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在衛國一個叫孔悝的重臣手下做事,孔悝掌握着衛國的大權,舉足輕重。有一年衛國發生內亂,原本流亡在外的蒯聵,回國之後勾結他的姐姐伯姬(孔悝的母親)控制了孔悝,企圖弒衛出公(蒯聵的兒子),衛出公聞訊而逃。子路得知發生政變的消息,馬上往都城趕,正好遇到子羔(也是孔子的學生)從城門出來,看到子路,對子路說:“出公勢敗逃走,現在城門已關,你可以回家了,不要去白白送死。”
子路說:“食其食者不避其難。”繼續入城。這時,戰鬥已經快要結束了,蒯聵和孔悝登上了高台。子路走上前去要求蒯聵放了孔悝,不聽,於是子路要放火燒台。蒯聵害怕了,就命令手下去進攻子路。子路雖然英勇但身被刺傷數處,被砍斷冠纓。 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君子即使臨死,也要衣冠整齊。在系好帽纓的過程中被人砍成肉醬。
孔子聽說衛國發生內亂,馬上說子路是要死了:“嗟乎,由死矣!”,因為他知道以子路剛強的個性一定不會退避,定會奮勇赴難。
命數決定一個人的先天稟賦以及後天際遇的可能性和傾向。不同命數的人有不同的稟賦,導致有不同的條件,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如此種種導致有不同的人生過程以及結局。
孔子通過洞察學生的稟賦、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從而準確預測學生的結局,這是一種最高明的識人論命境界。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論語•為政》,這是孔子觀人和識人之道。孔子的意思是,了解一個人,有三種方法:看他做事的動機,看他做這事時所採用的方式方法,看他安心於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這樣觀察下來,這個人是什麼樣的秉性就一目瞭然了。而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就有什麼樣的命運和結局。
所以孔子說很多事情無須占卜:“不佔而已矣”。 不是不占卜,而是根本不必要去占卜了。對於這一點荀子總結為“善為易者不佔”——真正把握天道、人性的智者是不用占卜的,因為他們可以按照天道人性去預測指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