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我出生於六十年代一個工人的家庭。父母沒有讀過書, 生怕我們兄妹五人得不到教育,拚命的工作, 甚至餓着肚子為我們交納學費.可那時的教育是什麼?
在小學,學校要求我們德、智、體全面發展卻沒有系統全面的教育體系 ,這又如何全面發展呢? 如果馬路上動刀打架,青少年進工讀學校和勞教所的也大有人在;等上了初高中后,分數又成了焦點,高考成績的好壞,成了決定未來命運的關鍵。
回憶50多年的心路歷程,有太多的煩惱困擾着我,我想脫離苦海,多年以來一直苦苦尋求着拯救自己的方式方法。
有緣接觸到傳統文化之後,我翻閱了《易經》《論語》《道德經》等古籍,真實晦澀難懂。偶然的機會拜讀了當代易學大師王炳中先生的《周易導讀》,我驚喜地發現,古聖先賢留給我們後人太多的人生哲理與大智慧了。它蘊涵了很多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準則、教育理念, 它不僅是指導人們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還是寓意雋永的警世通言,明時變通的處事法則。
為什麼從小到大,我沒有接受過傳統文化的教育,沒有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幫助我建立一個符合大道的思維繫統。是家長的責任,還是社會的責任? 我覺得有太多的個人、家庭、企業及父母官需要拯救,需要傳統文化的教育。
“教育”是以知識為工具教會他人思考的過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擁有的能量,創造更高的社會財富,實現自我價值。
那中國當前的教育是什麼?我沒有讀過師範,我的學識無法詮釋清楚。但我看到的是獨生子成了家裡的小皇帝,唯我獨尊、自私自利、本末倒置、不懂孝悌。孩子從小學生就開始就補課,作業壓的孩子不負重荷。太多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喜好,運用自己的知識系統及所理解的教育逼着孩子課外補習、學習才藝等。家長不讓孩子輸在名利的起跑線上,老師看中的是分數, 應試教育的高考也為選拔人才強化了功利的色彩......
當今教育強調知識、技術以及謀生的能力,結果卻是誇大了金錢、權力的意義。從而使更多的人為了爭權奪力而喪失道德良知。價值觀混亂了,貪官腐敗了,物慾橫流了......現在的人們,一味追求享樂而成了物質和金錢的奴隸,逐物而迷心,精神上的壓力與心靈的痛苦與日俱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他指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由此可見,黨和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 傳統文化更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
《易傳.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自息.”講的是人們順應“天道”自然的規律。以“天”的“自強不息”的精神,推動這種客觀事物的運動和發展,從而達於“天人合一”的境界。《論語·里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德不孤,必有鄰”,講的是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會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和他相伴。“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出自《尚書·五子之歌》,闡述了執政治國的思想。人民是國家的基石,只有鞏固國家的基石,國家才能安寧。像這些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大同的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也正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因此,弘揚傳統文化,與教育結合, 發掘、提煉、再創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現傳統向現代的合理轉型, 跨越時空,為當現服務,這同樣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傳統文化的春天已經來到,弘揚和踐行傳統文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更是我們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瀋陽市周易研究會理事 劉美玉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