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在我的印象里,《周易》是一本晦澀的書,只供地理先生或者占卜的先生看的。說起這本書,我馬上聯想到羅盤上複雜奇怪的圖案,還有那個太極的圓圈,像漩渦,把人世什麼東西都卷了進去。所以提到它,我的心裏起一種不舒服的念頭,凡是和樂生的积極態度相對的,都含在裡頭,冷僻,有點兒邪門,和什麼道粘在一起,想想雞皮疙瘩都起來了。每次逛書店,遇到這類書,我都敬而遠之,單怕把我卷了進去,那就遭了。
但是話不能說死,你敬而遠之的,有時往往在一個機會促狹你個不妨。就比如這本《周易》。三叔向我提起時,我還將信將疑,這本書真對人生起什麼指導作用嗎?我不相信世上有一本書,能夠幫人遠離苦厄,就好像世上真有一把切夢刀,把人的所有苦惱統統切掉。但是也未必盡然。有一回讀孔子,他說,如果他四十來歲時能讀《周易》,就不會犯大錯了(大意)。回過頭去找這句原話,找不着了。那麼這本書真有什麼神奇,我懷着小小的好奇心,買了一本。
仍然是貴州人民出版社的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這套書五十來冊,我買的也就十來冊,個別因為是再版三版,書品也不如出版好。《搜神記》和《文心雕龍》都黃脆了,真想扔掉乾淨。
跳過前言,不看評論,單單看書,加上以往的經驗,形成自我的認識,不夾雜他人的看法,如果這篇小文有什麼可貴,就在於它是我自己的。沒有看完,只看五分之一,膩煩之心時時來襲,恐怕有機會再逐業看完它吧。
《周易》是一本占卜的書,既然占卜,就會有凶吉。好比一個老婦向巫婆請教,她會溝通天地,給你一個好壞的結論,一個化險為夷的秘囊。天下萬物統統屬於上天。我們要以天為法,自強不息。一個人走出壓抑的低谷,才能謀取一定的成就。用“潛龍”比喻受壓抑的君子,等到“在田”,則表明走出低谷,開始普施德澤。有才德的君子只有努力並且謹慎,反覆反省才沒有災禍,“雖危而無咎矣!”告誡我們要吾日三省吾身。而潛龍在淵,是處於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境地,可以有所作為。當飛龍在天,那就是大人造也的有利時機了。這時可以大顯身手干一番事業。
有一句話,叫物極必反。《周易》里說做亢龍有悔,事情到了極限容易招來災禍。許多貪官不懂這個理,貪而又貪,最終深陷監獄,難道不是不知道這個道理的緣故嗎?但是我只聽說盛極而衰,沒有聽說衰極而盛,又是什麼道理呢?我想,這個道理大概就像水,只有水往地處流,沒有往高處流的。上善如水,如果做人能夠像水,那麼一切平暢,順利,沒有過不去的砍,該平緩平緩,該激越激越,該迴旋迴旋,並沒有在一處地方堵死了,一句話,不糾結,我想這大概就是這句話的意思吧。
《周易》沒有明確告訴我們怎麼樣去成就一番事業,但它提出了兩點,一個是持續的努力,一個是隨時準備抓住時機。該進行的時候進行,該終止的時候終止。做樂意的事,避憂患的事。說到這裏,我想到一個同事說的關於人生切入點的問題。他說,人於人財富和生活質量的最大差距,不是工作而是房子。誰抓住時機買房子就掙下立身的資本,一旦錯過,即使努力十年,也未必買得一套房子。我看過此文,深以為然。所以回復說:“古人說順應道才能無敵,現在的房子是王道(其中之一),從來沒有說努力工作可以無敵,努力工作只是修身而已,不過古人也沒有指出怎麼追求這些立身之本。”現在想想,我的話狹隘得很了。沒有根基,沒有輔助,如果貿然買房子,必然招來許多麻煩事。