢的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救治。百日後黃雀羽毛豐滿,振翅飛走。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出現向楊寶拜謝,說他是西王母的使者,在危難之際得到楊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並以白環四枚贈與楊寶,表示這可保佑你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像這玉環一樣潔白無瑕。後來楊寶的子孫四代都功業有成,多人官至太尉,為政清廉,為世人傳頌。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對放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佛教十善業中講“不殺生”,指不殺害有情識的眾生,又包括止惡、行善兩個層次,護生、放生屬於第二個層次。在佛教當中放生、護生既是對眾生的博愛,是為道德之極,同時也有免惡報、得善償的追求。


真正的放生

  護生、放生無論是出於無功利的惻隱不忍還是出於免惡報、得善償的追求,只要是施行得當,都為善心善舉。但是扭曲放生本意而不當的放生則是偏離了宗旨。現在社會上有一種有組織形成利益鏈條的放生體系,這种放生只管放不管生甚至催生了對放生動物的捕殺,傷害到環境和人群,是與放生行善積德的本源南轅北轍的。

  玄明居士一再重申天道維持終極平衡,行善積德是調整控制福澤的根本,也是有慧力的體現。獲得(索取)——付出(施與)平衡,在天道平衡法則之下,福澤總量(上限)是恆定的,而福澤的總量是由多方面累加構成的。獲得與付出、索取與施予會在不斷地運行清算,因果的作用在不斷顯現。行善積德,就是自己主動去調整控制這個平衡,自主選擇在哪方面付出,選擇付出的力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或者增加自己最在意方面的福澤。例如你最在意父母子女親人的健康,如果你在錢財方面主動付出,主動以錢財的付出去行善,去幫助生靈、救助弱勢,那麼上天就不會在父母子女親人方面對你施以剝奪去維持平衡,反而因為你主動在某方面付出了,會在你最在意的方面給你回報。這就是行善積德,福有攸歸的原理。這樣的天道安排屢見不鮮。通過自己的作為做到了讓自己的父母子女親人免於災厄,就是對命數的調整,就是改命。所以說命數是可以調整的,而遵循天道、行善積德是必由之路。

  而行善積德最有效的做法是救助弱勢、造福人群。人為天地萬物之靈,應以人為本。當下普遍的放生是對動物的救助,甚至是片面地理解護生、放生的概念,將救護生命等同於計劃性的買物放生。這種做法並不是行善積德的好方式,所得到的善報也不明顯,如所行不當,反而求福得禍。不忍和慈悲理應轉移集中到對人類的關懷上。保有善心,在能力範圍內做善事,積陰德。從平時愛惜物命、尊老愛幼、與人為善、勸人向善、成人之美做起,到有能力的時候救人危急、舍財作福,到有較大餘力的情況下開渠導水,築堤防患,修路架橋,養老助孤、建校助學。 這樣才是真正的放生——給弱勢人群生存、生活的機會和希望。如此一路下來,功德越盛,即福報越大,福澤綿延,及自身、父母親人,亦蔭庇子孫。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