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周易哲學思想對中國風水理論的影響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在中國傳統文化史上,《周易》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漢代將其奉為儒家經典之首,魏晉南北朝時列其為“三玄”之一(即《老子》、《莊子》、《周易》),唐代修撰《五經正義》,《易》為首經,宋代註解《十三經》,《易》為第一經,元、明、清三代,《四書》、《五經》為欽定教材,《易》居“五經”之首,這部古代哲學文化典籍,體現了中國人的形象思維、辯證思維和整體思維,對中國思想、文化和民俗等諸多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風水做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深受其影響。

           “風水”的定義,最早見於晉代郭璞《葬書》:“葬者,乘生氣也。五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郭璞從《周易》“氣”論基礎上提出了“風水”的概念。“風水”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舊指住宅基地、墳地等的自然形勢,如地脈、山水的方向等,認為住宅基地或墳地周圍的風向水流等形勢,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禍福,同時也指相宅、相墓之法;現代風水多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構建和諧的居住空間。“風水”理論在其誕生和發展的過程中,深受《周易》哲學思想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天人合一”的哲學觀

           《周易》的“天人合一”哲學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三才之道”,《繫辭》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這裏結合卦、爻的組成形式講述天、地、人三才之道,體現了三者有機統一的整體哲學觀;其次是天人合德,《文言》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意思是德行高尚的人,應該深明宇宙奧妙,遵循天道運行規律,達到物我圓融的境界。

           中國風水追求擇地、方位、布局與天道自然、人類命運的協調關係,恰契合《周易》“天人合一”的哲學觀。一是基址的選擇,即選擇“藏風納氣”的天然地形;二是對居住處的布置和處理,包括自然環境的利用和改造,房屋的朝向、高低、大門、水口等的定位與調整;三是增加裝飾,以滿足人們避凶趨吉的心理需求。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合乎天道,達到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是典型的“東方生態智慧”。

二、氣論

           《周易·說卦》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物”是由山澤“精氣”的流動轉變而生化出來的,《繫辭上》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據王弼解釋說:“精氣煙熅,聚而成物。聚極則散,而遊魂為變也。盡聚散之理則能知變化之道,無幽而不通也。”也就是說“氣”聚則成物,散則成遊魂,因此,明白了“氣”“聚散”的原理,便能夠知道變化的道理。而且“氣”講究的是“同氣相求”,性質相同的“氣”會互相吸引,聚在一起,《乾卦·文言》曰:“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因此,物必須要“氣”相聚才會生,而相聚的基本條件是“同”,有“同”才會“感應”,相互“感應”了才會“相與”,才會“通”,才會有“變化”,充滿生氣的萬物才會形成,聖人明白這種變化的道理,所以能夠達到無所不知的境界。人需要了解大自然的生命奧妙,與自然和諧相與,最終才能實現自身的蓬勃繁衍發展。

           風水理論發揮了《周易》以及歷代關於氣的論述,強調氣在風水中的作用。郭璞《葬經》中通篇充滿“氣”的概念。氣無所不在,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夫土者氣之體,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經》曰:土形氣行,物因以生。夫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經》曰:形止氣蓄,化生萬物,為上地也。《經》曰:地有吉氣,土隨而起。支有止氣,水隨而比。”風水講究尋龍點穴,本質是尋找龍脈之“氣”的行走與止聚。“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死者安葬需選擇有“氣”之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所以要選擇得水藏風的寶地,才能聚氣、止氣,才是好風水,才能夠福蔭後代。

三、陰陽平衡思想

           陰陽平衡是《周易》的重要思想,《繫辭》和《說卦》有多處談及陰陽。“陰陽不測之謂神”,說陰陽的不可預測和認識性;“陰陽之義配日月”,從“日月”的運行和特性來了解其義;“觀變於陰陽而立卦”,通過觀察天地陰陽變化,可以設立卦象來加以認識;“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可以從中領悟陰陽合美、剛柔有位之奧妙。

           《周易》陰陽思想被風水學充分吸收,陰陽平衡成為風水學說的重要原則之一。山為陰,水為陽;靜為陰,動為陽;山北為陰,山南為陽;山高為陽,水低為陰等,即便在平原地帶,也以高一寸為山陽,矮一寸為水陰來論。大的格局上風水講究“負陰而抱陽”、“背山而面水”,具體點穴中,也講究陰陽平衡,來龍為陰,朝向為陽,龍與向之間尋找合適的平衡點即為最佳的穴位。《國語·周語》中說:“陰陽序次,風雨時至,春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備而樂成”,陰陽平衡的地方才具備人們繁衍生息、安居樂業的環境物質條件。山無水不變,水無山不合,動靜咸宜,陰陽和諧,才是風水中的《周易》之道。

四、“保合太和”的和諧觀

           故宮有太和殿、保和殿、雍和殿,其名稱來自於《周易》。《乾》卦中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這裏的“太和”,指至高、永恆的和諧;“保合”是指陰陽雙方保持在一個統一體中,結合而不分離。只有陰陽不分離,才能實現陰陽和諧協調,只有陰陽始終和諧協調,才能保持陰陽不分離。故“保合”與“太和”是互為前提的,而陰陽交感是陰陽和合的最高境界。

           風水的核心就是追求和諧,自然環境本身的和諧,大環境與小環境的和諧,人與居住環境的和諧。居住環境不和諧,就有了風水理論中所稱的“煞”,制煞、化煞的目的,就是為了保持和諧,至少是達到心理上的“和諧”。