所以《易》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動便有麻煩,是我們沒有上通下達啊。潛龍,在淵,在田,指的是三種不同的境界。在淵指轉折,飛龍在天則是高潮了,然而亢龍有悔,他又告訴你陽極而陰,這是天道運行的法則。在初期,隱而不露,不達到一定的程度不能有所作為,這跟孟子的“不成章不達”是一個道理。只有遵循天的法則(這麼說有點那個,其實不外就是事物的規律),不管先天而發,後天而發,上天都不違背他。上天都不違背,何況人呢,何況鬼呢?只有了解進退存亡的相互聯繫,把握互相轉化的關係,才能算做聖人。所以古人說要知其所以然,便是這個道理。
《周易》里說了許多大吉的卦,今天看來,都是行好事的結果。如果凶,那麼一定是占卜人做了什麼壞事。按照中正的德行和客觀規律辦事,馴致其道,則天高地廣也。但是一定要謹慎,這是《周易》一再強調的。像錢在口袋,一定要用手扎口袋那樣謹慎,即使錢丟了,最後還是吉利的。
什麼是人生最美的境界呢?“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我們將美德發揚到行動和事業中,那麼是最美好的。
事物在平和的時候沒有難生,只有在有難的時候才生。好像冷氣入侵,很是動蕩一陣子,這時候適合做一點什麼事,但局勢不寧。《周易》把下訪安民等等善舉視為行中正,躬親其事,才能大得民心,如果囤積肥肉,意為萬民飢荒,則施捨不廣,是凶兆。神和菩薩一樣,不欺善良童蒙之人,所謂好人有好報。即使神巫也負有教化的責任,善莫大焉。好人好報,那麼惡人如何呢?惡人應當受到懲罰。上面說善良童蒙之人吉利,因為他們不為害於民,不侵犯別人之私,總的說來,還是行中正的。不為害於民,不為害於眾,什麼事都要爭取大家的支持,才能取勝。
《周易》還指出天象和飲食宴樂的關係。天上有雲,是孕育的意思,可以宴飲安樂,可以待時而動了。說到這裏我們想到什麼了?是不是想到俗語說的,好日子都會有點雨?我想是從這裏來的吧。因為等待時機,不違反常理,所以沒有什麼不吉利的。
人處在險境,懂得謹慎,隨機應變,方可不受損傷。假如在兇險的環境中呢?它指示我們要聽從對方的指揮,萬不可強拗。我想到了文革中千千萬萬被害而死的知識分子。或者獲罪於天,人力終久有限吧,只有我為魚肉了,此外還有另外的方法嗎?即使在家,不速之客來了怎麼辦呢?依然要有禮貌的待他們,因為他們人多勢重,才能有驚無險,沒有打損失。
如今的社會是一個人情社會,“利”便是中心。我們在有利可圖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一好必有一懷,有貴人抬才能得中正,才沒有損失。人人爭利,所以法院一大批案件。在訴訟中,《周易》指明不能糾纏太久。如果糾纏不清將繼續訴訟下去,對於某方面是不好的,息訪才是最好的結局。執着的人後果往往非常壞,道理即在此。我想到許多上訪人,上訪幾十年,雖然最後正義來臨,看到他們滿頭白髮,心裏真為他們感傷,他們經歷了我們凡人沒有經歷的磨難。不能太糾結於某事之謂也。它教我們要服從法院的判決。
有時候我們身居某位,不能藉助服務高官來獲取利祿,如果可能,還必須藉助祖上的餘蔭。這就是平時說的祖墳冒青煙。陞官發財還得看祖上的蔭澤。
“師出以律臧”,為何大行動都要強調紀律,正是此理。整軍出戰,不守紀律就會有兇險。但是這裡有一卦,說得太小兒科了。說是車載屍回,說明前方吃了敗仗,是兇險的表示,太淺顯了。還有下一個,“師左次,無咎。”說軍隊駐紮在左邊,則沒有危險。我覺得,並沒有一定要駐紮在左邊,而是說因地理而定。