           風水學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因地制宜,就是根據環境的客觀性,採取適宜於自然的生活方式。《大壯》卦說:“適形而止”。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差別很大,土質不同,建築形式也不同。人們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改造世界為自己服務,改造風水是風水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方法,四川都江堰是改造風水的成功範例,北京城中到處是改造風水的名勝。風水的煞與沖,也都可以通過改造風水來化解,以期達到“保合太和”的居住環境。

五、“曲成萬物”的審美觀

           《繫辭》說:“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人與自然關係應該是一種創造和順應相結合的關係。一方面人為了更好地生活就必須改造自然,使之有利於人的生存發展;另一方面,這種創造又是有限度的,它要順應自然界自身發展的規律,絕不能逆天而行。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恰如其分、成全萬物的天人相互協調的理想境界。曲成萬物是宇宙法則,天地萬物的變化與發展是迂迴曲折、無往不復的,老子有“曲則全”、“大直若曲”之說,孫子兵法中也有“以迂為直”、“以柔克剛”之法。

           中國風水在選擇基址或墓穴時,一方面選擇大自然中的上風上水、龍真穴的之地,最大可能的將風水理論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契合;另一方面,對既得的風水之地進行人為改造,如人工堆成案山、布局明堂水等,以期達到風水的最佳布局。“曲成萬物”思想也影響着風水理論的形成與發展。風水講究山勢綿延,水路曲折,草木繁茂。強調“得水為上”,認為其形狀、位置、流向、清濁與周圍生活者的吉凶禍福息息相關。不僅要求水質好,而且要求水流形狀上以屈曲為上,最忌“直去無收”。風水把婉轉緩流之水稱作有情之水、聚氣之水,九曲水入明堂被視為“大吉”之象;而把咆哮湍急、直來直去之水稱作無情之水,去水直流、后水直衝被視為“大凶”之象。現代城市中道路等同於“河流”,“環抱有情、反曲成煞”,彎抱形成“玉帶纏腰”的有情之局,風水理論視其為富貴如意、財源廣進的“風水寶地”。而且在居室之內的“氣論”中,風水亦講究“氣喜曲不喜直”,認為“曲則生情直則生煞”,當有兩氣直進直出之時,常用玄關加以阻擋,使之形成“曲”的走向。

六、方位觀念

           《周易》談及“位”有90多處,強調“中正”、“得位”、“吉位”,警戒“失位”、“凶位”,《乾》、《坤》二卦可為典型例證。《乾》卦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何謂“六位”,據《焦氏易林·易林卷第四》解釋:“天地即乾坤二卦,六位:震、巽、坎、離、艮、兌”,“六位”即指雷、風、水、火、山、澤,這裏其實說的是宇宙萬物的形成階段,萬象更新,生機勃勃,這是所謂“成”,也就是“得位”。《坤》卦:“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這裏的“位”指人類學習宇宙天地之道,而端正自己、修身養性,身心皆達到美的境界,即“正位”,也就是“合位”。另外,《周易》中有五位概念,所謂五位,是指大衍之數中的五個天數1,3,5,7,9;五個地數2,4,6,8,10,“五位相得而各有合”,1與2相得,3與4相得,5與6相得,7與8相得,9與10相得,“五位”之名強調的也是“得位”和“合位”。1、6北方水,2、7南方火,3、8東方木,4、9西方金,5、10中央土。《周易》中有眾多牽涉到方位的概念,有四象、河圖、洛書、九宮、先天八卦、後天八卦、十二辟卦、二十四山、卦氣圖、六十四卦圓圖等,其中前四種是方形的方位,后六種是圓形的方位。圓形方位從東西南北四位發展到八卦的八位,十二辟卦的十二位,二十四節氣的二十四位,卦氣圖的七十二位與六十位,直至六十四卦圓圖的六十四位。

           《周易》的方位觀念對風水理論有深遠的影響,不同的理氣門派對方位的認識也不盡相同。將八卦方位直接放在平面圖上,根據八卦各個方位所代表的含義與實際地形相比照,可以初步判斷基址的吉凶。風水家又將九宮與九色相配,成為“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玄空飛星根據一定的法則排出吉凶之位,再輔以陰陽理論來選擇風水較佳之地,在後來的發展中,五行相生相剋也參与其中,成為風水理論的重要原則之一。

           最後,“風水”的問題,無非是生與死如何“安”的問題。生人居住環境的選擇和創造,是通過對建築、園林以及環境的美化來求得人與自然和諧共進;墓地的選擇,是對先人的一種尊重和悼念,同時也對生人的生活寄寓着一種美好的祝福。古人對“風水”的重視,饋贈給後代大量寶貴的文化遺產,至今仍有相當高的審美價值和借鑒意義。當然,我們也不能盲目誇大風水的作用,春秋時吳國都城、秦都咸陽城、東漢洛陽城,清代北京城,無不是按照周易象數、風水理論建築改造的,但他們的帝國統治者卻一代代衰落了,殊不知,風水只是《周易》中所講的“形而下”的器,如果不追求“形而上”的道,不以“德”修身治國,而只單純追求外在的“器”的建造,達不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最終自然不會亨通。

           《周易》對風水理論的影響不僅僅限於天人合一、陰陽平衡和氣感而應等思想,兩者之間的關係需要進一步的學習與探究。
王易居士 2015.10.24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