在軍隊中,在朝廷中,都不可用小人,小人“必亂邦也”。不僅不可用小人,還必須遠離小人。
對待俘虜,也要好言好語。因為沒有永恆的俘虜。好比犯人,當事人,必須好好對待,不可為自己種下禍根。團結外部,同時團結內部。家和萬事興就是這個道理。奉行友好外交,以禮往之。這就是為什麼平時我們跟人總是客客氣氣,即使生氣,有意見,也不能說絕了,要留點後路。君王狩獵還故意網開一面放走走獸,這是因為君王行事端正。和悅的對待強勢之人是沒有什麼不妥的,這顯出我們的修養,同時也為自己開脫。
在獲利的時候,要注意分別人一杯羹,萬不可獨享,還要做足準備,準備才沒有災禍,所謂有備無患是也。
在長幼尊卑中,要有一定的分別,尊有顏,卑才能自求多福,或自獲多福。在做事時,《周易》強調要從小做起,不勉強,還要居安思危,還要隨時改變策略,不可死守一方,最最主要的是正道,中正,光明正大行事。
在這裏,我要破例說說怪、力、亂、神。雖然孔子說不要談這四方面的事。不知別人如何,我是信的。我們的家鄉,每逢什麼節日,殺雞宰鴨,都要敬神。一是敬重,二是懷念,三是保佑。人是要有點敬畏之心的。頭上三尺有神明,是說我們做事要謹慎,要有所敬畏,假如什麼都不信,什麼都不謹慎,看樣子也做不成什麼的。人是一個平等的個體。平等,是說上天不會讓一個人圓滿,也不會讓一個人永遠殘缺。綜合而言,人和人是差不多的。乾脆說了吧,全是“天之戮民”,罰在人間受苦的。沒有哪一個高人一等。所以人和人之間,尊敬是起碼的要求。我嘗看見許多人責人太過,其實沒有必要如此。我們所給予人的,有一天會回到我們身上的。好像太極的圓圈,無論從哪一點出發,最終回到原點。這就是為什麼說了那麼多,依然回到“以人為本”這句話上。沒有人,就沒有這些大道理了。不管凶吉,不管好壞,神巫總要給我們指一條路,也總有一條活路,因為天無絕人之路。我們碰到許多磨難,去占卜,他會安慰我們,藉助另外的好的方面,解除我們心靈的痛苦。我們不是事事不順心嗎?他指出我們優於別人的一切,同時指出,等待貴人抬,希望在前面招引。我們不是有錢有勢嗎?他警示我們亢龍有悔,要時時謹慎,避免招來禍害。它(我是說作者)是一個能舌之人,什麼都讓說了個劈頭蓋臉,我們的擔憂沒有了,我們的害怕沒有了,有的只是感謝,感謝上天。同時生出一顆敞亮的心,坦然面對生活的坎坷。我們不是憂心忡忡嗎?不要擔憂,我們人生出來就是受苦的。“丘,天之戮民也,雖然,吾與汝共之。”你還不平等嗎?你還不解脫嗎?你還有什麼更高的慾望嗎?活着已然不容易,《周易》告訴你要克制慾望,縮得小小的,力行中正之道,才能達到通達的地步。所以我說,《周易》似乎旨在解除人類的苦厄。
“不速之客”來自《周易》,“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來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來自《周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來自《周易》……許許多多的俗語均來自《周易》,它不是一部玄異的書,它教我們變,也就是“易”的根本宗旨,它教我們行中正之道,教我們生活的道理,它教我們一步一步達到通達的地步,其他的什麼天文地理音律我一概看不懂,以上只是我這幾天學習的體會,希望聖人能指示一二。吾聞今之聖人,不在朝廷,必在網絡之中。讀了五分之一,得到終覺淺,我願意繼續努力,假如不怕自己陷入它的玄異之中。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